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了11945年,春光明媚,红场变得格外庄严美丽。
多少外国侵略者妄图奴役俄罗斯人民,占领莫斯科,拿破仑、希特勒……
一个个碰得头破血流。伟大的人民迎来了灿烂的五月。全城到处飘扬着红旗,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的乐曲飘扬在上空。
人们在街头广场上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唱,互相祝贺,热烈地亲吻拥抱。身佩勋章奖牌的指战员们成了大家最爱戴的英雄。
有的人高举着名牌向过路的人打听自己的亲人的下落,有的人把一束束鲜花摆放在烈士墓前。
整个民族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变得更成熟、更雄伟了!
帕斯捷尔纳克这一年55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期间他因翻译作品又得了一些稿费,生活费用有了一定的保证。
他决定花一定的时间写一部梦寐已久的长篇小说。
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帕斯捷尔纳克一直想写一部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不是诗而是小说,主题是他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帕斯捷尔纳克最初把写作小说的想法透露给曼德尔施塔姆的遗孀娜捷日达。1946年1月26日他在寄给她的信中写道:
“我现在有可能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写一点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必为每天的口粮发愁。我想写一部关于我们生活的叙事作品,从勃洛克写到这场战争,大概写上10章到12章,不会更多。你可以想象得出,我是如何急于写它,又是多么担心在这部作品完成之前会发生什么意外!可我又经常不得不中断写作!”
小说最初取名《少男少女》,写作过程中几度易名,最后定为《日瓦戈医生》。
帕斯捷尔纳克写的是同辈人的故事。个人的往事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西伯利亚,乌拉尔,在公司里当办事员,当家庭教师,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他的主人公是位医生,喜欢诗歌,在这个人物身上有他个人的经历与感受,也渗入了同时代知识分子的情感与遭遇。
当帕斯捷尔纳克全神贯注于创作这部小说时,苏联各种报刊同时发表了1946年8月联共(布)中央关于《星》与《列宁格勒》两家杂志的决议。这个决议对苏联知识分子,特别是对文学艺术界,震动极大。决议主要是批判文学作品中的“无思想性”,并把火力集中在左琴科和阿赫马托娃的身上,称他们是“非苏维埃作家”。决议指责左琴科“早就专门写作空洞的、无内容的和庸俗的东西,专门鼓吹腐败的无思想性、低级趣味与不问政治的习气,想这样来误导我们的青年,毒害我们的意识。”决议指责他对苏联现实进行“恶毒无赖地描述,还伴有反苏的攻击”。决议中说阿赫马托娃是与苏联人民“背道而驰的空洞的无思想的诗歌的典型代表”。“她的诗歌渗透着悲观和失望的情绪,表现着那凝结在资产阶级贵族的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立场而不愿意同本国人民一起前进的旧日沙龙诗歌的风味:她的诗歌给我国青年教育事业带来损害,因而在苏联文学中是决不能容忍的。”日丹诺夫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是负责意识形态的书记,他在关于《星》与《列宁格勒》两杂志的报告中,批判的言辞更加激烈,被指责的作家人名更多,以至追溯到20~30年代的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象征派”、“阿克梅派”,被提名示众的有曼德尔施塔姆、梅列日科夫斯基、维亚契斯拉夫·伊万诺夫、米·库兹明、安德列·别雷、季·吉比乌斯、费,索洛古勃等人。
决议中还毫不含糊地提出必须“停止刊登左琴科、阿赫马托娃以及他们这一类人的作品”。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主席团进而通过几个决议,其中有一条是“开除左琴科和阿赫马托娃的苏联作家协会会籍”。
决议表明,所有苏联作家必须按规定的精神写作,离经叛道者必将受到惩罚,开除会籍,作品不予发表,甚至剥夺口粮供应证。
帕斯捷尔纳克有自知之明。他本人虽然在决议中未被点名批判,但他和决议中遭受批判的一些作家是志同道和的好友,在文学观点上与他们有颇多相似之处。他预计自己也难免遭到批判。
果然,过了不久,法捷耶夫作为苏联作家协会的领导人,在传达与学习党的决议精神的会议上,指责帕斯捷尔纳克“脱离人民”。
