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物流运输管理
9050400000001

第1章

1.1 现代物流发展概述

1.1.1物流的概念及其发展

物流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人类社会开始有产品的交换行为时就存在物流活动。关于物流的认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在人们头脑中的必然反映。最初的物流认识就来自于生产过程的组织实践和产品销售的实际需要。

早在1901年,约翰.F.克罗威尔(J.F.Crowell)在美国政府的《行业委员会关于农产品配送的报告》中首次讨论了农产品配送的成本及其影响。1915年,阿奇.W.肖(A.W.Show)在他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最早提出物流概念并进行实际探讨的人。1922年,弗瑞德.E.克拉克(F.E.Clark)在市场营销中确认了物流的作用。物流的概念(physical distribution,PD)开始被认为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后来随着西方经济进入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期,降低流通成本的矛盾引人注目,PD的概念更为系统化。对物流概念的发展影响重大的一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战时供应中采取后勤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发展了系统的军事后勤理论。后勤理论随后引人商业部门,使物流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1963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CPDM)成立,把物流定义为:是为了计划、执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及制成品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这些活动可能包括但不局限于顾客服务、需求预测、交通、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处理、零件及服务支持、工厂及仓库选址、采购、包装、退货处理、废弃物回收、运输、仓储管理。

1985年,在美国,“logistics”概念开始替换“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进行调整,名称改为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并根据物流的发展于1986年、1998年和2001年几次修订了物流的定义。2001年的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它是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移动与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其目的是满足客户要求。

进入21世纪,由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关于物流的认识越来越多地建立在供应链管理思想基础上,超越了以企业为边界的组织范围,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2003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再一次修改了定义,将“物流”改成了“物流管理”,并阐述了其内涵与外延。内涵为: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外延为:物流活动一般包括进向和去向运输管理、车队管理、仓储、物料搬运、订单履行、物流网络设计、库存管理、供应/需求规划、第三方物流服务管理。在不同程度上,物流功能也包括采购、生产计划与排程、包装与装配、客户服务。它还涉及战略、战术与运作各个层面的计划与执行。物流管理是一个集成的功能,它除了要将物流与营销、销售、制造、金融、信息技术整合之外,还要协调和优化所有的物流活动。2005年1月1日,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改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CSCMP),表明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密切关系以及当今物流发展的趋势。

日本是世界上物流发达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被译为“物的流通”,日本著名学者平原直就用

“物流”这一更为简捷的表达方式代替物的流通,被广泛使用。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对物流表述为,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日本也开始用logistics概念代替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从更加广泛的领域考虑物流问题。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物流的概念,当时也是按PD的概念来阐述物流的,并一直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在研究中,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认为“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到需要者的物理性(实物性)流动,是创造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经济运动”。也有人认为:“物流是物资实体物理流动过程及有关活动的总称。”“只要存在物资实体的空间位移,就存在物流。”①2001年3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六部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现代物流是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是将运输、包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200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354-2001)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

200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354-2006)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为物品及其信息流动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

1.1.2现代企业物流系统

1.企业物流系统的构成

企业物流一般可分为企业内部物流和企业外部物流。企业内部物流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加工、检验、搬运、储存、包装、装卸、配送等物流活动。企业外部物流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与供应链各企业或各环节相联系的物流活动。企业物流系统就是指在企业活动中的各种物流功能,随着采购、生产、销售活动而发生,使物的流通效率提高的系统。企业物流系统构成结构包括企业物流系统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1)企业物流系统的水平结构

企业物流系统的水平结构。根据企业物流活动产生的各个经营领域和环节,可以将其划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废弃物物流。

(1)供应物流。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时,物品在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企业为保证生产加工过程的顺利展开,需要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企业供应物流不仅要保证供应,而且还应满足成本最低、消耗最少的组织供应物流活动的需要。

(2)生产物流。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生产物流是指发生在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中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相伴生的物流活动,是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企业生产物流不仅表现为伴随生产加工过程各个环节而存在和运动,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表现为具有自身特性的系统运动。

(3)销售物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出售商品时,物品在供方与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销售物流是企业伴随商品销售活动过程,实现商品使用价值有效转移的物流活动。企业销售物流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包装、送货、配送等一系列物流方式来实现销售。

