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宇宙的奥秘
9043000000010

第10章 揭开太阳的面纱(4)

村山表示,所有在拥有水源的星球上生存的生命体,将无可避免地重复历演一在水分完全消失后走向“灭绝”。他表示,这种情况早已在火星上发生过。科学家们估计火星上曾有河流流动,但一直未能了解水源为何消失。

不过,地球终会干涸的“预言”绝不说明地球人类面临所谓“世界末日”。首先,10亿年实在是太漫长了,漫长得令当今世人无法想像;其次,以地球人类的高度智慧,相对于10亿年而言,人类在不到弹指一挥间即能在地球以外找到或创造新的定居点,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空间技术就已经描绘了这一蓝图。所以,哪怕真有那么一天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也早已在别的地方繁衍、进化、生息得更兴旺了。说不定,“火星人”也早就搬往别处了哩!

8.50亿年后的地球

太阳从出生到今已50亿岁了,基本属于中年阶段。根据恒星演化阶段分析,50亿年后,太阳走过的路程将是:

太阳一红巨星一白矮星一黑矮星

(体积巨大)(收缩发光)(不发光)

太阳从原始星云诞生到不发光的恒星残骸终其一生,大约要走100亿年的光景。

太阳衰亡过程中,质量越来越小,引力越减越弱。太阳系也就面临着散伙的结局。

太阳的末日当然意味着地球的末日。这不得不让我们顿生惆怅之情,尽管这是50亿年以后发生的。

可能还会发生另一种“不能善终”的结局,就是太阳在中途遭遇灾变。太阳系的离散过程并非简单,它要走过的路可以说是曲折的,也可以说是“风云翻卷”的。大仙女座的星云距银河系190万光年,正以每秒125公里的速度和太阳系靠近,大约45亿6千万年以后,会“碰在一起”。这两支天体大军,恐怕还有一拼,仙女座星云实力强劲,其可见光强度是太阳的20亿倍。

也许由于巨大的引力,俘虏了太阳系,在温度、运动大振荡以后,太阳系成为绕另一个星系转动的恒星系统。

也许,两军对垒,两败俱伤,它们的尘埃合二为一,于是东山再起为新的大星系。

以上都是我们的推测,不管怎样,现在的我们是看不见那一幕的。

我们和太阳系所巡游的宇宙空间,不仅创造了我们,而且使我们生存。尽管我们无法预知这样的巡游将向何方,但相信人类的后代能创造更高的文明,能渡过航程中的急流险滩。即使太阳灭亡,相信人类的后代能驾驭整个地球或是在宇宙空间找到新的绿洲,到达胜利的彼岸!

9.失落的世界

天文学家在1999年7月1日出版的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中撰文称,在遥远的宇宙边缘,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与地球环境相似的行星,它们被称为“失落的世界”。

科学家们相信,这些行星在太阳系形成初期被摒出太阳系,从而成为宇宙中的游魂野鬼。它们的气候适合而且湿度足够,足以支持生命的存在。

美国加州技术学院行星科学家史蒂文森表示,尽管这些地球的“孪生兄弟”没有像太阳那样的恒星为它们提供热力,但它们的表面很可能有厚厚的氢气层,氢气层中蕴藏着由行星天然放射作用所发出的热量,并使这些微热得以长期保存。

史蒂文森说,这些“被逐者”从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所获取的热力,即使经过几百亿年也不会冷却。

史蒂文森强调,科学家们的这一新发现并不是简单的推想,而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早在数十年前,天文学家们就认为星际空间存在“被逐”的天体,这些天体是太阳系产生时的“副产品。”

在太阳系形成时期,与地球质量大致相同的天体被认为往两种方向发展,一是撞出像木星那样的大行星,二是被更大的行星的万有引力弹射入太空。

史蒂文森关注的是那些被大行星的万有引力拉入太空的天体,这些天体是在数百万年前被摒出太阳系的,也就是在太阳系于大约45亿年前合并之后。

因为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的那一阶段,太空中很可能充满了氢。因此,被释放的行星就可能被氢包围,从而使它们能保留大致与地表相同的温度,甚至使它们也有海洋存在。如果没有阳光,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内部的放射活动就会使温度只上升到绝对零度之上一点,但是厚厚的氢气层却能防止内热逃逸,从而使被“放逐”的行星保持温暖舒适。

