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
9051600000011

第11章 当代合唱创作发展述评(4)

王祖皆、张卓娅作曲的《南方有这样一片森林》是一部军事题材的作品,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的主旋律,它由《序曲》和八个乐章组成,全曲以苍郁广袤的森林来比喻我们的军队,通篇真实地、大胆地表现了战士和人民的内心感情和人性之美,因而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第三乐章《两地书,母子情》(男、女声对唱、合唱)表现除夕之夜相隔千山万水的母子之间苦苦的思念,带有山西民歌音调的绵延委婉的旋律,扣动了听众的心弦。第五乐章《假如》是由吉它伴奏的三重唱,这一首吟唱性的通俗歌曲段落插入庄重严肃的各乐章之间,求得了艺术上的对比效果,也获得了生活的真实感。这部作品在舞台演出时还配合朗诵、舞蹈造型和灯光等作辅助手段,从这里也可看出《南方有这样一片森林》与《长征组歌》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它们是我国当代军旅题材合唱创作的两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金湘的民族交响合唱组歌《诗经五首》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较别致的作品。从内容上说,作曲家选择了《诗经》中的《天作(周风)》、《葛生(唐风)》,《十亩之间(魏风)》、《采薇(小雅)》和《良耜(周颂)》这五首古诗作为歌词,并以现代人的感受来追溯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生活与劳动场景,从中探索古代题材与现代意识之间的交融点。从形式上说,以民族管弦乐队为一个民族合唱队伴奏,合唱与乐队都获得了较大的展开。从创作技法来说,《诗经五首》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而采用了双调性,点描法,偶然音乐、吼喊等不常见的手法,获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诗经五首》的艺术风格总体呈现一种原始的,粗犷的阳刚之美,它是新时期大合唱作品中比较奇特的一部。

这一时期的其他合唱作品在艺术上也各有其追求的目标,如李焕之改编的《胡笳吟》追求一种古典音乐的意蕴和气质。李遇秋作曲的通俗合唱《城市之声》(晓岭词)将日常生活音响(包括钟声、车铃声、哨声、谈笑声等)糅进合唱作品,表现了城市生活的几个侧面,洋溢着生活的气息。瞿小松的清唱剧《大劈棺》借鉴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手法,采用了川腔,川腔韵白,吟唱等素材,创造了“中国新型戏曲”这一特殊的艺术品种,其大胆的创造精神,说明《大劈棺》属于新时期的“新潮音乐”之列。此外.王酩作曲的《草图三首》,贾达群创作的无伴奏合唱组曲《三种气质》,都对合唱创作的新题材、新技法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但合唱创作中的新探索往往比其它音乐体裁更难于被人们接受,因而这些探索性的作品的实际影响也很微小。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中。小型的合唱作品受到人们的瞩目·如陆在易的《雨后彩虹》(于之词),张龙的童声合唱《哈雷彗星,你好!》(田逢俊词),彦克的《把祖国打扮得更美丽》(陈克正词).鲍元凯的童声合唱《景颇童谣》(张俊词)等。

新时期的合唱是一个受冷落的艺术品种,以上这些作品的出现,是作曲家和歌词作家在艰难条件下为发展我国的合唱艺术而作出的努力,但这些努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实际存在着的合唱艺术的严重危机。以上这些作品中也还缺乏能深刻反映时代精神,并在艺术上具有重大突破的划时代之作。因此,“合唱危机”依旧存在着冶唱艺术是代表一个民族音乐文化水准的艺术门类之一,它的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合理扶植。得不到思想上的重视,不能解决经济上的来源,合唱事业是难以获得发展的。

§§§第六节小结

《黄河大合唱》诞生至今已整整半个世纪了,我国当代合唱的道路也已走过了四十个年头。如果说五十年前的《黄河大合唱》是黄河流程中的“壶口”,那么,这四十年间合唱艺术恰如壶口以下的河段,虽有千回百折的滚滚波涛,却再也听不到那惊天动地的急流飞瀑。无论是音乐或歌词,都缺少像冼星海、光束然这样的艺术巨笔。我们所长时期期待的合唱创作的新高峰终未出现。

建国初期的“民歌合唱”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创造,它在世界合唱之柿中也称得上是一朵奇葩,至今外国合唱团演唱的我国合唱作品大多仍是这些乐曲。但六十年代以后这朵花渐趋凋谢了。是中国民歌已经挖掘尽了?是人们对这种形式已不再感兴趣了?都不是。是步步强化的“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扼阻了民歌合唱的进一步发展。

从“十七年”到“文化大革命”,当代合唱作品中“政治”的成份越来越多,艺术的成份越来越少。以至合唱作品被称为“标语牌”,成为各项政策的解释词。合唱在一度只具有一种职能——歌颂,歌颂党,歌颂毛泽东,歌颂祖国,歌颂革命。在音乐会上,合唱节目是“饺子皮”——放在一头一尾以体现“政治挂帅”。而类似的现象至今也不能说已完全消失或改变了。内容上缺乏深沉的哲理思考,艺术上缺乏史诗性的大手笔,大合唱的巨大的题材容量和丰富的可塑性未能获得充分的发挥。这是我国当代大合唱的明显的不足。

