书城传记大梦飞天:王永志传
9052600000017

第17章 凌云之志(2)

漫漫夜空之上,有一架眨着“眼睛”的飞机飞过,当年在东北实验学校读书时,第一次看到苏制米格战斗飞机时的场景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他一生下来就在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东北,茫然不知有“中国”存在。解放后,美帝国主义把战争的火焰烧到鸭绿江边,中国又面临国家安全威胁。抗美援朝完全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念,认识到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实力,这个民族就是一个屈辱的民族,不能有体面的生活。从事导弹火箭事业后,他常听到的一个口号一直影响着他——“壮国威,振民心”,他的思想境界又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为了国家的荣誉与民族的尊严。

从自己第一次看到苏制飞机,如今40年过去了,中国大地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有了自主研制的飞机,今天又要研制属于自己的飞船了。搞载人航天,中央专委认为可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我们的火箭飞上天空,曾经领先其他国家一千多年,今天为什么他们的宇宙飞船能畅游太空,我们就不行?

“今年是1992年,这一年在已经记满了5000年方块字的史册上,将另起一行,庄严书写。仙女散花,不再是年画上的;飞天弄琴,不再是石窟里的;嫦娥奔月,也不再是神话中的!中国不会永远被地球引力捆绑。”

中国航空航天部部长林宗堂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又响在了耳边。王永志深感使命在肩,是组织上对自己的高度信任,更是这个时代赋予所有航天人的使命,责任崇高而又伟大。中国航天人,是该让飞天梦想从神话里走出来,在史册上写下属于自己的壮美篇章了!

根据中央领导指示,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大型的保密工程,应贯彻“要静静地、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去搞”,“多干、少说”,“只干、不说”的原则,不报道、不宣传。因此,自1992年末,代号为“921”工程的载人航天工程,在全国各有关单位中悄无声息而又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3.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航天过去的数十年,如果没有一批杰出志士,是不可能有今天的;而今天的中国人要想飞天,倘若没有一批大师级的科学家,同样也是绝无可能的!

载人航天工程批准立项后,谁来担当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成了中央专委、国防科工委的当务之急。总设计师,是整个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在总指挥的领导下工作,是工程技术指挥系统的负责人,是整个工程设计师队伍的核心和灵魂。他必须是卓尔不群的具有大智慧的大师级的大专家,而且还必须是具有指挥千军万马无往而不胜的帅才。

经过反复酝酿,精心的近乎苛刻的考量,决策者们终于把目光聚焦在王永志身上,认为执掌这一大印的非他莫属。1992年11月,已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王永志,被中央专委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王永志首先从宏观上理清思路,确立前进目标。正如他所说:“如果我天天去编软件,我就失职了。编软件不是总设计师的职责,我要从宏观上解决比这更重大的事情。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篇文章靠谁去做呢?首先要靠制订方案的人。这个责任对自己来说是义不容辞的。各大系统的主要技术方案要由自己提出来;或者由别人提出来,到自己这里得到综合,把它确定下来。自己是管总体的,中国特色要从总体上去把握、去体现。这是自己主持这个重大工程的重大责任,也是一种很大的压力。”

1992年11月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一直在想,怎样在人家的飞船上天40年之后,我们做出的飞船还能振奋人心?搞成什么样才叫中国特色?

王永志经过深思熟虑终于确定了目标:我们起步虽晚,但起点要高。我们要跨越式地发展,迎头赶超,必须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我们的飞船一面世,就要和人家搞了40年的飞船基本上处在同一个档次,能够和它并驾齐驱,一步到位,甚至某些局部还可能有所赶超。

以谁作为赶超的目标?王永志认为,在世界上,近地轨道载人飞船搞得最好的是俄罗斯。美国的飞船只用几次就不用了,完成试验任务以后再没有用过。从前苏联开始,俄罗斯飞船已经载人飞行90多次。加上它的运货飞船,飞行次数就更多了。俄罗斯飞船的性能最可靠,使用时间最长,使用效果最好,有它的优越性。所以,我们就拿它作为赶超目标。

蓝图已定,宏愿在胸,王永志一开始就瞄准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载人飞船,在总体技术方案确定、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问题处理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他常说:承担这项任务,必须有这么一个认识,就是使命很光荣,责任很重大。

面对全新的挑战,他深感压力重重,多少还有些紧张与不安。尽管这时我国已经掌握了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与载人航天的高可靠性、安全性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要在国内设计和制造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起步,一切几乎又是从零开始。

面对如此浩大的国家工程,而且要一步赶超国际载人飞船40年发展,实现跨越,庞大复杂,盘根错节,千头万绪,各种问题如一座座山头一股脑儿堆在王永志面前。无数的问题像要破解的谜题一样摆到案头:工程总体技术方案如何设计?飞船怎么造?火箭如何搞?航天员怎么选训?发射着陆场如何定点?成百上千个单位怎样协调?几十万人马怎样调动?……载人航天工程无疑是王永志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

中国航天事业走向何处,面临着新的抉择。根据中国国情和经济实力,必须选择合适的突破口,不能走美国、俄罗斯的老路。当前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是制订出既先进又符合国情的总体技术方案,提出技术指标,确定各系统方案。

今天看来,王永志当初主持的三舱飞船方案、“三垂”发射模式、飞船选点再入,主着陆场选择、不上动物试验等重大技术决策,都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与过人的前瞻性。

为此,有人说他是战略科学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时还要冒很大的风险。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他判断事物和向国家提出主张,决不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也不是从小集团利益出发,而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出发点是立得住的;第二,航天产品研制上自己是内行,心里有底,什么事做得成,什么事做不成,他看得很清楚。

王永志看准的事一定会坚持,为此从不怕得罪人。他多年来做人做事的信条是,要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最核心的实质是实事求是。

他认为,为了个人的利益,说假话,跟随别人往错误的路上走,那是违背科学良心的,也许能得逞一时,却不能得逞一世。而有些人,面对一个技术问题,面对一个分歧,不是在技术上提出问题,而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某个领导说什么,我就跟着干,失败了我也是成功的,我也不会失去什么;你要坚持正确的意见,领导对你有看法,你成功了也是失败的。因而,许多人都忙于跟随。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搞工程技术,马上就会得到检验的。用弄虚作假骗得荣誉,以后会失去更多。

科学精神像一个火把,以前曾照亮了王永志的科技人生;在载人航天总设计师的岗位上,我们仍可以听到他实事求是、不懈追求的一个个掷地有声的脚步。

4.通天路上架梯人

载人飞船一起步就选择搞三舱方案,有人认为三舱不如两舱简单、保险、安全系数高。工程立项前的可行性论证过程中,大家的意见不一致,难以拍板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