液态的水被认为是与地球生命类似的生物存在所应有的条件,但不是绝对条件。史蒂文森说,那些“被逐”天体上面也可能有火山及闪电,从而使其表面温度可以支持生命,并维持生命长久存在。此外,在这些行星的大气层中,除氢以外还很可能含有甲烷和阿摩尼亚。这一切与40亿年前地球开始有生命的环境相似。

不过,史蒂文森指出,由于这些星球获得的能量只等于地球的1/5000,因此就算有生物存在,它们也会较为低等。

史蒂文森这样描绘这些星球上的景象:“那里并不完全是冰冷黑暗的世界,频繁的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红色岩浆使整个大地呈暗红色,而天空中则布满红云,你在这里可能看不到美丽的星空。”

“失落的世界”理论问世后,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为史蒂文森的论点目前基本上不能得到证实。那些遥远的孤星如果存在的话,也只能发出极少的放射热能或无线电波,以目前的技术而言,地球上的科学家根本无法观察到它们。

地球灾难之谜

我们的地球是在渐变和灾变中演化过来的,渐变是缓慢的变化,是宇宙中任何星体共有的规律,也是地球自身演化的基本规律。但古生物和古地质在短时间发生的巨变现象,用渐变很难解释沧海桑田、生物灭绝等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地球而言,就是“灾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宇宙天体碰撞学说风行一时,科学家开始相信,在地球历史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与碰撞密切相关,这些事件的爆发造成了地球环境的灾变,从而导致了生物的大规模的绝灭。这种绝灭又为生物的进一步进化铺平了道路,一些生命消失了、衰落了,另一些生命诞生了、进化了。

1.传说中地球的三次特大灾难

凡是在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丰富的民族之中,总是会流传一些不入典籍的神话传说,这些代代以口相传的古老传说,充满了神奇的魅力。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它们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如何看待一个到处流浪且行将消亡的古老部落留下的传说呢?

这个古老部落就是中美洲印第安人中霍皮斯部落,他们对自己部落的流浪史及宇宙的复杂情况,有着惊人的了解。他们的编年史里,记载着地球的三次特大灾难:第一次是火山爆发;第二次是地震以及地球脱离轴心的疯狂地旋转;第三次就是12000年前的特大洪水。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这些传说竟与科学家的某些推测乃至后来发生的事实相吻合。

如休·奥金克洛斯和布朗提出一种假设,认为假如地球两极中有一极的冰覆盖重量突然变大,地球的旋转就会发生颤动,最后便离开轴心狂乱地转动。这与霍皮斯部落的地球脱离轴心的传说不谋而合。可是霍皮斯部落何来这种对太阳系的非凡知识呢?

至于霍皮斯部落的12000年前特大洪水的记载也与事实相吻合。而且,类似的传说也很多,如《圣经》中幸运的诺亚方舟;在印度史诗《玛哈帕腊达》中逃脱洪水灭顶之灾的佩斯巴斯巴达;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哥伦比亚神话中的在地球上挖洞才免遭被淹死的浓希加等等……

事实上在12000年前,的确发生了一场世界性的特大洪水。那是由于原因不明的气候突变,第三冰期的冰川突然开始融化,使得全球水位上升,淹没了大西洋、地中海、加勒比海及其他地区的陆地和岛屿,形成了海峡。后来,加上海底火山爆发,使部分陆地下沉,因而形成了世界性的特大洪水。

关于这次洪水,许多岩石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十几年前,前苏联科学家在亚速尔群岛北部海水下2200米深处取出的岩石试样,经鉴定是17000年之前在空气中形成的。19世纪,人们在亚速尔群岛的一次海底疏浚工程中,从水下捞出的一些玄武玻璃块,这是一种在大气压力下的空气中形成的玻璃化熔岩。1956年,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的马莱斯博士及柯尔勒博士,在北大西洋3600米深处的硅藻上发现了淡水。经研究,2000年前,这里曾经是一个淡水湖的所在地。科学家们还证实,巴哈马群岛被淹部分的岩石,在12000年前,曾经在空气中存在过。

