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儒藏》春秋:汤一介传
9052400000024

第24章 生命之光依然闪烁(2)

20世纪90年代,汤一介和乐黛云搬到了他们现在居住的朗润园,终于可以好好码放一下他们心爱的藏书了。可是他们高高兴兴地在装修好的房间里把高大的书架全都装满书后才发现,还有几乎一半的书籍“无处容身”。他们的藏书实在是太多了!可是他们却一本书都舍不得扔掉。无奈他们只好租了一间小屋,仍然放不下的就只能借放在文化书院的办公室了。

汤家的藏书越来越多,可是汤一介却总也做不到像乐黛云说的那样“处理”掉一批书。他实在是太喜欢他的藏书,而且总是觉得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家中的哪一本书就会成为“世界唯一”的珍本。

当年汤一介和乐黛云在贫穷的时候,为解生活燃眉之急卖掉了一套武英殿版的《全唐文》。为此汤一介一直觉得很对不起父亲,不该把父亲一辈子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才买到手的书卖掉。后来,他一直想把这套书重新买回来,但几十倍的价钱也买不回来了,只好买了一部铅印本。乐黛云永远忘不了当年卖掉书后,汤一介呆呆地看着那一格空荡荡的书架时流露出的满脸凄惶。

他们是这样喜爱他们的藏书,可是2010年从美国归来后,汤一介和乐黛云做出决定,他们最后将把40000册的宝贵藏书无偿捐献。虽然从感情上讲,他们最愿意由他们的子女来继承这些藏书,但是儿女们在美国已有自己的事业。而他们正在一天天变老,因此他们做出了这个决定。

对于哲学家汤一介来说,他的藏书中除了哲学名著外,更有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的书籍。而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来说,她的藏书中则有大量完整的中国、西方比较文学方面的全套书籍。更为难得的是,乐黛云还保留了所有开会的资料、记录和杂志。这些书籍和资料完全可以为年轻的比较文学研究人员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汤家的40000册藏书更是我国学术界一笔难得的财富。

2010年2月,汤一介被聘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乐黛云则一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负责招收博士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是重点培养外语人才的大学,他们的文科书籍比较少,目前他们又正在修建一个图书馆。因此汤一介和乐黛云决定,他们的40000册图书将全部无偿捐献给北京外国语大学。

从汤用彤到汤一介和乐黛云,再到汤丹和汤双,40000册藏书无言地承载了汤家的家风家训,承载了汤家三代人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一段汤家三代人与书的完美故事。

3、子孙成了美国人

汤一介的女儿汤丹和儿子汤双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去了美国读书,后来他们都学业有成并加入了美国籍,再后来汤一介的孙子和外孙女也都出生在美国。这让中国湖北黄梅的汤氏家族在20世纪末期有两代人都成了美国人,却让出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汤一介心生许多遗憾。

年摄于美国的全家福。

在汤一介的心目中,汤氏家族几代都是读书人,汤家的后代应该继承汤家的书香门风。但想不到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都成了美国人,而且他们以后也必将不会归来“认祖归宗”。想到这里,耳边似乎又响起父亲生前吟诵《哀江南》的浓浓湖北乡音,汤一介不由深感落寞,他不知如何面对远在天国的父亲。

其实早在1993年,在缅怀父亲汤用彤先生诞生100周年时,汤一介就曾撰文,为自己无力传“家风”而抒发了感慨:

……由赋中领悟到,我父亲要告诉我的是,一个诗书之家应有其“家风”。因此在《哀江南赋》的序中特别强调的是这一点,如说“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云云。近年再读祖父之《讌游图》中之题词,始知我父亲一生确深受我祖父之影响。而我读此题词则颇为感慨,由于时代之故我自己已无法继承此种“家风”,而我的孩子们又远去美国落户,孙子孙女都出生于美国了。我父亲留学美国,五年而归,我儿子已去十年,则“有去无回”,此谁知过与欤!得问苍天。不过我的儿子汤双博士(一笑)也会吟诵《哀江南》,四岁多的孙子汤柏地也能哼上几句。但吟诵《哀江南》对他们来说大概已成为无意义的音乐了。我想,他们或许已全无我祖父和父亲吟诵时的心情,和我读时的心情也大不相同了。俗谓“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大概传“家风”也不会过三代吧!

