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打动人心的68个说话技巧(教你成功丛书)
9039800000051

第51章 与人交谈要谦雅适当

人人都懂得与人交谈时要有礼貌,但是,在交谈时怎样才算是有礼貌呢?仅仅是在交谈时脸上面带笑容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在交流时除了面带笑容外,还应该谈吐谦雅适当。在交谈时如能做到以下几点才算得上是有礼貌了。

1.谦辞

谦辞,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礼貌用语。

谦词,除前面所述的“家大”、“舍小”所包含的内容外,尚有:

鄙——鄙陋之人,谦称自己。如鄙人、鄙意、鄙见等。

愚——愚笨之人,谦称自己。如愚兄、愚意、愚见等。

敝——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敝姓、敝处、敝校、敝舍等。

不佞——没有才智,谦称自己,又称不才、不肖。

拙——多用于谦称自己的论著、见解。如拙作、拙笔、拙刊、拙译、拙见等。

此外,文人雅士在长者面前谦称“晚生”、“小生”、“晚学”、“后学”、“末学”;老年人有时则谦称“老夫”、“老身”等。

2.雅语

雅语,是同粗俗言语相对的一种文雅言辞,往往反映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当今的雅语首先表现在称谓上,如把手脚残疾者称为“手脚不健全者”,把痴呆、低能人称为“智力障碍者”,把为病人服务的人称为“陪护人员”或“卫生员”,把捡破烂的称为“拾荒者”,把扫大街清理垃圾的称为“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作者”,把保姆称为“家政服务员”等等。

雅语。还表现在对某些行为举动说法的文雅上。如把吃饭称为“用餐”、“用膳”;把倒酒称为“满酒”、“斟酒”;把喝茶叫“用茶”、“品茶”;把上厕所称为“净手”、“方便”、“去卫生间”;等等。

这些谦辞雅语是传统礼仪的一部分。适当地使用谦辞雅语,是谦逊有礼的表现,无疑会受到别人的尊敬。那些出言不逊,开口自称“老子”、“老娘”,骂他人为“老不死的”、“小兔崽子”的人只会令人侧目。

和别人打交道,总是以称呼开头。称呼好像是一个见面礼,又好像是进入交往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

有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 “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 “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口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 “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 “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个故事通俗而明白地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讲究礼貌的重要性。那么,怎样称呼才算礼貌呢?

1.考虑对方的年龄特征

见到长者,一定要尊称,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比如用: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师傅、您老等,不能随便喊:喂、嗨、骑车的、放牛的、干活的等,否则,会使人讨厌,甚至发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还需注意,看年龄称呼人,要力求准确,否则会闹笑话。比如,看到一立二十多岁的女士就称“大嫂”,可实际上人家还没结婚,这就会使人家不高兴,不如称她“大姐”更合适。

2.考虑对方的职业特征

我们在社会上看到一些青年人,不管遇到什么人都称。师傅”,难免使人反感。因此,在称呼上必须区分不同的职业。对工人、司机、理发师、厨师等称“师傅”,当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对农民、军人、医生、售货员、教师,统统称“师傅”就有些不伦不类,让人听了不舒服。对不同职业的人,应该用不同的称呼。比如,对农民,应称“大爷”、“大娘”、“老乡”;对医生应称“大夫”;对教师应称“老师”;对国家干部和公职人员,最好称“同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频繁和复杂,人们相互之间的称呼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对外企的经理,对外商,就不能称“同志”,而应称。先生”、“小姐”、“夫人”等。对港台同胞、外籍华人,若用“同志”称呼,有可能使他们感到不习惯,而用“先生”、 “太太”、“小姐”的称呼会使人感到自然亲切。

3.考虑对方的身份

有一位大学生到老师家里请教问题,不巧老师不在家,老师的爱人开门迎接,这位大学生当时不知怎样称呼好,脱口叫了声。师母”。结果使老师的爱人感到很难为情,这位学生也意识到不妥,顿时觉得很尴尬,因为这位“师母”比大学生大不了几岁。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称呼呢?这就要看对方的身份。按身份,老师的爱人,当然是“师母”,但这是旧称,人家不愿接受。最好的办法就是称呼“老师”,不管她是什么职业(或者不知道她从事什么职业)。称呼别人老师含有尊敬对方和谦逊的意思。

4.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的亲疏关系

在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车间班组的伙伴见面时,还是直呼其名更显得亲密无间,欢快自然,无拘无束,否则,见面后一本正经地冠以“同志”、“班长”、“小姐”之类的称呼,反倒显得外道、疏远了。当然,为了打趣故作“正经”,开个玩笑,也是可以的。

在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更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来说应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为宜。在外交场合,宴请外宾时,这种称呼先后有序更为重要。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招待会上这样称呼:“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种称谓客气、周到而又出言有序的外交家的风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5.考虑说话的场合

称呼上级和领导要区别不同的场合。在日常交往中,对领导、对上级最好不称官衔,以“老张”、“老李”相称,使人感到平等、亲切,也显得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明智的领导会欢迎这样称呼的。但是,如果在正式场合,如开会、与外单位接洽、谈工作时,称领导为“王经理”、“张厂长”、“赵校长”、“孙局长”等,能体现工作的严肃性、领导的权威性和法人资格,是顺利开展工作所必需的。

6.考虑对方的语言习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习俗各异。在重视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各地的语言习惯,违背了当地的语言习惯,就可能碰钉子。

有人在承德碰到这样一件事情。几个年轻人结伴去旅游,这天他们从避暑山庄出来,想去外八庙,为了抄近路,两个小伙子上前去问路,正遇上一个卖鸡蛋的农家姑娘。一个小伙子上前有礼貌叫了声: “小师傅!”开始这姑娘没有答应,小伙子以为她没听见,又高声叫一声,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饶人,气呼呼地说: “回家叫你娘小师傅去!”两个小伙子还算有涵养,压了压火气,没有发作。本来是有礼貌地问路,反倒挨了一顿骂。这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农民管和尚、尼姑才称“师傅”,一个大姑娘怎愿意听别人称她“小师傅”呢?两个小伙子遭到痛骂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