当然,凭以上的证据来证实霍皮斯部落的传说完全属实,尚显不足。假若那部分是事实,那么,那样落后的一个部落何以能有这样的知识?这的确是一个谜。

2.遍体鳞伤的地球

尽管地球上大多数的冲击坑都被自然之手抹平了,或者被海水吞没了,但科学家们还是发现了一百二十多个地球上幸存下来的冲击坑,而且现在每年还在辨认若干新的冲击坑。

亚里桑那陨石坑——亚里桑那陨石坑。是1905年美国工程师、企业家巴林格首先确认是陨石坑的,所以,该坑又名巴林格陨石坑。它不仅大,而且奇特,是当地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坑的直径约1200.米,深约180米,边缘高30~40米,接近为四方形,如此巨型陨石坑,就是你绕周边走一圈,至少也得花好几个小时。形成巴林格陨石坑的是“大铁块”,估计直径达60米,质量约100万吨,在2万年以前以每秒约20公里的速度,冲击地球,发生特大爆炸,从而给地球留下至今难愈的“创伤”。

——南非阿扎尼亚的维列德福盆地。在南纬27。附近,直径达70公里,调查结果表明它大约形成于3亿年以前。

——澳大利亚中部的亨伯里陨石坑群。澳大利亚中部气候干旱,亨伯里地区人迹稀少,这里保存着13个坑穴,其中最大1个是卵圆形,最长直径220米,深12米。亨伯里陨石坑的发现,是1930年11月25日一场流星雨引出来的。

——爱沙尼亚萨莱马岛的卡利湖。在20世纪20年代末,确定该湖是一个陨石坑,直径为110米,深22米。在湖周围0.75公里范围内,还发现有至少6个坑。萨莱马岛位于波罗的海东侧,面积2600多平方公里。在不大的小岛上有陨石坑群,也是很难得的。造成该岛陨石坑群的流星雨爆发在大约3500年前。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环形湖。最初是一架美国飞机在魁北克省的昂加瓦地区发现的一个特别圆的小湖,后来,查明是一个陨石坑。直径比亚里桑那陨石大3倍,最大深度超过500米,据估计,陨石坑的年龄不到2亿年。

——我国学者徐道一、严刚等认为太湖是一个陨石撞击坑。

我国也陆续发现一些陨石坑。内蒙河北交界处,多伦陨击坑,直径170公里。吉林九台县的上河湾陨击坑,直径30公里。广州始兴县的陨击坑,直径3公里。在广东新兴县还发现内洞陨击坑,直径达6公里。

——最近也有学者撰文指出四川盆地就是一个巨大的陨石坑。

——科学家还宣称在海底探明有陨石坑,并大胆提出,地球上的许多海洋盆地,甚至是太平洋、墨西哥湾等,也是陨石撞击出来的。不过这种推想毕竟太不符合观测事实。

无论如何,天体冲撞地球,在地球演化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是多数科学家公认并认真思考的事实。

几亿年、几万年前的灾难性碰撞,虽然离我们太遥远,但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的碰撞,不能不引起警惕和深思。

3.地球最危险的敌人

彗木大碰撞作为历史一页已经翻过,留给地球的警示启迪却发人深思:一地球会遇上这种灾难性碰撞吗,可能性有多大?一如果有朝一日遇上了,人类能够战胜吗?——地球这艘宇宙飞船会在这类宇宙交通事故中遇难吗?

像彗星、流星体这样的不安分子,到底有多少?对地球到底构得成威胁吗?在这场角逐中,小行星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1801年元旦,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发现新行星起,就揭开了人类发现和研究小行星的序幕。从第一颗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整个19世纪,发现400个以上,到了20世纪,小行星的发现愈加频繁。到现在为止,天文学家已发现多达5000颗。

其中已测算出运行轨道并编号的近3000颗。据估计,现代天文望远镜发现的小行星不到总数的千分之几。

虽为数众多,但这些小行星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最大的谷神星直径只有770公里,不到月球直径1/4,体积不足地球体积1/450,如果你登上小行星,能一目了然地意识到是在一个行星上,四周越远越向下弯,球形感油然而生。1937年发现的赫梅斯小行星,直径不足1公里,只有泰山的一半高。因此到现在为止,小行星全部聚集成团,充其量只有一颗中等卫星的大小,同大行星的大小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

这么浩浩荡荡小行星军团,多数都集中行走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上,越出这个范围的极少,但也有少数不老实的“卒子”,沿椭圆轨道运行,远时可以跑到木星以外的空间,甚至跨过土星轨道之外,近时却大踏步走进地球轨道里侧,甚至深入到金星轨道之内,为“近地小行星”,成为太阳家族的不安定分子,很可能是未来对地球的主要“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