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医生
9042600000023

第23章 应对窘迫心理咨询(15)

②从个体心理方面分析:面子观念的驱动。“面子”是一种社会地位,是达到社会所认可的成就而获得的声望。面子行为反映了中国人尊重与自尊的情感与需要,对面子的珍惜和爱护是昭示和维护自己荣誉、身份、地位的直接表现。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受到维护面子的心理训练,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

与戏剧化人格倾向有关。爱虚荣的人多半为外向型、冲动型、反复善变、做作,具有浓厚、强烈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待人处世突出自我、浮躁不安。

虚荣心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缺陷。具有虚荣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的缺陷,只是一种补偿作用,竭力追慕浮华,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

(3)虚荣心的行为表现

①物质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攀比行为。

②社会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自夸炫耀行为,通过吹牛、隐匿等欺骗手段来过分表现自己。

③精神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嫉妒行为。

(4)虚荣心的自我调适

①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②在社会生活中把握攀比的尺度;

③学习良好的社会榜样;

④对不良的虚荣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纠偏。

倘若个人已出现自夸、说谎、嫉妒等病态行为,可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自我纠偏,即当病态行为即将或已出现时,个体给自己施以一定的自我惩罚,如用套在手腕上的皮筋来反弹自己,以求警示与于预。久而久之,虚荣行为就会逐步消退。

11.定势错位

定势又叫做心向,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

人们可以根据以往生活的经验定势,较好地进行常规的工作与学习。但是有些人却在社会中表现出另外一种心向,即对已经是很熟悉的情况或人反而变得很不熟悉了。这种情况叫做“定势错位”。

(1)特点

①以新的定势取代旧的定势。对同一事物以新奇的心向取代了原有的心向。

②错误的逻辑推理。例如在长途汽车站,有两个青年志愿者去帮一位老人扛行李,这位老人却认为他们是歹徒,不愿让他们“做好事”。他认为不会有无缘无故做好事的人,这其中一定有诈。

③与社会风气有关。定势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方式,来源于现实生活经验。个人通过耳闻目睹,对社会现实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看法。倘若社会风气淳正,心向便倾向于相信人、帮助人;倘若社会丑恶现象太多,就可能他人持戒备心向。

④定势受价值观的控制与调节。价值观是个体关于客观事物的观点与信念。它决定和影响着个体的态度与行为,自然也要制约心理定势。一个人对人生持有乐观态度,对社会抱有希望,社会充满阳光。因此,心理定势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而定势错位与价值观错位是密切相关的。

(2)定势错位产生的原因

①从社会角度来分析,社会生活中存在丑恶现象是很正常的,然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结出一些反面经验,以倒错的眼光来看世界,于是就出现了定势错位的现象。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放弃自身的优势与良好传统去追求某些新奇的东西。岂不知“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②从主观上看,个体的推理错误是定势错误的主要原因。

(3)定势错位的表现

①道德定势错位。例如先进与落后的错位。在现在一些人来看,落后并不可耻,先进并不光荣。雷峰成为不会赚钱、拙于心计的代称,而那些斤斤计较、得寸进尺的人,反而被视为有本领、能干、有经济头脑。

②文明与愚昧错位。举止文明被视为装腔作势,满口粗话被视为壮士豪杰。某些山寨乡村,将学校改为庙堂。

③勤俭与奢侈错位。勤俭现被部分人视为“小农经济思想”,奢侈却被公认为有派头、有气派。正义与邪恶错位。路见不平,挺身而出成为“傻冒”。歹徒行因,观者众多却无人制止的现象屡有发生。

④自尊与自贱的错位。某些人从事卖淫嫖娼的行为,分明是见利忘义自贱行为,而当事人偏视为自尊。

⑤心理定势错位。心理定势错位是指心理活动准备状态的错位。有以下表现:

需求错位。例如将贪婪地向社会索取视为合理的需求。

动机错位。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个体对事物发展本身感兴趣;外部动机是个体对事物以外的因素(如报酬、晋升、条件)感兴趣,通常认为内部动机的作用大于外部动机。然而有些人却正相反。

态度错位。态度是指情感与认知、意向之间的不协调。

价值观的错位。

⑥行为错位。行为错位有以下表现:

