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梦飞天:王永志传
9052600000012

第12章 志存高远(3)

王永志平静地说:“只要是做与火箭导弹工作有关的事,就是对祖国国防事业作贡献!”

“贡献也有大有小啊!做这种工作的人大有人在,可有你那么多专业知识的人却不多!”

王永志达观地安慰他们说:“历史的车轮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个时点上,我相信尊重知识的时代,离我们不会太远!”

一天,研究院科技部部长姜延斌找到了王永志,他负责“三线”建设工作。他说:“你很有才华,可他们不敢用你,使你无用武之地,实在太可惜了。现在,研究院正在搞‘331工程’,是研制发射同步通信卫星的‘长征三号’火箭。我想让你去“三线”主持技术工作,我敢用你,你看怎么样?”

听说搞技术工作,王永志一下子来了兴致:“那太好了,我做梦都想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那里地处偏僻,条件非常艰苦,你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只要能做喜欢的事,再大的苦又算得了什么!”王永志发自肺腑地说。

王丹阳听了王永志去“三线”的想法后,说:“去吧,我和孩子也一起跟你去!”

“三线”的生活条件是极其艰苦的,而妻子却要舍弃在北京的生活,为了成全自己的心愿带上孩子们一路跟随,王永志非常感动。妻子总是这样,在他最困难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用自己柔韧的身躯给他强有力的支撑。

天有不测风云,姜延斌起用王永志的请示,没有被上级部门批准,他们认为王永志的“问题”还没有了结,不能去。王永志刚刚燃起的希望又落空了。

不幸的是,灾难再次降临到王永志头上。一次装车时,王永志的脚趾不慎被机器压得血肉模糊,被诊断为粉碎性骨折。脚上打起了厚厚的石膏,行动不便,再去铁路专线上搬运货物已不可能,只得在家养伤。

看着妻子痛苦的眼神,为了缓解她的心情,他打趣说:“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三个朋友坐在一面墙下聊天,不想那面墙倒了。三人同时被压在了墙下。被救出时,除了一人活着,其他两人都断了气。而活下来的这个人,曾是三人中最弱不禁风、不堪一击的。大家问他为什么能活下来,他的回答让大家瞠目。他说‘墙倒下来前我胸口上好像有什么堵着,便想狠狠地喘口大气。没想到气刚提到嗓子眼儿,墙塌了。科学上的事我不懂,不过,却是我身体里吸足的这口气留住了我的性命。’从这个寓言中不难看出,有时候外因是我们左右不了的,但是,只要还有一口气,还有人生的信念,再难都能走过去。”

“有两件事最让人敬畏,一个是浩瀚星空,一个是人的心灵。你永远是这样,即使被狮子追赶,都不忘欣赏眼前的风景。”王丹阳深情地望着丈夫,温柔的目光里有欣慰更有疼惜。从丈夫的话中,她感到了一股莫大的力量。

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在不同人的身上发生了玄妙的变化,在有些人不过是维持生命体的一种物质,在有的人却是贯穿人生航线的一种精神。而王永志,便属于后者。

5.我为书忙

这天,一个人的到访,使王永志又看到了一线希望的曙光。

来人叫谢光选,是我国同步通信卫星工程——“331工程”“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他早年从事兵器技术工作。曾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火箭发射器和反坦克火箭,被称为“谢光选炮弹”。他1957年调入国防部五院后,参加过多种武器、运载火箭的研制和技术领导工作,历任导弹总体设计部主任、一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等职务。曾成功地组织导弹与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后来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立下了汗马功劳。王永志为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领导来看望自己,倍感温暖。

谢光选关切地询问了王永志脚伤后,说:“自从你分配到院里,我是看着你成长起来的。你的为人、工作和才华我都了解,再这样无度地被埋没下去实在可惜。国家决定上‘331工程’,这是个新课题,我们都没有搞过。有些基础理论、概念、工程系统都不太清楚。现在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哪怕是搜集点资料对火箭的研发都会有很大帮助。你能一起干就太好了。”

听谢光选这么说,王永志激动不已。不直接参与“长征三号”火箭的设计,能在幕后为火箭设计出点力,对满腹才学却无处施展的王永志而言,已觉得是件非常欣慰的事了。

王永志的脚伤还没痊愈,便一瘸一拐地往图书馆、资料室跑,搜集、翻译、整理、研究资料,成为了他每天最快乐的日程。

精通多国语言的王丹阳也参与其中,为资料的收集、编译工作插上了翅膀。王丹阳调到火箭研究院工作后,凭着聪明好学和一股子韧劲,很快又掌握了英、德、日等国语言,成为我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批研究员。

有人惋惜地问王丹阳:“你的专业学得那么好,为什么轻易就改行了呢?”

