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成功人生必知的68个管理技巧(教你成功丛书)
9039100000067

第67章 运用计谋

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用声东击西的方法来进行伪装,麻痹自己的真实意图。“风流将军”蔡锷巧妙逃脱袁世凯的魔掌,组织护国军讨袁就是利用这种招术。他到底怎么实施他的声东击西计划呢?

在袁世凯面前,蔡锷有时装聋卖傻,故意语无伦次,一问三不知。一天,袁世凯的一个心腹从书店拿出一本赞成帝制的“题名录”,有意放在蔡锷面前,以试探蔡锷对袁世凯恢复帝制的态度。蔡锷对恢复帝制深恶痛绝,但他不能表露出一丝真实的心理,他装成非常高兴的样子,挥笔大书“赞成”二字,把自己打扮成帝制的拥护者。还经常与一班帝制派人物厮混,打得火热。

然而,袁世凯仍对他存有疑虑,派心腹暗中监视蔡锷。蔡锷在受到袁世凯监视期间,为了早日逃脱袁世凯所设置的樊笼,他想出了最绝的暗度陈仓之计,他装作意志消沉,涉足青楼柳巷,结识了当时的京城名妓小凤仙。

小凤仙原是清王朝一旗人武官的女儿。父亲死后,她无依无靠,沦落风尘。她粗通文墨,喜吟歌词,更兼有一副侠义心肠。

小凤仙慧眼识英雄,对蔡锷另眼相待,交往久了,蔡锷也对小凤仙有所了解,遂结为知己。

从此以后,蔡锷天天泡在红楼,与小凤仙打情骂俏,小凤仙也似乎曲意奉承。一个郎才,一个女貌,一个干柴烈火,一个含情脉脉,一时成为北京街谈巷议的话题。人们都议论英雄难过美人关,堂堂大将军,整日埋在脂粉堆里,不能自拔。

当“风流将军蔡锷”的风流韵事传到袁世凯耳里,袁世凯异常高兴,他暗自冷笑着想:这就好了,终于又少了一个敌手,看来真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啊。因此,他借机送给蔡锷一些金银细软,以供他风流潇洒。

袁世凯中了蔡锷“暗度陈仓”的计策。蔡锷正是利用小凤仙为掩护,麻痹袁世凯,使其放松监视。小凤仙不愧为巾帼英雄,她积极为蔡锷逃离虎口而四处奔走。蔡锷在小凤仙的帮助下终于出逃,离开北京回到云南,组织了讨袁护国军,打响了向袁世凯政府进攻的第一枪。

不管是在战场、商场,还是人际关系处于像蔡锷将军那样的险恶之中时,这种“暗度陈仓”的计策都是时时可见,处处可行的。当然,还得看你如何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地运用,有的人干得非常漂亮,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有的人则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你呢?是否有两手?努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行业人员接触,并学习其他行业的知识,是取得胜局的基本保证。如果只固守在自己的同行之中,无法建立多层面的人际关系。虽然你具备了完整的专业知识,但在这复杂的社会中,只具备自己工作领域中的知识是不够的,这样并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生意人。若一点儿也不了解其他行业的人的想法与行动,就无法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

心胸狭窄的人无法交游广阔。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与感性,或情感与智慧的完美结合,就不能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吸收自己本行的专业知识,这是不用说的事,但藉着了解不同性质的行业中的不同生活方式,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见闻,更可以交到许多不同的朋友,这更是重要的交际技巧。

日本的综合性贸易公司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就是因为这些综合性的贸易公司不只是销售产品,更重要的是知识的供应。由于他们能够提供多元化的知识与商品,所以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吸引更多的顾客上门。

除了自己的本行之外,交往的对象更必须扩及其他各式各样的职业高手,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及关系。

然而,这并不是说特意地结交各种行业的人。最简单的而可行的是和自己的中学或大学同学及以往的故友保持联络,所以必须踊跃地参加同学会。只可惜现代人多居住在空间狭窄的都会区,没有更多的机会与人交往。

为了积极地与人们交往,应多参加各项活动,及利用孩子学校中的活动都是可行的做法。直接从事业务活动及旅行业,可以借着与顾客密切地往来,轻易地与顾客建立起友好的情谊,而从事内勤工作的专业人员,就很少有机会和公司同事以外的人接触。这时,就得利用自己的另一半——丈夫(或妻子)。