虐待与互虐。有些人专以捉弄他人为乐,这是一种以折损他人满足自己的倒错行为。

痞化行为。当前社会上有一定数量的人表现出一种蛮横不讲理、称王称霸的痞化行为。

依赖性求援。这是一种懒汉心理,对部门、单位、个人的困难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而是一味依赖国家、集体、他人。

错位的行为还有许多。定势错位的危害极大,对个人而言,可能会导致信念丧失、心灵空虚、斤斤计较、算计他人、不思上进,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人际关系而言,会导致人际间的不信任、摩擦与冲突,酿成家庭、邻里及同事间的感情悲剧;从社会来看,它与社会风气的败坏、社会公道的衰退紧密相关。

(4)定势错位的自我调适

①要定位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②要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对已有的错位定势可以采取脱敏法去纠正。即从最小的倒错纠正做起。

12.自杀心理

(1)何谓自杀,什么人容易自杀?

自杀是出自本人意愿、采取急剧手段毁灭自己生命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自杀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心理满足型。如高僧的绝食坐化,某些“邪教”的集体自杀,以及赌气性自杀,为坚持某种主张的示威性自杀等。二是心理解脱型。如由于自卑、悲观、空虚、厌世、羞辱、悔恨、畏惧、绝望等引起的自杀。无论何种类型的自杀行为,都是不足取的。国外也有学者根据诱发自杀的不同社会根源而把自杀划分为三类:

①利己型。属于这种类型的自杀者,由于缺乏集体的温暖与支持,产生了孤独感、空虚感、悲观绝望感受而造成自杀。

②利他型。个人为了坚持某种信念、张扬某种主义或效忠其一团体而舍生自杀,则属于此种类型。

③动乱型。这种自杀行为,多发生在社会大动荡时期。亦即在动乱社会条件下,某些人会由于失去改造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信心而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2)自杀的原因

自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不外乎内部(主体)的与外部(客体)的两个方面。

前者如对生活信仰的怀疑、悲观、厌世、孤独等,后者则有家庭、异性、就业、经济压力、人际关系、社会政治事件等。但在讨论自杀的原因时,有的学者强调内部原因,有的学者则强调外部原因,如认为,“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某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其实,自杀不单纯决定于外因,也不单纯决定于内因,而是在一定外因的强力作用下,个体内部心理机制濒于总崩溃的结果。正是基于这点,自杀的通常心理行为过程是:挫折虚无感,对现实的泛化性曲解、反感与对人、对社会的报复心理,绝望,自杀强迫意念,自杀。

什么样的人容易自杀呢?通常地说,内倾型性格的人易自杀,外倾型性格的人不会轻生。抑郁质的人易自杀,胆汁质的人易轻生,粘液质、多血质的自杀者少。瘫痪、癌症等病人容易自杀,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自杀率尤高。

(3)自杀意念的特点

自杀意念。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或实现到此目的的外显行动,是自杀企图的游离因子。自杀意念有如下特点:

隐蔽性。不易暴露,但会无意识地流露。常常连受试者本人也未察觉自己有自杀意念。原因是:

属于偶然体验,还未酝酿成熟为自杀意图;

自杀常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情绪一出现便会遭到理性的自我克制;

自杀是结束生命的行为,这种情绪一出现便会遭到人类求生欲望的本能的抑制。

广泛性。自杀思想的偶然体验是一种普遍现象。国外流行学研究表明,自杀意念在婴儿期便有。

偶发性。自杀意念常是一过性,并非时常有。而且有自杀意念的人绝大多数不会发展为自杀行动。自杀行为的酝酿,通常要经历厌世情绪——自杀意念——自杀意图——自杀行动这几个阶段。每一具体阶段都有若干种应激,诱导发生新的变化,向下一阶段发展。倘若没有这些新的应激,不足以诱导从量变到第二阶段新的质变。自杀意念的迭加,没有激化剂,依然不能成为自杀意图。即使有自杀意图,也会碰到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情况,如遇后者,同样不致出现自杀行动,即使发生,也只是未遂自杀即准自杀或蓄意自伤。

