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出版社要出版一套“金钥匙知识百问丛书”,由于第一部分为这套丛书的艺术篇,所以他们征求我的意见。这使我想起20世纪50年代的一件往事:当时的《中国青年》编辑部转来几封青年人的信,内容都差不多,其中有一封是在苏联列宁格勒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写来的,说看到了我导演的电影艺术片《梅兰芳舞台艺术》,由于看不懂,而不能欣赏自己祖国的古典艺术,为此感到很惭愧,希望得到帮助。不久,我到剧场看京戏,邻座几位国际友人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舞台上的表演,然而需要向翻译了解剧情的时候,年轻的翻译却抓耳挠腮异常狼狈,显然他也是看不懂。于是就求助于我,我讲给翻译,翻译再讲给国际友人,事后他们都很感激我,但是那场戏我没有看好,还影响了我旁边的观众看戏。这样的事情我遇到过不只一次,近几年,青年人不懂得自己民族传统艺术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偏偏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的欢迎,我们的青年人总看不懂怎么能行呢?除了京剧和戏曲以外,还有我们中国的音乐、绘画、诗词、舞蹈、杂技、小说等等各方面的民族艺术,如果作为中国人对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总说“看不懂”,岂不是数典忘祖了吗?有人主张京剧改革,却又不知道京剧的所以然,也没有京剧的常识,凡是他不懂的就都要改,因此取消锣经,取消行当,取消脸谱,取消程式,结果连京剧最根本的特征——虚拟的写意性表演都取消了,等于把京剧都改没有了。很像京剧《打面缸》的王老爷,把自己不认识的字统统撕掉还自以为聪明,这怎么行呢?所以,我认为这套普及艺术知识的书编得好,是件好事。
世间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各行有各行的学问,而且非常专业,所谓隔行如隔山也。有的行业看来简单,就凭自己的小聪明去做,结果必然要闹笑话。足见知识是要认真学习的。但是艺术又是相通的,例如京剧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我们从京剧演员的表演中就可以认识中国的音乐、美术、诗歌、舞蹈、杂技和历史;懂得京剧的写意性表演,对中国的写意画认识也会有益处的。这套艺术丛书包括戏曲、戏剧、电影、绘画与雕塑、音乐、舞蹈、民俗和工艺设计八个方面,这每一个门类的艺术,无论古今中外,都有非常珍贵的知识,不看不知道,越看越奇妙。
不过,尊重知识,但不能成为知识的俘虏,拿着这套书去欣赏一幅画,去看一出戏,然后对号入座,也是不妥的。因为艺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你喜欢齐白石,我喜欢吴昌硕,你喜欢“麒麟童”,我喜欢马连良,你喜欢梅兰芳,我喜欢程砚秋,都应该说是艺术的知音,都是对的。总不能像算术题一样,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只要我们认真地,不要带着框框地去欣赏,都会得到裨益,慢慢就会入门的。我写的京剧《三打陶三春》在全国有许多剧团演出,一个剧团就演出400多场。在英国皇家剧院演出时,没有幻灯字幕说明,也不用翻译,观众的反响比在国内还要强烈;我写的《风雪夜归人》演出了一个甲子,现在还有人改编演出。但是每个人的感受却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相信任何艺术都是供人欣赏的。如果说某种“艺术”没有任何人能懂,那么,不是欣赏者的无知,而是说明这样的“艺术”已经没有了生命。
所以我非常赞成让大家学习一些基本常识,去欣赏艺术,掌握艺术,因为艺术就是生活的美化,本来就是属于大家的。我祝贺这套为使艺术更广泛地走进大家的生活所设计的,深入浅出的常识性的小册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