2002年新年开始的第一天,汤一介和乐黛云在美国由旧金山飞到纽约,与女儿和儿子及亲戚十余口人团聚在一起共度新年。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女儿和儿子离开祖国赴美留学并定居,一家三代人已经多年没有在一起过年聚会了。因此,这一次团聚,也让汤一介和乐黛云感到无比激动和幸福。

这一年,13岁的孙子Brady已经上了中学二年级,12岁的外孙女Hedy也已经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女儿和儿子已步入中年,他们的举止成熟而庄重,孙子和外孙女则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

在团聚的欢乐中,汤一介忽然发现,女儿和儿子已完全融入了美国社会,而在美国出生的孙子和外孙女更已经是不折不扣的美国人了。他顿时感到:“我们汤家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都从中国人变成了美国人。”这让汤一介颇有一点悲从中来之感。

这是汤一介对子孙成为美国人第一次从心中生起的“悲情”和遗憾。想起当年送走一双儿女去美国读书的情景,汤一介觉得这一切,是他和乐黛云造成的。曾经多次出国讲学的经历,让他和乐黛云都感到,美国的教育制度和研究院比中国要好的多,因此他们非常希望儿女们也能够走出国门到美国学习和深造,以接触学科的前沿。后来,女儿和儿子果然不负父母的希望,分别取得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但是汤一介和乐黛云都没有想到,儿女们没有像他们希望的那样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而是选择留在了美国。

儿女们在美国生活得都很好,孙子和外孙女在美国的学校里表现也非常突出。孙子Brady在小学五年级时,参加全美数学考试,取得全美第二,纽约州第一,并在升入初中时成为全校唯一被纽约市最好的公立中学录取的一名学生。

外孙女Hedy功课也不错,12岁读初中一年级时,就曾被选拔参加各种特殊的考试(即用部分大学试题考中学生)。Hedy还喜欢舞蹈,弹钢琴,会画抽象派的画,也会在电脑上编卡通故事。但是由于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孙子和外孙女中文都很差,孙子还能听、说,而外孙女听、说都有困难了。这不能不说是汤一介心中最大的遗憾。

虽然儿女们在美国生活的很好,孙子外孙女也很优秀,但是汤一介仍然觉得心中充满了失望。他也曾把对子孙成了美国人非常失望的心情说给乐黛云听。但乐黛云却和汤一介的看法不一样,她说:“他们属于新人类,是世界人,没有国家的观念,什么地方对他们的发展有利,他们就在什么地方做贡献。我们不同,受着国家观念的影响,总是觉得,为自己的祖国服务,是理所当然的。实际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最后国家总是要消亡的,进入世界大同。儿孙们在美国既可促进文化交流,为人类作出贡献,又可证明中华民族在任何地方都可作出贡献,有什么不好?”

乐黛云的这番话,汤一介觉得从道理上,是驳不倒她的,但从感情上说,却还是比较难接受的,特别是想到“我的子孙们怎么都变成了美国人?”的时候,汤一介总觉得有点对不起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因为他没有能够让他的孩子们保持汤家的“家风”。

这是汤一介心中的“悲情”和遗憾,汤一介认为自己心中的这股“悲情”,是受儒家的所谓“传家风”的影响。

而乐黛云的话则透露出庄子思想的影子,因为庄子主张“任性”、“放达”的思想,因而乐黛云认为应该让孩子们自己照自己想做的去做。乐黛云对孩子们选择成为美国人的看法,汤一介虽然并不赞成,但是他也不想进行反驳,因为他的心中早已深深印下了儒家“和而不同”的观念。

4、和谐的“三口之家”

虽然工作繁忙,子女又都远在美国,但生活中的汤一介和乐黛云却有一个和谐的“三口之家”。这个“三口之家”的另一名成员

即是汤一介和乐黛云生活、工作都离不开的小刘。小刘叫刘美珍,18年前以一个普通的年轻保姆身份来到汤一介家。而如今的小刘,不仅会熟练地用电脑为汤一介整理打印资料,还可以开车接送汤一介去《儒藏》编纂中心上班。若是论能力,小刘可顶得上秘书或者助理,若是论工作,小刘也绝对够得上一个司机。