(4)回收物流。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的活动中总会产生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这些东西的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而且,在一个企业中,回收物品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整个生产环境,甚至影响产品质量,也会占用很大空间,造成浪费。

(5)废弃物物流。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2)企业物流系统的垂直结构企业物流系统的垂直结构如图1-2所示。物流系统通过管理层、控制层和作业层三个层次的协调配合实现其总体功能。

(1)管理层。其任务是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统一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其主要内容有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系统控制和绩效评估。

(2)控制层。其任务是控制物料流动过程,主要包括订货处理与顾客服务、库存计划与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采购、用料管理等。

(3)作业层。其任务是完成物流的各项作业活动,主要包括发货和进货运输、装卸搬运、储存保管、包装和流通加工等。

2.企业物流系统与流通

流通作为一种经济形式而存在,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产生和发展的。流通过程不仅要解决商品所有权交换的问题,更要解决商品从生产地到使用地以实现商品使用价值转移的问题。商品所有权转移的活动称为商流。物流是指商品实体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这种转移既要通过运输来解决空间位置的变化,又要通过储存来调节供求双方时间位置的矛盾。物流系统中的“物”不改变其性质、尺寸、形状,不创造物的形质效用,但是创造了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

商流和物流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商品由供方向需方的转移过程。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商流和物流各自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规律。商流一般要经过一定的经营环节来进行业务活动;而物流则不受经营环节的限制,可以根据商品的种类、数量、交货要求、运输条件等,使商品尽可能由产地通过最少环节,以最短的物流路线,按时保质地送到用户手中,以达到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企业商流与物流分离的方式主要有:集中运输,使交易活动和配送活动分离;强化区域物流中心功能,提高物流系统效率;实现门到门直通物流,减少中间环节。企业商流与物流分离的优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1)配送中心的仓库规模大,物流作业集中。同一地点处理的物流量大,便于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保管设施和装卸机械,大幅度地提高了物流生产率,同时也可以降低物流成本。

(2)配送中心实行回路配送,提高了运输设备利用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对用户的服务质量也可得到改善。

(3)商流与物流分离使各部门的职能单纯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也应注意实现商流与物流分离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如商品标准化、合同标准化等,还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保证企业、工厂、配送中心以及批发站之间的信息交换协同统一。

3.企业物流系统与生产

企业生产系统为了制造产品,必须占据一定的生产空间,拥有一定数量的加工设备,按照制造工序逐步将原材料加工成半成品、成品。产品的制造过程,每经过一道工序,被加工对象物的形状、尺寸或性质将发生一次变化。加工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制造产品,是生产系统中最主要的环节。加工设备或加工单元(如车间)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为了保证加工活动的连续进行,被加工的物料必须依赖于运输车辆、起重机械、搬运机械或人力,才能运送到各个加工环节。物料在加工环节的运动,一般称之为生产物流。在生产物流系统中,物不改变本身的形状、尺寸和性质,只有时间或空间位置的状态变化。加工活动和物流活动是生产系统的两个支柱。以下是物流系统对生产的影响:

(1)物流为生产的连续性提供了保障。原材料的供应、半成品在加工点之间的流转、成品的运出,只有依赖物流系统才能不问断地进行,使生产活动得以继续下去。

(2)物流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往往占有很大比重,物流系统合理化对生产系统降低生产过程消耗,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具有促进作用。企业生产系统必须向物流要效益才能改善自身的发展条件。

(3)物流状况对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生产空间中,加工点处于固定位置,只要加工设备能正常运转,就不会对系统产生干扰,而物流在生产空间中始终是处于运动的状态,物流路线纵横交叉,上下升降,形成了遍布生产空间的立体动态网络。物流路线不合理,运行节奏不协调,都会造成生产秩序的混乱。物流活动不正常,物流系统中物料堆放不规则,也将对生产环境造成影响。

4.企业物流系统合理化及其作用

企业物流系统合理化就是指企业物流系统活动中各要素、各环节、各功能之间的优化组合,协调运行,能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取得最佳效益的一种经济准则,即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物流系统的运行速度最快,资源消耗最低,服务最优,效率最高,对各种物流要素的组合带有规范性、综合性的合理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