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9046300000026

第26章 兼具抒情性和叙事性的歌曲

——刘雪庵的歌曲《长城谣》赏折

房巍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1937年刘庵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长城谣》,六十多年间,这熟悉的旋律就在中国大地上久唱不衰。

刘雪庵是四川铜梁人,谱名延玳,又名晏如,曾用笔名晏青,苏崖等。1905年11月7日他出生在四川铜梁县巴川镇一个公务员家庭,家有薄田,日子过得也还不错。自幼在其兄教导下,学习唐诗朱词、吹拉弹唱,打下了较深的文学和音乐功底。1924年,中学毕业后的刘雪庵考入成都私立美术及艺术专科学校学图画,同时学习钢琴、小提琴和作曲;1927年,刘雪庵返回故里私立养正中学任教,后担任校长。1930年初赴上海,就读于陈望道创办的私立中华艺术大学;1931年9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先后师从萧友梅、黄自学习作曲理论及钢琴,并选修琵琶。刘雪庵好学上进、思想活跃,又由于文学基础较好,经常在上海音专校刊《音》上发表文章和诗词,深受俄裔钢琴家、作曲家、上海音专客座教授齐尔品的赏识。

刘雪庵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深厚的爱国热情,学习期间,他曾谱写了一些爱国歌曲,如《前进曲》《前线去》等,《长城谣》就是其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一首。1937年春,作家潘孑农撰写了名为《关山万里》的电影剧本,描写了一位东北民间老艺人因“九一八”事变,携老妻幼女流亡关内的故事。故事中老艺人在颠沛流离之时仍自编小曲,教育小女不忘国耻,后因故父女失散,女儿被一位音乐家收留。救亡运动期间,音乐家将老艺人传授的小曲谱成《长城谣》,由养女在电台演唱,老艺人偶然听到,伤心欲绝,终于历尽艰辛,骨肉重逢,却因为东北故乡依旧在日本军队的铁蹄蹂躏之下,有家不能回。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这部电影最终未能拍成,而刘雪庵谱就的歌曲《长城谣》却在中华大地传唱开来。后百代唱片公司请歌唱家周小燕演唱《长城谣》,并发行到国外,《长城谣》又在世界华人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抗敌爱国的浪潮。

《长城谣》是一首兼具抒情性和叙事性特点的歌曲,曲调苍凉悲壮,情绪哀伤,但蕴含着深沉的力量,流畅的旋律极富民族风格。其结构为单二部曲式,每个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两个小节,结构方整、对称。其中核心乐句,即第一句“万里长城万里长”的曲调在第一、第三、第七乐句不断重复、变化出现,既符合了中国古诗中“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又加深了人们的印象,起到了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

例28

据说,刘雪庵到喜欢收集民歌的著名诗人安娥家中,学到一首山西民歌,后来他根据这首民歌的曲调创作了新的旋律,并与潘孑农的词配到一起,写成了《长城谣》(见《长江歌声》1981年第11期)。五声音阶和宫调式的曲调,的确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的风格,这也是《长城谣》获得流传的重要原因。

三四十年代是刘雪庵创作的高峰时期,这期间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才华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器乐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声乐作品有几百首(有据可查的有157首),内容涉及抗战歌曲、爱情歌曲等等,形式各异,风格多样。

由于在反右派运动和“文革”中遭受冤案等原因,刘雪庵的作品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在国内演出,直到1982年“右派”问题得到改正平反。这年秋天,香港音乐家林声翁、张汝钧主办了大规模的“中国近代音乐史声乐作品展”,收进了刘雪庵的《长城谣》,才又使其作品重见天日,1984年,香港歌手张明敏在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会上演唱了《长城谣》,上海歌手沈晓岑录制了此曲的磁带,使得这首半个世纪前的爱国歌曲又得以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