其实,这仅仅是对帕斯捷尔纳克批判的预演。
1947年3月21日《文化与生活》报上刊出苏联作家协会另一位领导人、诗人苏尔科夫的长篇文章《论帕斯捷尔纳克的诗》,尖锐地批评帕斯捷尔纳克“精神潜力的贫乏”,说他已写不出“大的诗作”来了。作为例子,苏尔科夫引用了帕斯捷尔纳克30年前写的诗句,以证明诗人已远离社会、远离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帕斯捷尔纳克看了这篇文章以后,付之一笑,以沉默对待批判,照旧写自己的小说。他不答复任何人的批评、质问,也不做任何解释。
1947年夏,他的小说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即第一部第四章——《不可避免的事已臻成熟》。
这时,他手头的积蓄也快用光了,不得不暂停写作,改做文学翻译,以便获得稿费,应付生活的需要。
1948年8月1日,苏尔科夫在一次作家大会上再次点名批判帕斯捷尔纳克,指责他的创作是“个人主义的”,“得到海外唯美主义界千方百计的吹捧”。苏尔科夫没有说明海外吹捧的具体内容,其实在这之前,1946年西方有些作家已开始推荐帕斯捷尔纳克为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候选人。1948年《十月》杂志第4期发表了尼·马斯林的文章:《马雅可夫斯基和我们的现实》,文章指责帕斯捷尔纳克为了追求形式而不惜牺牲“任何内容,包括理智与良心”,说帕斯捷尔纳克把艺术变成了“主观主义的感受”的目录。结论是:帕斯捷尔纳克的创作“给苏联诗歌带来了严重的损害’。《新世界》杂志第5期发表鲍·雅科夫列夫的一篇文章,重复了苏尔科夫的话。与此同时,苏联作家出版社将已经印出来的帕斯捷尔纳克《选集》全部销毁。这对帕斯捷尔纳克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有难言之苦。紧接着开始对帕斯捷尔纳克进行各方面的刁难。
苏联文学基金会声称:彼列捷尔金诺别墅需要修理,让帕斯捷尔纳克把房子腾出来。季娜伊达只好带着小儿子廖尼亚搬到休养所去住,帕斯捷尔纳克则留在莫斯科住宅。他们不知道是否还让他们搬回去。
这时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的头四章作为第一部完成了,他还朗诵给一些熟人听。他非常重视这部小说,认为比过去写的全部诗作更有意义。他甚至对人说,这部小说是“我生存的目的”。
帕斯捷尔纳克还把小说打印稿分别寄给一些亲朋好友征求意见,反应很不一致。
小说写得比较顺利,但过了一段时间,他不得不忙于翻译《浮士德》,以便赚些稿费,维持生计并为继续写作小说创造条件,写作《日瓦戈医生》又中断了。
新爱——奥莉娅·伊温斯卡娅
就在帕斯捷尔纳克开始写作《日瓦戈医生》初期,一位年轻貌美聪慧的少妇进入了他的生活。这位少妇给他带来了很多愉快,甚至为他创作拉拉这一形象提供了某些素材:同时这位少妇也给他增加了心理负担,使他不得不隐度双重生活。在十几年的交往中他既不能和她正式结合,又不能和她果断地分手。
这位少妇叫奥莉娅·伊温斯卡娅,她是《新世界》杂志的女编辑。
30年代,奥莉娅是莫斯科编辑出版学院的学生,不时地试笔写作,尤爱写诗。奥莉娅风姿绰约、窈窕动人,一头金色的秀发,一双迷人的眼睛。她动作灵巧,思路敏捷,善于言谈。
是诗——使帕斯捷尔纳克与奥莉娅接近起来:是诗——给他们带来了幸福:又是诗给他们带来了痛苦。
奥莉娅初次读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总觉得似懂非懂。她想,一位男性作家,怎么会如此了解少女的心理呢?
有一天,她在去“赫尔岑之家”出席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朗诵会,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帕斯捷尔纳克本人朗诵自己的诗。她听得如醉如痴,似乎对诗中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从此她大量诵读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帕斯捷尔纳克成了她心中的偶像。
毕业后,她走上了编辑岗位。战争胜利后,她被全国著名的大型文学刊物《新世界》杂志编辑部所接受。奥莉娅负责处理青年诗人来稿,对工作很满意,并在与青年诗人的接触中找到了快乐与安慰。这是个受很多人羡慕的职务。
1946年秋,有一天,编辑部主任对奥莉娅说:“让您认识一下您的偶像。”一位身穿白色风衣的人出现在她的眼前——帕斯捷尔纳克。
奥莉娅第一次在近处见到了她所崇拜的诗人。她忽然觉得这个人并不太像诗集中的照片。黝黑的脸庞,挺直的鼻子,在这张脸上鼻子显得有些短,可是有棱角的下巴却显得刚强而有性格。
眼睛是琥珀色的,像鹰一般犀利。帕斯捷尔纳克彬彬有礼地跟她打招呼。奥莉娅的心顿时激动得怦怦直跳。帕斯捷尔纳克说话声音有些喑哑,眯缝着眼睛跟她随便寒暄了几句,从短短的对话中,帕斯捷尔纳克已知道她对自己的诗比较熟悉。临别时,他问道?您有我的诗集吗?
