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文知识小丛书:词与短语
9045900000005

第5章 词(4)

反义词有绝对反义词与相对反义词之分。所谓“绝对反义词”是指两个词意义相反,互相排斥,肯定甲就必然否定乙,否定甲就必然肯定乙,中间没有第三种意义。例如“真”与“假”、“生”与“死”、“动”与“静”等。所谓“相对反义词”,是指两个词的意义并不相反,只是在语言运用中,人们经常把它们看做矛盾对立的双方,因此,这种相反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并不互相排斥,中间存在有第三种意义。例如“黑”与“白”中间还存在有“灰”;“冬”与“夏”中间还存在有“春”和“秋”;“东”与“西”之间也存在有“南”和“北”等等。

反义词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每一个词都有它的反义词,例如“灯”、“火车”、“汽车”、“粉笔”、“钟表”等,它们反映的客观事物并没有与之对立的方面,所以,它们没反义词。那么,哪些词才有反义词呢?一般看来,形容词反义词较多,其次是动词和名词等。如:

形容词:

好——坏、长——短、伟大——渺小

高——低、粗——细、聪明——愚蠢

厚——薄、软——硬、美丽——丑陋

冷——热、轻——重、单纯——复杂

远——近、快——慢、正确——错误

强——弱、胖——瘦、紧张——松弛

动词:

进——退、开——关、成功——失败

出——入、买——卖、团结——分裂

拥护——反对、延长——缩短

增加——减少、承认——否认

重视——轻视、服从——反抗

名词:

优势——劣势、善意——恶意

优点——缺点、长处——短处

冬季——夏季、高山——低谷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词可能有几个不同的意义,因此,一个词也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反义词。例如:

老——幼、少、小、嫩、新

开——关、闭、合、谢

美丽——丑陋、丑恶、难看

反对——拥护、赞成、支持

另外,有的形容词或者动词可以在前方加上“不”字,须知,加“不”是只表示否定,并不构成该词的反义词。因此“重视”不能与“不重视”构成反义,而“不重视”仅表示对“重视”的否定,与“轻视”构成近义。

反义词的存在,能够表现出语言的丰富多彩。因此,人们在写文章时常常在上下文里对照着运用反义词,使两种相反的情形更加显著、突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例如:

成语中的反义词:

前仆后继口是心非积少成多避重就轻阳奉阴违

深入浅出前俯后仰出生入死有始无终大同小异

格言警句中的反义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文学作品中的反义词: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陆定一《老山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

上面这些例子,无不表明反义词由于表示的意义是互相矛盾和对立的,因此具有明显的对比作用。就是说,用它来说理、论证,能使语意明确,重点突出,增强语言的逻辑性;用它来描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构成反语,进而表现出幽默、诙谐及讽刺的意味;另外,运用反义词在修饰上还可构成对偶,甚至造成“警句”,增强文字的生动性,包含有极深刻的道理。

练习五

(一)下面句中加点的词,用的是比喻义还是引申义?

1.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起着向导的作用。

2.对,我们人人有写散文的“本钱”,只看肯不肯下些工夫把它写好,用不着害怕。

3.生命在海洋里诞生绝不是偶然的,海洋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它成为孕育原始生命的摇篮。

4.党中央指出了这个困难,叫我们注意绕过这个暗礁。

(二)下面句中加点的部分是词的比喻义,还是修辞上的比喻?

1.过去,人们把石油叫做“工业的血液”。

2.当时,他才三十几岁,就已经攀登了那个时代的科学高峰。

3.几年苦历,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三)下面每组同义词下面都列举了一些例句,请说明这些同义词在意义方面的差别。

1.要求、请求、恳求

①妹妹回头又恳求老爹说:“求求你,让我也为大家办点好事吧!”

