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辛弃疾的故事
9050500000008

第8章 在耿京部下(1)

辛弃疾和刘汉率领着两千名起义战士,越过一道道河川,跨过一重重冈峦,向南疾驰。第二天清晨,他们登上了一座山头。

辛弃疾扬鞭向前方一指:“看,前面是泰山,耿大哥的大营就在山下!”

战士们放眼望去,只见一座巍峨的高山,象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平地拔起。这时,西天的残月还没有落下,东边的红日已从地平线上升起。那陡削的崖壁,在初阳的照耀下,仿佛是一架架、一排排红玛瑙雕成的巨大屏风,把山东平原截然隔为东西两半。云雾在山间飘忽,鹰隼在山半翱翔,苍松从山巅传来了海潮般的声响……

辛弃疾骑在枣红马上,望着这样雄伟壮丽的景色,不禁兴奋地叫道:“弟兄们,大伙就地歇马!”随即将事前写好的信拿出来,请刘汉带了十个弟兄,先去耿京那儿联络。

泰山山麓,白色的帐幕星罗棋布。大营门前,一面绣着“天平节度使”字样的大旗迎风飘扬。耿京同贾瑞、李铁枪、张安国等义军首领正在大帐里议事。

耿京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农民。长时期艰苦生活的折磨,在他那古铜色的额头上刻下了几道深深的皱纹,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要苍老得多。然而他的两眼却异乎寻常地有神,在浓黑的鬓发和络腮胡须之间,仿佛是两根电柱似地发出光采。他是一个质朴的人,质朴得犹如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高粱;他又是一个刚毅的战士,永远不知疲倦,永远不被困难吓倒。在敌人看来,他简直是一把永不卷刃的钢刀;但起义的战士们却把他看成既是一位有胆有识的领袖,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哥。

几年来同金人进行殊死斗争的生活,把耿京磨炼得更加坚定顽强、更加富有战斗经验了。自从河北大名府的义军领袖王友直来书愿听节制以后,所有山东、河北的几十万起义军队都联成了一气,由耿京统一指挥。这样一来,他就愈加感到肩头责任的重大,同时形势也促使他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要紧密地依靠起义军中的其他首领。

耿京最得力的一个助手叫贾瑞,也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两年以前,他带领了几十个农民弟兄来投奔耿京,那时耿京手下也才只有一百多人。耿京采纳了他的意见,将仅有的二三百人分为左、右、中、游奕、踏白五个军,每军委任一个人负责,要他们各自联系召集所在地区的起义农民,由贾瑞担任诸军都提领,统一指挥。由于采取了这一措施,队伍迅速扩大起来,成为活跃在女真奴隶主统治区内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就是怎样利用完颜亮大举南下、后方空虚的有利时机,在收复莱芜县和泰安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战果,牵制完颜亮的南下大军,使他们腹背受敌,首尾不能兼顾,最后土崩瓦解。

众头领正在热烈议论的时候,忽然帐前值日官来报:“游突军统制孙肇有紧急军情报告!”

耿京道:“请他进来!”

孙肇来到帐中,叉手行礼:“禀报大帅,今天清晨,我军在大营以北三十里地发现一支队伍冲着大营走来……”

“有多少人马?”

“两千左右,马军不到一半。”

“什么旗号?”

“没打旗号。”

“噢?”耿京感到诧异,立即下令道,“继续监视,观察动静!”

孙肇道:“我军巳经埋伏起来,暗暗把他们包围了,只等大帅令下,就可立刻把这伙人马收拾干净!”

“不能莽撞,这不象是一支有敌意的队伍。”耿京摆摆手,转头对帐前值日官说道,“传俺的命令:火速传令驻守虎牙口的踏白军弟兄扼住山路,一等那支队伍接近山口,就摆开阵式拦住他们的去路,问清他们的意图。对方不先动武,我军不得厮杀!”

“是!”值日官把命令重复了一遍,翻身出营。

不过一柱香功夫,受命传令的值日官兴冲冲地转了回来,高声报道:“大帅,现已查明,是济南府四风闸辛弃疾率领来投奔咱们的队伍,辛弃疾巳经派人前来求见!”