她点了点头,“我只有一本您的诗集,而且还是别人送的……,,帕斯捷尔纳克答应再给她几本。“我近来几乎不写诗了,而过去的诗集差不多都赠人了!”他说,最近正在从事翻译莎士比亚的剧本,还准备写一部长篇小说,能否写成——连自己也没有把握。
“我想在书中描写一下旧的莫斯科。”他望着这位俊美的女人深情地说,“您对旧的莫斯科当然毫无印象。”他像是跟她谈话,又像是在自语:“我还想在书中阐述一下自己对艺术的看法……”
他忽然把话题一转,高兴地说:“现在居然还有女人喜欢我的诗,真没有想到!”他真的没有想到吗?
第二天,奥莉娅办公桌上出现了一个纸包。她打开一看,里边是五本书,其中有诗集,也有译作。莫非帕斯捷尔纳克来过?
什么时候来的?如何感谢这位赠书的人呢?
电话铃响了。喑哑的男性声音——帕斯捷尔纳克问她是否收到了赠书,并邀她一起去散步。著名的诗人原来如此平易近人!
一位年近60的老诗人和一位年轻的女编辑慢慢走在马路上,谈得很投机。谈话中她多次引证、背诵他的诗句,使帕斯捷尔纳克感慨万端。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一次比一次亲呢。她主动挽起他的胳膊,边走边谈。一位鼎鼎有名的大诗人不顾年迈路远来看望她,让她委实不好意思。她想起自己的出身,自己的家庭,便压制自己的感情,谢绝他后来的邀请,可是心里又总想跟他在一起。
帕斯捷尔纳克与奥莉娅相识的初期,恰恰是他遭受法捷耶夫和苏尔科夫批判的时候。法捷耶夫和苏尔科夫都是苏联作家协会的实际领导人,他们的批判显然不止表达个人看法,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领导的观点。一些老相识开始回避他,见面也装做没有看见他或不认识他的样子。季娜伊达整天忙于社会活动,他感到有些孤独。奥莉娅的出现,她的抚爱和体贴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安慰。奥莉娅渐渐成了他的知心人。
帕斯捷尔纳克和奥莉娅的交往发展得异常迅猛,感情像洪水冲开了闸门。他简直离不开奥莉娅了。他不仅往班上给她打电话,她下班后他更想找她谈话。那时,苏联的一个小编辑,家里哪能有电话?!“邻居家有吗?他们能借你使用吗?”奥莉娅无奈,只好把同一门洞里楼下一家人的电话号码告诉了他。从此,楼下的这家人便成了她的通讯员。常常在她下班后,楼下的女主人便气喘吁吁地爬上楼来,喊她去接电话。电话次数太多了,楼下的女主人不愿意每次爬楼梯,索性用敲打暖气管代替呼唤。
帕斯捷尔纳克与奥莉娅在莫斯科各个广场和街心公园、大街小巷散步交谈。他跟她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事。
他为她一个人朗诵,她从来不敢有这样的奢望。有时她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向奥莉娅介绍自己的家史,自己的几次恋爱经过,讲自己的诗。他说:“别看我的长相丑陋,我可多次让妇女流过泪……”
帕斯捷尔纳克吟诵自己的诗时,奥莉娅总能接着背下去。
有时,奥莉娅跟他散步后,刚回到家中,暖气管又响了起来。她知道,帕斯捷尔纳克一定有什么话急着要对她讲,便匆匆跑下楼去。
这一次,帕斯捷尔纳克明确地表白了自己对她的爱,说整天想念她,离不开她。
奥莉娅感到为难。她觉得帕斯捷尔纳克并不了解她,她没有把个人的身世全部告诉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她决定把自己的家庭情况与个人经历毫不隐瞒地和盘端给对方。她把当面说不出口的话写了整整一本,交给他,让他看后再说。
奥莉娅结过两次婚。第一个丈夫叶梅里扬诺夫,和她生了一个女儿,叫伊拉。后来丈夫上吊了。她的第二个丈夫维诺格拉多夫,和她生了一个儿子,叫米佳。第二个丈夫病故。战争期间,有人告发,说她母亲讲过斯大林的坏话,因此母亲一度被捕入狱。出狱后,母亲又结了婚……个人的悲伤,家庭的嬗变,母亲的经历……如此纷乱复杂,他能接受吗?
帕斯捷尔纳克接受了。奥莉娅的坦荡胸怀唤起他的同情与更深的爱。当天夜半,暖气管又响了起来。帕斯捷尔纳克已把奥莉娅的自述看完了。“奥莉娅,我爱你。”他说,“你已经走进了我命运的天地。”他们跨过了友情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