②他请求老爹叫月亮发出太阳一样的光,而且夜夜都出来。

③我自己做的事,我自己当!我只要求法律允许我照约执行处罚。

2.成绩、成果、成就

①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

②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

③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四)下边一些词的古代意义已经写出来了,请你把现代的意义说出来。

1.“哭”古代专指大声哭,现在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汤”古代指热水,现在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脚”古代指小腿,现在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古代指用耳朵听,现在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行李”古代是指两国往来的使者,现在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下面句子里加点的词都是用错的,请你换上一个适当的词,填在句末括号里。

1.他常常鼓动同学们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病人的衣服一定要消毒,不然它也可能传染病菌。()

3.我看两方面的意见都应该敬重,理论固然重要,实际经验也不可缺少。()

4.拖拉机要用在大片土地上,才能发扬它的效力。()

(六)用下列五组反义词各造一个句子。

1.多——少2.困难——容易

3.胜利——失败4.强壮——衰弱

5.扩大——缩小

词汇的构成

词汇是一个集体名称,不是指单个的词,因此非指全部的词语不能用。它有时指语言中某类词语的总和,如“基本词汇”、“一般词汇”、“方言词汇”、“口语词汇”、“书面语词汇”等;有时指某个人所掌握的词语,如“鲁迅先生的词汇”、“赵树理的词汇”等;有时指某部书或某篇文章所使用的词语的总和,如“《红楼梦》的词汇”、“《围城》的词汇”、“《荷塘月色》的词汇”等。

词汇在语言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不可能构成语言,就像没砖瓦木石就不能建成房屋一样。

词汇里包括许多词,有单音词,有多音词;有单纯词,有合成词;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也有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这些,前边都已经说过。词汇里的词,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

那么,我们语言的词汇是怎样构成的呢?它包含哪些成分呢?我们的现代汉语词汇是以北方方言词汇为基础,包括了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词、熟语、新造词等。可见,我们语言的词汇是由不同来源的各种成分构成的,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下面便就其不同来源成分一一加以说明。

1.古语词

所谓“古语词”是指那些由古代流传下来的词,在古代常用而在现代口语很少用,偶尔在书面上看到,我们就觉得它们不是现代的词,它包括文言词和历史词两类。文言词是来源于古代文言文的词,如“甚、俾、惮、垠、之、所、诞辰、掌故、盘桓、鄙夷、觊觎、晋谒、拜托、侍奉、如此、逡巡、若干”等等。历史词是标记古代人和事物的词。如“皇帝、太监、丞相、鼎、戟、科举、翰林”等等,这些词在现代的日常交际中已经不用,只在叙述历史事件或编写历史故事时才用得着。

文言词中,有的能够把意思表达得很确切,很生动,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词代替它们。它们可以使语言凝练简洁,生动有力。如: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茅盾《白杨礼赞》)

其中,“傲然”、“耸立”表现出白杨树雄伟的风姿,显得严肃而郑重,很形象。“恹恹欲睡”也很简单而生动。是很难用白话来代替的。

又,现代文中用上文言词,也有助于表现庄重的色彩,烘托严肃的气氛。如:

陈毅齐先生想知道?

齐仰之急盼赐教!

陈毅(看表)哎呀呀,三分钟已到,改日再来奉告。

(沙叶新《陈毅市长》)

其中“急盼”、“赐教”、“奉告”三词是文言词,便表现出了对话的庄严而郑重的色彩。

再,运用文言词,还有助于表现幽默、讽刺的意味。如:

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其中,如果把“贵恙”换成“病”,则此句就会失去幽默、讽刺的意味。

最后,在文学作品的人物对话中,根据需要适当选用文言词,能够适当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如:

孔乙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鲁迅《孔乙己》)

其中,由于恰当地使用了“乎哉”和“也”,从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身份和迂腐的性格。

以上所讲是文言词的特殊表达作用。在古语词中,还有一些历史词在叙述古代事情时能表现出作品内容的时代色彩。如:

辞了丈人回来,(范进)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

(吴敬梓《范进中举》)

其中,加点的词都是历史词,我们一看便知所讲乃古代的事情。

此外,历史词跟文言词一样,也能使语言形象化,同时表现幽默、讽刺的意味,如:

这家伙,看看自来水,倒仿佛作了军机大臣,唯恐怕误了上朝!