或许你的另一半是个不擅交际的人。若是这样,那就得努力地培养兴趣或运动,多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或旅行、野营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办法。无论如何,具有一项专精的嗜好是一个积极者不可或缺的要件。

利用嗜好建立起的人际关系,更远远超过年龄、职业、地位的效果。即使是因为工作关系而结交的朋友,如果能够有共同兴趣,就容易在下班的时间以轻松的心情在和谐的气氛中交往。

俗话说,为人一师,再生父母。在人生的旅途上如果有一位恩师能够指点迷津,提携你共同走过漫漫人生之路,那么你的内心将不再孤独,你的前途就会充满光明,在这一点上,清代著名的官僚曾国藩就有他一套成功的做法。

曾国藩在早年间官运亨通,他自28岁被点中翰林之后,居京十年,官位七适,一直做到二品大员。若问他为什么官职稳中有升,曾国藩在日记中透露了底细,那就是:“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都要以老师好友为榜样。”

说到好老师,曾国藩真可以说是把它用活了。因为拜什么样的老师,是大有学问的。在今天看来,曾国藩的恩师可以分为两类:

其一,能够作为晋升仕途提供帮助的权力之师。相传曾国藩会考的那一年,总考官是穆彰阿,当时是朝廷很有权威的重臣。为了利于今后的发展,曾国藩对他以恩师相称。当时在考试交卷后,穆彰阿曾向曾国藩索要应试诗赋,曾国藩马上飞也似的赶回住处,整整齐齐地誊清,然后恭恭敬敬地送到穆宅,而这一次拜访就是曾国藩日后飞黄腾达的起点了。从此,穆彰阿对曾国藩处处关照,非常器重和赏识,就连皇帝召见时所问的内容都透露给了曾国藩。

说来曾国藩也还有些本事,但他对皇帝召见仍然是十分紧张的。因为回答皇帝的问题时一旦卡了壳,会给皇帝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当他住在穆宅、惶恐不安地等着皇帝的召见时,穆彰阿对自己的得意弟子开始面授机宜,他问曾国藩是否注意过宫中墙壁上悬挂的字幅,见曾国藩答不上来,穆十分失望。失望之余,他又指使自己的仆人带四百两银子到宫中去,收买太监,以便连夜秉烛代为抄录字幅的内容,回来让曾国藩背熟。第二天,皇帝果然问的是字幅的内容,那是历朝皇帝留下的圣训。早有准备的曾国藩当然倒背如流,使得皇帝另眼相看。皇帝问曾国藩为什么这样熟悉,曾国藩按穆彰阿所教的话回答说:“我虽愚笨,但对所遇到的事情总是非常留心注意的。”说得龙颜大悦。

试想,一个人若得到这样的恩师,还会没有前途吗?

其二,能够增进知识见识的学问之师。在治学和修养问题上,曾国藩更多的是向唐鉴、倭仁等人请教。他深深地懂得,做学问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能在世间立足。但要立足,光有知识和才能还不够,而要首先立德。为此,曾国藩遍拜诸师,广求学问。

唐鉴是道光、咸丰年间的太常寺卿,一生信奉和研究程朱理学。他告诉曾国藩要做到敦品治学,即先要端正人品,进而要在义理上痛下工夫。在他的影响下,曾国藩一生都在研究儒家的义理之学,并把儒教的精神升华到了灵魂深处。

倭仁身为大学士,在当朝之时就被称为老夫子,他也是京师出了名的理学大师。对于儒家精神,倭仁是身体力行,非常用功,每天他都把自己从早到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记录下来;心中若有私心杂念,就更要自我批判,悔过自新。他的这一习惯给曾国藩带来巨大影响,在后来的数十年中他始终仿效执行。不仅如此,他还将所写日记定期送给倭仁审阅,请他在上面作些眉批,指出不足,以便改正。

试想,这样虔诚的行为能不令其师感动吗?这样自讼自责的态度能不使自己的行为变得严谨吗?由此可见,人们在闯入社会之初,往往有许多问题搞不明白,要摔几个跟头,交一些学费才变得成熟起来,这时,如果虚心地拜几位恩师,学一点知识,得到一些呵护,那么,立足就会快些、稳些。一般来说,凡是举止威严、诚实通达的人,就可以尊他为老师;如果仅仅是博学典雅,会做文章的人,则可以与他结为朋友。这样,你的人生道路就能够变得平坦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