“啊,是他!”耿京立刻想起家乡几个弟兄被辛弃疾救出的往事,心里非常激动。但同时他又感到奇怪,为什么象辛弃疾这样一个家里有田有地的公子,今天竟然到我这儿来呢?他一面沉思默想,一面吩咐赶快请进。

不一会,值日官领着刘汉走进帐来。刘汉身佩宝剑,精神抖擞,见了耿京,拱手说道:“济南四风闸辛公子矢志抗金,坚贞不二,仰慕大帅是山东豪杰,特率领两千子弟,前来帐下投效!”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双手捧上。

耿京接过书信,叫张安国朗声读了一遍,热情地问道:“辛公子的队伍现在哪里?”

“正在虎牙口前小山包待命。”

耿京同众头领交换了一下眼色,会心一笑,便重新下令道:“着游奕军孙肇统制和踏白军刘聚副将护送辛公子的队伍前来大营,其余将领准备随俺出寨迎接!”

孙肇和帐前值日官领命前去。这里耿京吩咐李铁枪端了一把椅子请刘汉坐下,亲切地问道:“不敢动问老人家的尊姓大名?”

“回大帅,我叫刘汉。”

耿京和李铁枪几乎是同时拉住了刘汉的手:“你就是汉老爹?!”

刘汉倒有点不好意思了,憨厚地笑道:“不过是痴长几岁罢了,惭愧得很!”

耿京哈哈大笑道:“汉老爹一身本领,远近一带谁不闻名?今天幸会,真教人高兴!”

正谈笑间,人喊马嘶隐约从远处传进帐来。

耿京起身,吩咐左右大开寨门。众头领随着耿京步出营帐,站在“天平节度使”大旗下等候。

在孙肇、刘聚的陪同下,辛弃疾驰到寨门前翻身下马,快步上前,对前来迎接的众头领一抱拳:“我叫辛弃疾。谁是耿大帅?”

耿京立刻对这个直率的年轻人产生了好感。他打量了一下辛弃疾,走出一步,拉住辛弃疾的手,热情地说道:“俺就是。你是四风闸的辛公子?”

“耿大哥,别再称我‘公子’了,以后就直呼我的名字吧!”辛弃疾兴奋地说道,“耿大哥,咱四风闸的人受不了金人的欺压,都起来造反啦!现在特来投奔大哥,愿听大哥节制,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耿京大喜道:“真是好样的!老弟曾经救过俺村的几位弟兄,今天又带了队伍到这儿来,俺们当然欢迎!”

“谢大帅!”

“快给辛家兄弟的人马安顿一下,摆酒给辛家兄弟接风!”耿京一面吩咐左右准备,一面把辛弃疾、刘汉、刘忠几个领进大帐,席地而坐。不多时,抬来了一坛好酒,端来了几盘牛肉,大家饮酒畅谈。

酒过三碗,耿京高兴地说道:“老弟,你来得正好,咱们军中正需要一个懂得文墨的人,就在这里当个‘掌书记’,怎么样?”

“大哥,”辛弃疾推辞道,“小弟刚来,没有尺寸之功,能在帐下当一名小卒,遇到敌人时让我挥剑跃马,冲锋陷阵,就很高兴了!”

耿京大笑道:“老弟不要过谦!咱们已是一家人,还分什么先来后到?要是再谦,就不象自己人了!”说罢,立刻吩咐左右捧来一颗大印,亲手交给了辛弃疾,又补充说道:“放心吧,仗是足够你打的,到时俺决不会让这颗大印捆住你的手脚!”

辛弃疾手接过大印,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耿京又起身给刘汉斟酒:“汉老爹的剑术,俺是闻名巳久啦!好,就请您当弟兄们的教师!”不等刘汉回答,又冲着刘汉身边的刘忠笑道:“俺说小兄弟,为了搭救俺村上的几个弟兄,你给你爷爷绑了大半夜,是不是?好小子,今后就跟在俺身边当个小传令官好了,俺可不会象你爷爷那样绑你的!”