(老舍《龙须沟》)

其中,“军机大臣”、“上朝”两个历史词语构成了比喻,便形象地表现出了程疯子为集体看管自来水的积极性,极富诙谐意味。

综上所讲,可以看出古词语是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应当认真学习。但在学习中务须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就是说,我们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切忌滥用那些已经陈腐的词语。

2.方言词

所谓“方言词”,是指那些只在某一方言区内流行的词。如吴方言的“侬”(你)、“白相”(玩)等,闽方言的“目(zhǒu)”(眼睛)、“灶前”(厨房)、“郎罢”(父亲)等,粤方言的“乜(miē)野”(什么)、“靓”(漂亮)、“佢(qú,他)”等。这说明,汉语的方言是相当的复杂,而各地方言也都有一些自己特有的词。

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首先表现在语音方面,其次表现在词汇方面。但方言词是丰富现代汉语普通话词汇的源泉之一。就是说,普通话词汇总是从方言里不断吸收新鲜的富有表现力的词来丰富自己。那么,普通话是如何吸收方言词来丰富自己的词汇呢?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直接吸收。就是把方言词直接拿来,使它成为普通话词。如“脑袋”、“抬杠”、“闹腾”等便是山东河北一带方言词;“二流子”便是陕北方言词;“搞”、“恼火”、“晓得”等便是四川方言词;“把戏”、“尴尬”、“龌龊”等便是江浙一带方言词,等等。这些普通话均是由方言词直接拿过来,在长期的运用过程中逐渐被吸收,从而成为普通话词汇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其二是吸收方言语素或者用方言词作语素来构词。例如“山药蛋”是山西方言,指“土豆儿”,普通话为了形象地称呼以山西作家赵树理为代表的这个文学流派,就用“山药蛋”作语素,构成了“山药蛋派”这个词;再如江浙一带方言把“桌子”叫“台子”,普通话里不说“台子”,也不单独说“台”,但却用其中“台”字作语素,重新构成了“台布”、“台灯”、“台扇”、“台球”、“写字台”等词。凡是采用这种方式吸收构成的词便都是普通话词,而不应当再看做方言词了。

同运用文言词的道理一样,在文章里恰当运用方言词,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首先,恰当运用方言词,能使语言真切活泼,富有情趣。例如:

1.一阵微风吹来,香喷喷的牛肉气味直钻鼻孔。大家谈笑着,赞美着,都说今天的晚餐是一顿丰盛的“牙祭”。

(刘坚《草地晚餐》)

2.你看,这双鞋还真抱脚儿,肥瘦儿都合适!

(老舍《〈龙须沟〉选场》)

例1“牙祭”是四川方言词。四川人爱说“打牙祭”,是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来也用来泛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作者用在这里来写红军过草地时吃的牛骨头炖野菜,显得很风趣,同时也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例2“抱脚儿”是北京方言词,指鞋穿到脚上正合适。用在这里既使语言真切具体,又富有形象感。

其次,恰当运用方言词,有助于表现作品内容的地方色彩。例如:

1.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贺敬之《回延安》)

2.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一人提着一只竹筒。

(袁鹰《井冈翠竹》)

例1中“白羊肚手巾”是陕西方言词。意指白毛巾。“腰带”也是陕北一带农民的装束。有喜事时便系“红腰带”,用宽布做成,系在上衣外腰间。这里描写乡亲们的这一特有打扮,为的是把读者拉进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特定环境中去。例2中“老俵”乃是江西方言词,近似于“老乡”一词。用在此,意在表明作者所写的是井冈山的毛竹和井冈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