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普·撒莱博物馆里收藏了元末、明代的瓷器大约有2600件。其中,明初青花优质瓷很多。明代的白瓷、黄地红彩瓷或五彩、五彩描金等种类的也不少。从东地中海沿岸到美索不达米亚也有中国陶瓷的发现。在伊朗的西拉夫、霍尔木兹岛(忽鲁谟斯),直到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河口,也就是从东方来的船只中途停泊的港口,各处都发现了中国瓷器。据霍布松氏(R·L Hobson)调查所见,在荒凉沙漠的海岸和内陆的达姆巴古发现的中国陶瓷是15世纪,即中国明代初期的青花瓷。在郑和七下西洋中,第四、五、六次,即此三次航行中,都到达了霍尔木兹(忽鲁谟斯),运到这里的青花瓷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费信在他的《星槎胜览》中,就记载了在这个港口进行贸易的商品目录,除五颜六色的丝绸,各种香料外,还有青白花瓷器。
在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的旁遮布地区的几处还发现了15世纪前后的明代青花瓷小片,这是斯坦因博士采集到的。在印度孟买的威尔斯王子博物馆,以自15世纪之后一直到17世纪前半期的明代青瓷和青花瓷这两种瓷器占绝大多数。作为贸易上的大中转站和中国陶瓷出土地的地方斯里兰卡(锡兰),在其首都科伦坡博物馆里,除陈列有中国陶瓷以外,还有郑和在这里建立的礼佛碑碣。
菲律宾群岛和缅甸、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婆罗洲各岛同样都有中国陶瓷,而且是明初的陶瓷。在马尼拉建教堂时,曾从202座墓中出土了1513件10世纪至14和15世纪之间的中国陶瓷。这里,如果把各个收藏家的藏品汇集一处,马上就会达到四五万件以上。
明代青花瓷,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各岛,被广泛并且大量地发现,至于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自不待言,在此以西的西亚全区也都有发现。如前所述,在非洲的东海岸各处也都出土了青花瓷,亚非贸易网的场景因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如果在西西里岛和西班牙本土查找,恐怕也会有所发现的,不管郑和船队有没有到达这里,但贸易路线的延伸就会表明这一点。瓷片、瓷器,不仅成为历史的见证,而且更是古代亚非贸易网的见证。
第二节 市舶司与进出口货物
《明史·食货志》说,明初,海外诸国送礼时,可以“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洪武初,设于太仓、黄渡,寻罢,复设于宁波、泉州、广州”。到了永乐三年(1405年),即郑和开始下西洋时,由于海洋贸易的逐渐发展,海外诸国来中国的使节的逐渐增多,朱棣恢复了朱元璋所取消的上述三个市舶司,其中,以广州为最繁盛,而且建立了三个驿,这也见于《明史·食货志》上,即“永乐三年(1405年)……乃置驿于福建、浙江、广东三市舶司以馆之”。明廷让海外送礼时,允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实际上进行双重贸易。故以自称入贡者人数日多。三市舶司,福建曰来远,浙江曰安远,广东曰怀远。此外,云南还设市舶提举司,以接西南各国的朝贡物。因“诸番互市之故,至自称入贡者”日众。
明初,海外贸易虽然增加税收,以助国用,但也同时借以获得所需之物。《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甲寅,禁民间用……(外国)香……货……而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外国)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外国)香……货,皆不许贩鬻,限以三月销尽”,此项禁令,反映了明代仍需海外的香料。至于明代需要海外的象牙,可在寇克曼的谈话中获得旁证。他在述及肯尼亚时说,(中国)同非洲进行贸易的主要动因,以及肯尼亚海岸部分的发展的第一要素,就是象牙。又说,中世纪的中国,只是缺乏三种商品:即象牙、乳香和香料。
潘克胡斯特曾将郑和的几次航海队所携带的物品,以及他们在外国买到或换得的物品开了一张清单,在其《埃塞俄比亚经济入门》一书中说:“这些航海队所出售的主要物品是:金、银、珠子、丝、缎子、布、瓷器、陶瓷、米、豆、丁香、肉豆蔻、胡椒、檀香、麝香、木香、苏木和铁条。他们在回程中获得了狮子、豹、犀牛、骆驼、斑马、羚羊、鸵鸟、羊、金币、珍珠、宝石、象牙、琥珀、毯子、乳香、龙涎香、芦荟、没药、苏合香油、安息香和血竭”。
那么,郑和船队在非洲究竟都买了些什么呢?