我国当代合唱沿着《黄河》的航道,四十年来形成了合唱的两大种类,一类是戏剧性的大合唱,一类是抒情性的大合唱。前者往往具有一定的情节展开,或接近清唱刚的形式,乐曲发展时常采用交响性的手法,代表作品如《红军根据地大合唱》和《英雄的诗篇》。后者往往溶抒情、叙书、歌颂为一体,以丰富的色彩和优美的旋律为特点,曲式上常采用歌谣体的组歌结构,代表作品如《金湖大合唱》和《云南风情》。有些作品则将戏剧性和抒情性结合在一起,例如,《长征组歌》和《南方有这样一片森林》。

从合唱作品内部的音乐材料联系来说,当代合唱作曲家也喜爱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音乐主题贯穿发展的套曲形式,如《红军根据地大合唱》和《英雄的诗篇》等,另一种是没有主题内在联系的联曲体的组歌形式,如《长征组歌》和《云南风情》等。

历史证明,不论是戏剧性的大合唱或抒情性的大合唱,也不论是套曲形式的大合唱或组歌形式的大合唱,都可能出现爱人欢迎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问题是要看作品的内容是否深刻反映了人民的思想,艺术上是否反映了群众的审美爱好,是否具有对合唱艺术的实质上的创造与增添。

合唱艺术那丰富的人声色彩,那奇妙的多声思维,正有待中国作曲家来进一步开掘。

附:本章参考曲谱索引。

一、合唱曲集。

《祖国颂——合唱歌曲》(建国三十年声乐作品选第四分册)中国音乐家协会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出版。

本册选收了1949-1979年间创作的合唱歌曲以及根据民歌改编的合唱曲共46首。

《合唱曲集》(第一、二集),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1956、1957年出版。

第一集选收了《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森林啊·绿色的海洋》等当代小型合唱曲(一部分是1949年前的作品),第二集是“民歌合唱”专集,收入了《小河淌水》,《生产忙》、《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民歌合唱共24首。

《合唱歌集》(第一集).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

本集收入15首1976年以来的合唱作品,如《把我的奶名儿叫》(瞿希贤曲,黄宗英词)、《夜伏》(清唱剧《迎龙桥》选段,沈传薪曲,史俊词)等。

二,1949-1965年间的合唱作品。

《三十里铺》,陕北民歌,王方亮改编。载《歌唱祖国》(歌集),音乐出版社1959年版。

《牧歌》,东蒙民歌,海默填词,瞿希贤编合唱。载《音乐创作》1985年第一期。此为作曲释1984年的校正稿。

《苏武》(古琴弦歌合唱),李焕之编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合唱及民族乐队总谱)。

《飞虎山一故事大合唱》,张文纲曲,管桦词。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1951年出版。

《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瞿希贤曲,金帆词。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

《长白山之歌》,郁镇玉曲,金哲词。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

《幸福的农庄》,郑律成曲,杨乃尊词。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

《淮河大合唱》,马思聪曲,金帆词。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

《长征大合唱》,时乐濛曲,阵其通词。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

《祖国颂》,刘炽曲,乔羽词。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合唱及管弦乐总谱)。

《幸福河大合唱》,萧白、王久芳等曲,萧白词。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合唱及管弦乐总谱)。

《黄浦江颂》,丁善德曲(作品第14号),沙金词。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合唱及管弦乐总谱)。

《祖国万岁》,时乐濛曲,魏风词。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

《金湖大合唱》,张敦智词曲。音乐出版社1963年版。

《团结反帝大合唱》,王莘曲,倪维德词。音乐出版社1966年版。

《决不忘记过去》,何占豪曲,吕其岭等词。音乐出版社1966年版。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沈亚威曲,毛泽东词。载《音乐创作》1964年10-11期。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曲,萧华词。1965年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简谱本,1976年作者作了部分修改,197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合唱及管弦乐队总谱。

《沙家浜》,中央乐团集体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年版(合唱及管弦乐总谱)。

三、1966 1976年间的合唱作品.

《智取威虎山》,上海乐团创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田丰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75年版。

《长征路上》,郑律成曲,毛泽东词。载《郑律成歌曲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颂歌》,广东省《农讲所颂歌》创作组集体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年版四、1976年以来的合唱作品。

《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纪念周总理),贺绿汀曲,芦芒词。载《贺绿汀合唱曲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修订版。

《把祖国打扮得更美丽》,彦克曲,陈克正词。载《音乐创作》

1981年第4期。

《森林日记》,张敦智曲,于之词。全曲五个乐章,第一乐章《迷人的森林》、第四乐章《山泉》的乐谱发表在《音乐创作》1982年第4期。

《云南风情》,田丰曲,张东辉词。由五段合唱组成,第二段《赶摆路上》和第四段《舂米谣》发表于《音乐创作》 1987年第4期。

《雨后彩虹》,陆在易曲,于之词。载《音乐创作》198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