在一片欢腾的笑声中,大家连连干了碗中的酒。由于情绪兴奋,辛弃疾多喝了几碗酒,微微有点醉意。耿京怕他一路劳乏,伤了身体,就派人把他扶到帐内,给他沏了一碗酽酽的浓茶。他喝了几口,睡意顿时全消。壁上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夜已深了。他重新挑亮了油灯,解下腰间的佩剑,拔出鞘,在灯下反复观看抚拭。油灯爆了几下,终于熄灭了。他把剑插入鞘中,步出帐外。

明月如霜,秋夜是这样的寥廓,这样的宁静。只有泰山顶上千万株劲松,在秋风的吹动下,隐约传来一阵阵海涛般的呼嘯声。

“还没有睡吗,辛家兄弟?”耿京和贾瑞等人一路巡查过来,关心地问道。

“大哥也还没有睡?”辛弃疾全身感到一阵温暖。

贾瑞笑道:“辛家兄弟,今天你们把队伍带来,金人知道后,难保不来偷袭,所以大帅亲自巡查……”

辛弃疾感动得热泪盈眶,拉住耿京、贾瑞的手,连连要求道:“我也同你们一道巡夜!”

耿京亲切地说道:“辛家兄弟,你们今天路上辛苦,还是早早休息,以后日子还长着哩!”说着,就把辛弃疾劝进营帐,又巡查去了。

辛弃疾久久不能入睡。耿京等义军首领给他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过去,他只听说耿京他们是抗金的好汉,但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对这些农民出身的义军领袖多少总有些成见:粗野,蛮横,不懂人情,头脑简单……然而仅仅通过一天的接触,他就觉得自己是错了。象耿京这样的农民英雄,是多么令人钦佩啊!“我的路子走对了,”他欣慰地自言自语道,“要跟着耿大哥他们走下去,走到底!”

第二天清晨,辛弃疾突然被一阵阵高亢激越的鼓角声唤醒过来。他连忙披衣走出营帐,放眼望去,只见战士们有的在练拳使枪,有的在埋锅造饭,……烤牛肉的香味,和着琵琶弹奏出来的慷慨悲壮的塞外之声,在空中飘溢、回荡。早饭过后,战士们迅速排成了阵势,在耿京、贾瑞等人的指挥下,开始操练起来。刹那间,马蹄声、厮杀声和弓弦声如雷鸣般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

辛弃疾正看得入神,刘忠端着热腾腾的早饭走了过来,笑嘻嘻地说道:“哥哥,是大帅叫我送来的,刚烤的牛肉,现烙的炊饼,快趁热吃吧!”看看辛弃疾有点犹豫,又补充说道:“秦兄们吃的都一样,炊饼夹牛肉!”

“忠弟,”辛弃疾由衷地赞叹道,“咱们的耿大哥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啊!”

日子过得挺快,转眼间,已是秋末冬初了。

一天,辛弃疾听说义端也带领庙里的和尚同佃户起来造反了,心想义端这人有一身好武艺,而且熟读兵书,如果能劝说他到耿京部下来,岂不是可以给义军增加一份力量?于是,他便把这个想法对耿京说了。

辛弃疾来到耿京帐下以后,经常为义军起草各种文书,协助耿京等人制定军事计划,指点战士操练武艺。耿京看到辛弃疾能文能武,对义军的事业又是这样的忠心耿耿,对他更加信任,更加器重。当下听了辛弃疾的建议,自然一口答应。

原来女真统治者下令征发壮丁,对义端庙里的和尚同佃农也没有放过。佃农和大部分和尚都自动起来反抗。义端虽然一百二十个不愿意,迫于形势,也只好随大流。他暗暗地想:“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暂时在附近山里藏一下也好,将来朝廷招安,我就劝诱大伙降了,那时不但仍然做我的方丈,说不定还能得到更大的好处呢!”

辛弃疾找来的时候,义端正同几个心腹和尚在密议。看见辛弃疾一人一骑前来,不禁诧异地问道:“辛公子,听说你带着一批庄稼汉投奔耿京去了,怎么又单身匹马转回头啦?”

辛弃疾把来意说了,义端直是摇头:“不成,不成,凭我这身本领,岂能在一个不识字的庄稼汉手下听使唤!公子也是个有身份的人,倒不如留在我这儿,等风浪平静以后,公子回家我回庙,多少是好!”

“你这是对种田人的偏见!”辛弃疾驳斥道,“说实在话,我当初也同你一样,瞧不起那些‘粗手笨脚’的农夫。可是,你去看看我的师父汉老爹,看看我们义军的首领耿大帅,看看我们义军里面成千上万的士兵吧!他们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做出了多大的事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