王丹阳说:“国家培养这么多年,理应发挥所学专业一技之长,好好工作报效祖国。但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所发生的种种,改行实出无奈。既然已是如此,那么就为了永志的事业,为了这个家,尽自己所能,好好地在另一个岗位发挥作用吧!”

家,是一个人的大后方,是一个人生命的根据地,是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会牵挂的地方。人一旦拥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人生路上再受多少困苦,再遇多少坎坷与磨难,心灵上也有了强有力的支撑。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北京震感强烈。王永志所住的宿舍楼里的人,都躲到安全的防震棚里居住。防震棚里不仅挤着避难的人,还堆着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人来人往混乱不堪。

为了寻求一块安宁之地,不使工作受到影响,王永志和妻子不顾余震的危险,一有空闲,便回到6楼的家中继续编书。有震情时,才抱着装满书稿和草图的箱子往楼下跑。一天晚上,震情预报发出后,一位执勤人员见6楼一间屋子仍亮着灯,急忙冲到楼上,敲开房门一看,见王永志夫妇正满头大汗地伏案工作,而对楼下预报的震情一无所知,深深地为他们夫妻二人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对王永志而言,在入党的那一刻,他早已把生命与事业合二为一了。他正是在所热爱的事业中,实现人生的梦想与生命的价值。

秋日的一天深夜,王永志在单位地震值班室值班,有位老同事特意跑来告诉他说,“四人帮”被抓起来了,完了!王永志抑制不住兴奋地跑回家,把睡梦中的妻子叫醒:“告诉你个好消息,张春桥他们倒了!”

王丹阳听到这个好消息,眼里涌出激动的泪花。这一天她和丈夫等得太久了。同时感慨万千,在隔离室丈夫说的一定会把张春桥耗倒,中国共产党不会允许他们胡作非为的话,得到了应验。

打倒“四人帮”的第三天,专案组找到王永志说,你不用在审查结论上签字了,事实证明你没有任何错误。

接下来,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

经过王永志和王丹阳的不懈努力,一年多的时间共整理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写出了长达47万字的《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一书,赶在“331工程”第一次方案论证会前夕得以出版。

书中详细介绍了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有关技术问题。其中包括卫星通信的发展过程及趋势、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理论概念、《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一书准时交付使用各种不同类型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方法及部分实例、卫星发射的运载工具等。为日后发展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做了充分的准备,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案,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好评。

以后的许多年中,这本书对于从事卫星运载火箭研制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高等院校师生,都有参考价值。

“331工程”第一次论证会上,专家们拿着《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一书,都感觉像种庄稼前喜逢的一场及时雨。主持会议的张爱萍将军,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翻看了半天,突然问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

原来,王永志及王丹阳只注重为“331工程”做些实事,根本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

谢光选说:“这是王永志夫妇写的,这里面融入了他们辛勤的汗水与智慧!”

在场的人一听,无不为王永志夫妻二人在艰难的逆境中,仍能忍辱负重,为祖国的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大家一致要求,在书正式出版时一定要署上著作者的名字。

谢光选由衷地说:“这本书编得很好,对‘长征三号’火箭的设计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整个‘331工程’也有借鉴价值!”

正如谢光选说的那样,《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一书及时地配合了“331工程”“长征三号”火箭研制方案的制订,王永志和王丹阳成为“长征三号”成功发射的幕后英雄。1985年,此书被评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成果三等奖。

每当王永志捧起这本书,总觉得它沉甸甸的,它不仅凝结着自己对事业的一腔热爱,更凝结着他和王丹阳的一腔热血,还有那个艰难岁月他们夫妇相扶相惜走过的所有日子。

1977年,七机部党组将对王永志平反的报告上报党中央,王永志得到了平反。结论不仅没有问题,而且对他多年来的贡献予以肯定,对王永志的隔离审查是“四人帮”帮派对他进行的政治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