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快乐心灵的名家散文(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9040800000008

第8章 风声在耳

◎文/凸凹

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支配的,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寡。

走在熙攘的街市上,看见攫利者飘忽的行色,听着叫卖者嘹唳的贩声,内心不禁忧郁起来:感到人到底是被生计追迫着,本质上是与觅食的兽们无多大差异的。古人把人叫“两脚兽”,是确当的。既然是兽,对物质的索求,便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生之维系的基础。并且,世人多认为,物质索求的愈多,支配起来就愈有余裕,生命的自由就愈多。

然而,即使对物的追逐是人性的,但被物支配着的人的生活,终有沦落的味道。因为人到底是人,而不是兽。想到此,心情竟烦躁起来。

从街市踅回书房,翻几本闲书,一本纪德的《人间地粮》,一本《梁宗岱批评集》,一本《难忘徐志摩》。当我作无目的地阅读的时候,总是同时翻几本书。便发现了一个趣处:既同是面黄骨瘦之人,却均有丰腴的浪漫情怀;现实拘其不住,我行我素地活得很热烈,很幸福(至少在感觉上很幸福)。稍做思忖,我笑了:他们都是被书香涵养着的人,他们生活在精神里;因而,他们具有了超越兽性的一种“神性”,即:不为物像所动,煮字疗饥。感觉着他们的“神性”,烦躁的心情竟在不知不觉间,平静如水。

便想到了梭罗。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筑屋而居,远离红尘,仅靠最起码的一点物质资料为生,居然喂肥了那原本枯瘠的心地,成就了伟大的超验主义代表作《瓦尔登湖》。在书中他说:多余的金钱,只能购买多余的物资;真正的生活所需,是不需钱的。沿着梭罗的指引,我想,人之所以生活得惶恐与急迫,是把追逐多余的物资,当做人生的目的了。正如饕餮的兽们,虽食已餍足,逐尸之欲却不能餍足,悲苦于欲望本身也。

所以,涵养着书香的人,与物欲淡远了,饱尝着简约之境给内心带来的平静。这种平静,就是心灵的自由,就是幸福本身。那么,书籍对人的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它做着这样的证明:人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可以不为生存而生存。

一书在手,神游太极。这是唯有人,才能领略的境界。也就是说,人完全可以生活在精神之中。

思至此,我又忆起素日的一些关于书的感受。

——当自己最看重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感情,由于世事的乖戾,机缘的作弄,突然就离你而去了,便感到山之欲倾,身之欲颓,几乎感到再也没有再生的出路了。无奈之下,躲进书屋,拿一册蒙田的随笔,硬着头皮读下去,慢慢竟入巷了,从字里行间悟出:自己的苦乐感受其实古已有之,正是这种不请自到的磨砺,才使人聪敏起来;人间没有新鲜之事,更没有决绝之事,你只要有耐心走向时间深处,一切都会自行化解,一切都会有新的开端。于是,内心的皱褶竟慢慢舒展了,感到自己的偏执真是有几分可笑,我之愚甚于古人。当书读得沉酣之时,感到,有书可读得进的日子,其实什么都没缺少。书真是疗心的药剂啊!

——人时时会陷入沉沉的孤独之中,亦会感到人生的短暂和飘忽,便生出难以排遣的幻灭感。但一旦进入书的境界,发现每本书都是一个无言的友人,只要你肯于与其亲近,他都会与你娓娓地叙说,就像小草淋到甘露,你的心便倏地清亮起来——日子其实是毫不灰暗的,是你没打开心灵的窗子。静静想来,书是人类不竭的生命:人只有一次生命,每人都只有一种生命感受,但你每读一本书,就多了一种生命感受;那么,读过千本万本书,你就拥有了千条万条生命。同样,一个人只能活一生;但只要你从古读到今,你就拥有了千百万年的人生经验,就等于你从古活到今。如果你再留心著述,你的人生轨迹会延伸到时空的深处,你是不死的。

人与兽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人可以以精神疗救肉体;也可以以精神的记述——书籍,拓展延续生命的疆域,使生命不朽。

正是这种属性,才使人高贵起来;那么,匍匐在物质之上的人,不仅是沉沦,而且是自戕。

“宫殿里有悲哭,茅屋里有歌声”——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支配的,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寡。

“贫穷而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这是海德格尔“人要诗意地栖止”的形象阐释。人摆脱了物质的羁束,在精神的世界里会得到无限的自由。

在书房里阅读,不亦是风声在耳吗?

这样的意象在脑中闪现出来之后,我不禁笑出声来。点上了一支烟,吐出的烟雾,有甜丝丝的味道。巴士加尔说得好:“一个人越是有思想,越是能发现人群中卓尔不凡的情调;一般人是分辨不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这种差异,决定了幸福的深度和生命的质量,也决定了我手中这支烟,不仅仅是一支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