个体差异性。人群中具有自杀意念的虽然高达3%~60%,但是自杀发生率不过是1~30/10万。自杀即使作为一种疾病,在死亡谱上还未到达前三位的位置,这同自杀意念的个体差异性有关。不然我们在看到自杀意念的广泛性时,会变成人人自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个体差异性的表现在于:①强度不同。②频率不同。③诱导因素不同。诱导因素大多起因于挫折和失望。但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人群,他们的期望值各有不同,因此对挫折和失望的评价和对待也就各有不同。诱导因素不同决定自杀意念的强度和频率。有的人的自杀意念同时带有犯罪感或者其他担心,有助于消除自杀意念。

(4)自杀的信号

自杀大多是可以预防的,而预防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自杀前信号。倘若你怀疑一个很亲密的人有自杀倾向,那末你一定要和他好好谈谈,告诉他你已注意到他最这的行为有些不太正常,而且你很为之担心。你应当指导他去寻求专业的帮助,这包括设法取得心理专家的私人电话号码,有时甚至干脆就给他们打电话。

自杀危险信号如下:

与家庭和社会隔绝,孤立;

吸烟,饮酒;

学习成绩下降;

易激惹;

在着装、行为、交友方面发生不可思议的改变;

放弃财产;

时常谈论自杀;

睡眠或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对于老年人还包括以下信号:

慢性躯体疾病;

身体机能的丧失;

抑郁;

绝望;

孤独;

倘若以上信号是确定存在的,那么请你一定要安排他们获得适当的心理专家的帮助。

(5)与自杀相关的危险因素

注意到很多人曾经历过一次或多次自杀危险因素但未采取自杀,这十分重要。

一次或多次诊断明确的精神异常或药物滥用;

过分冲动;

经历不良生活事件;

精神异常或药物滥用家族史;

自杀家族史;

家庭暴力,包括躯体暴力和性虐待;

先前曾经有自杀企图;

家中私藏枪支;

幽闭症;

通过不同途径接触或了解到他人的自杀行为,包括家庭、社会人群、新闻及虚构的小说情节。

(6)预防自杀心理

怎样预防自杀心理?自杀是个人精神或情绪的困扰厉害到难以控制自己而彻底“精神崩溃”的表现。它通常始于心理挫折,发生于正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这种意念可能是延续短短几天,也可能拖上数月,甚至几年。

从现实情况分析,自杀有如下一些心理因素。

厌世感:怀才不遇,忍辱负重,屈服于外界压力,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又无力抗争,自感“低人一等”,失去学习与生活乐趣,把自己看成“多余的人”,因度日如年而自杀。

极乐感:择偶受干扰,不能爱自己所爱,或婚后婚姻不美满,或第三者涉足家庭,为与第三者共同实现“生不能成夫妻,死同穴”的“极乐世界”而自杀。

罪孽感:平时作恶多端,横行乡里,罪行累累,深知法网恢恢,罪责难逃。为了逃脱惩罚畏罪而自杀。

冲动感:在家庭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叔伯之间,或在工作单位同志之间和社会的邻里之间,由于争吵怒气难消,尤其自感“吃亏”,“气不过”,由于一时感情冲动丧失理智而自杀。

失落感:自尊心人人皆有,尤其对于一向“广播有声,报纸有名”的名人,倘若屡遭挫折,名落孙山,容易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极端的自尊心也可能驱使他自杀。

从众感:一些平日称兄道弟,讲“江湖义气”的青少年团伙,一旦组织者产生邪念,其他成员极易言听计从,盲目从众而自杀。

当然,有意自杀的人通常是充满心理矛盾的,既想自杀又想生活下去。大多数考虑自杀的人他们在表现中难免流露出蜘丝马迹来。如有的会在自杀的某个时候谈到自杀,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反常态,表现出厌世,饮食和睡眠毫无规律,反叛行为特别明显,情绪喜怒无常等。因此,只要做有心人,自杀的预防是完全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布思和埃克特兰德认为,下列因素有助于确定自杀的可能性。

年龄:有意自杀的人年纪愈大,死亡的危险性也愈大。

性别:尽管企图自杀的妇女大约是男人的3倍。但是男人自杀身亡的数目大约是妇女的3倍。

自杀安排:自杀的安排愈具体,方法愈致命,危险愈大。

得到援助的来源:人们在危机中得到援助的来源愈少,自杀的危险性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