费信在其《星槎胜览》中仅仅记载了在木骨都束国的情况,他说:“地产乳香、金钱豹,海内采龙涎香,货用金、银、色段、檀香、米谷、瓷器、色绢之属”。在介绍卜剌哇国时,说:“地产马哈兽、花福禄、豹、麂、犀牛、没药、乳香、龙涎香、象牙、骆驼,货用金、银、段、绢、米、豆、瓷器之属”。在介绍竹步国时,说:“地产狮子、金钱豹,駞鸡有六七尺高者,龙涎香、乳香、金珀,货用土珠、色段、色绢、金、银、瓷器、胡椒、米谷之属”。当然,所列这些都不是全部。
郑和船队给亚非各国带去了大量的金银、钱币、丝绸、瓷器、铁器、铜器等。同时,也给中国带回了香料、染料等各国的特产及奇花异草。据《明会典》统计与《明史》所载贡物和《瀛涯胜览》、《星槎胜览》所载市易之物,计有:五金类17种,香类29种,珍宝类23种,动物类21种,布类51种,一般用品类8种(不含金属品),药品类22种(不含香类),颜料类8种,食品类3种(指番盐、糖霜、胡椒),木料类3种。
至于明代的出口货物当以陶瓷为大宗。这时,中国制瓷业高度集中。景德镇依其丰富的制瓷原料、燃料、水利资源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成熟的技术,成为群龙之首。各大窑场的制瓷工匠向景德镇汇集,形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而工匠的集中,又促进了技术的交流,景德镇一跃而成为享誉全球的瓷都。当时,景德镇的制瓷业分为官办、民营两种。官办瓷厂规模很大,至宣德年间已由20座增至58座。宣德八年(1433年),一次就“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明代除大量生产青花瓷外,还有釉里红、釉下彩、釉上彩、点彩、斗彩、五彩等彩瓷,以及甜白瓷、薄胎瓷、铜红单色釉瓷、蓝釉瓷、孔雀绿瓷、黄彩瓷、酱釉瓷等高温单色釉瓷。这些彩瓷的发明,一时成为海内外注目的宝贵物资。
外销青花瓷日多,也就促其产量日增。景德镇所产之瓷竟被认为“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1982~1983年,在景德镇珠山路发现的明永乐、宣德御窑厂遗存中,就有很多青花瓷。“这类瓷器的造型纹饰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藏品并无多大差异”。“这一时期的无款官窑青花瓷器,国外有不少传世品,它们极有可能是以赏赍或朝贡式贸易的形式输出的”。据在景德镇发掘,当时已有不少民窑也烧制青花瓷。明代,除景德镇外,也发现江西乐平、吉;云南玉溪、建水;广东博罗、揭阳、澄迈、东兴;福建德化、安溪、建阳、漳浦、南平;浙江江山等地也都曾生产过青花瓷器。
看来,郑和与青花瓷有着一定的渊源。七下西洋不仅外销青花瓷,而且云南玉溪瓷窑距郑和家乡昆阳(今晋宁县)仅仅三十多公里。1983年夏,在郑和的第二故乡南京马府街北侧的太平公园(原称马家花园,为郑和府邸的一部分),也发现了一批永乐、宣德青花瓷器。
明代丝绢品的制造,继承宋元遗制,品种更繁,并由工部监督制造。织造技术不断改进,颜色分量,具有一定规格。据《博物要览》所记品种,虽非全部,但可见其一斑:
紫宝阶地锦、紫大花锦、五色簟文锦、紫小滴珠方胜鸾鹊锦、青绿簟文锦、紫鸾鹊锦、紫百花龙锦、紫龟纹锦、紫珠焰锦、紫曲水锦、紫汤荷锦、红云霞鸾锦、青楼阁锦、青藻花锦、紫滴龙珠团锦、青樱桃锦、皁方圆白花锦、褐方圆白花锦、方胜盘色锦、球路锦、衲锦、柿红龟背锦、樗蒲锦、宝照锦、龟莲锦、练雀锦、方胜练雀锦、绶带锦、瑞草锦、八花晕锦、银钩晕锦、细花盘鵰锦、狮子锦、盘球锦、水藻戏鱼锦、红遍地杂花锦、红遍地翔鸾锦、红遍地芙蓉锦、红七宝金龙锦、倒仙牡丹锦、白地龟纹锦、黄地碧牡丹方胜锦、皁木锦。
碧鸾绫、白鸾绫、皁鸾绫、皁大花绫、碧花绫、姜芽绫、云鸾绫、樗蒲绫、大花绫、杂花绫、盘鵰绫、涛头水波纹绫、仙纹绫、重莲绫、双雁绫、方棋纹、龟子绫、方毂绫、鸿鶒绫、枣花绫、鉴花绫、叠胜绫、白毛绫、辽口绫、回文绫、白鹫花绫、白鸾雀绫、栗地纹、皮球绫。可供外贸货用者品种繁多,可谓洋洋大观。
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福建、浙江、广东沿海城市的繁盛自不待言,江苏太仓刘家港也因“外国贡使络绎而来,而番商洋贾慕刘河口之名,帆樯林立”,“各国奇珍异宝无不毕集”。号称“财赋甲于天下”,并有“天下第一码头”之称(刘湄《刘河镇纪略》)。
以上贸易之盛,反映了明初封建经济之繁荣。随着郑和船队的出访,许多国家与中国建立了通贡互市关系。官方、民间贸易随之活跃起来。正如史书所说,“明月之珠,雅鹘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麟师孔翠之奇,梅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皆充舶而归。凡穷岛日域,纷如来宾。而天堂、印度之国,亦得附于职方”(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自序》)。又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稀,充溢府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严从简《殊域周咨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