电脑前的“三口之家”。

从生活起居到提醒汤一介吃药,小刘不仅把汤家所有家务管理的井井有条,也与她的汤先生和乐先生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了最亲近的人。在朗润园,他们3个人相互关心,无话不谈,是人们眼中的一个和谐的“三口之家”。这一切,自然离不开小刘的聪明能干,但更重要的,还是离不开汤一介和乐黛云对小刘的关心和培养。

最早是在小刘来到朗润园一年后,这一年汤一介和乐黛云又要出国去澳大利亚等国家讲学半年左右,这是小刘第一次经历汤先生和乐先生出国讲学。而汤一介和乐黛云则决定让小刘在这段时间里多学习一些现代年轻人应该具有的技能。

于是,在出国前的忙忙碌碌中,汤一介为小刘报了一个电脑学习班。他们觉得这是在出发前为小刘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对于15岁走出家乡只上到初中毕业的小刘来说,学电脑几乎是她从未想过的事,所以当她得知自己将要去学习电脑时,除了一阵抑制不住的激动和感动外,就是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幸福了。半年后,小刘拿到了电脑学习结业证书,也同时拿到了汤一介和乐黛云给她

的半年全额工资。那一刻,小刘真是高兴的不知说什么好。而这一切,全都是因为自己幸运地走进了这个家,遇到了汤先生和乐先生,他们又把那么多的快乐和幸福送给了她。

1998年,汤一介和乐黛云又要出国讲学了,这一次他们仍然决定利用出国的几个月时间再为小刘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正好这时汤一介在北大校园看见了一则北京市一所驾校在北京大学招收学员的广告,他和乐黛云商量后,决定为小刘报名,让她去驾校再学会一门技能。于是,汤一介拿上3000元钱,亲自带着小刘办好了学习开车的手续。

能够报名上驾校的小刘还能说什么呢?她觉得自己只有努力再努力,才对得起不断关心和培养自己的汤先生和乐先生。两个月后,小刘顺利地在驾校毕业了。一个年轻的保姆,在几年前学会了电脑操作后,又幸运地考下了驾驶证。这是小刘的亲身经历,也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发生在北京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的背后,则浸满了汤一介和乐黛云对小刘的关心、培养和寄予的美好祝愿与希望。

在汤一介和乐黛云的眼中,小刘不单是手脚勤快、干活麻利,而且心地善良、聪明能干。小刘来了不久即把家中所有家务管理的井井有条,做饭的手艺没的说,对他们的身体更是处处关心,照顾周到。而更让他们看重的,还是小刘的人品。在他们看来,小刘不仅待人诚实可靠,而且品行端正。购物买菜时,小刘除了尽量节俭不浪费外,每一次都是账货清楚,无可挑剔。而在钱财面前,小刘更是一清二楚,品行可靠。后来在一天天的生活接触中,他们越发觉得小刘在各方面都做得令人满意(小刘说这是因为他们对她太好了,他们从来就不对她提出什么要求)。

对于小刘来说,她觉得也许自己和汤先生、乐先生有缘分,因为第一次走进北大校园汤先生的家中,她就感到一切是那么亲切、自然,没有一点生疏感。在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家里,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汤老师”和“乐老师”不单总是在忙于做他们的学问,而且受到所有来访客人的尊敬。

他们在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和互相照顾,小刘早已把朗润园当做了自己的家,汤一介和乐黛云也早已把小刘当做女儿一样疼爱。而远离父母的小刘更是觉得他们比自己的亲生父母还要亲。这种彼此的相互关心与爱护,让他们在一起更似一个和谐的三口之家。

随着工作一天天的繁忙,小刘几乎“全权”担当起为汤一介整理、打印资料的工作,她会及时提醒汤一介撰写资料落下的字,她还会熟稔地为汤一介填上他永远也记不住的身份证号码。她的电脑操作越来越熟练,她的开车技能也有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