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热土凝香
9033400000012

第12章 联产承包制 改革头炷香

回顾香饮所的改革之路,我们不得不再次重温香饮所更名之前的一段历史。那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兴隆试验站,为了改变科研落后、课题少、科研队伍不稳定等局面,实施了第一次改革,实行联产承包,改革科研管理体制。

但是,改革初期,海南由于远离内陆,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改革之风虽然跨越海峡而来,却没有席卷起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因此,香饮所初期的改革并不是很彻底,效果也不理想。

第一节 撤站建所 改革突围

1984年,经过建站27年的发展,此时的兴隆试验站已有职工97人,其中科研人员和辅助人员、技工22人,党政后勤人员25人,试验地管理工人50人,土地总面积约450亩,胡椒50亩,咖啡30亩,可可11亩,橡胶84.7亩,全站每年收入8万~10万元。

从当年试验基地结构上来看,兴隆试验站的科研对象并不明确于热带香料饮料植物,还有热作植物在内,而且全年的收入很低很单一,科研费用也很少。

基于自身发展现状,和中国当时方兴未艾的改革热潮,兴隆试验站进行了第一次改革,点燃了改革的“头炷香”,还制定出台了《兴隆试验站改革方案》。《方案》明确提出,要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力争在1987年底前实现兴隆试验站经济基本自给。并从科研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精简机构、开展创收、分配机制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尤其在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方面,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改革措施。比如使科研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为生产服务,并研究课题进行调整,要加强开发研究,把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大的研究课题摆在重要位置;实行研究课题承包制,业务组人员可自由组合,根据上级下达任务和生产部门委托的课题,向站提出课题论证报告,经站学术委员会讨论评审,站领导同意后,签订承包研究课题合同;对外服务实行有偿合同制,鼓励积极承担地方生产部门委托的科研任务和科技服务工作,签订有偿合同或收取适当报酬;实行课题独立经济核算;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研究成果经鉴定后,有关课题必须提出应用推广计划,建立示范推广点或有偿转让给生产部门或同生产部门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生产力。

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明确党政分工,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应召开站务会议进行讨论。建立学术委员会,对全站的科研工作提供咨询、参谋和监督。

鼓励利用科研成果开展创收,尽快实现经费自给。坚持以科研为主,保证全面完成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科研成果,挖掘潜力。《方案》还提出了创收的几个办法:扩大试验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繁殖、出售优良种子种苗;积极开展对外有偿合同,成果有偿转让,科技推广示范增收分成;搞试验产品加工,使科研、生产、加工形成一条龙。

在分配制度的改革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奖勤罚懒。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实行联产计酬,取消等级工资,并从站纯收入中提取20%作奖励基金,设立任务奖、创收分成奖、超产提成奖,以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作为科研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试验基地经济责任制试行办法》,也在1985年制定出台。《办法》提出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联产计酬岗位责任制,采取“一定三包”及联产计酬结算的办法,即定岗位、包任务、包质量、包消耗。以胡椒为例,每名职工要管理320~380株,任务明确到人。

这些改革措施的提出和实施,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全部干部职工和科研人员的热情,兴隆试验站的科研成果、科研实力和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对社会的贡献逐年加大。初次改革,诞生了兴隆试验站有史以来第一个科技成果奖,科技人员的干劲也很大,生产上,继续建好样板田,积极跟外单位合作,像香草兰与保亭七仙岭农场合作,还贷款建立100亩试验基地,种在南林农场,还与一家公司联合创办了咖啡加工厂。

1985年,在1984年改革方案的影响下,兴隆试验站各项工作都有了起色。科技课题有胡椒、咖啡选育种研究,胡椒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胡椒瘟病综合防治开性研究,胡椒细菌性叶斑病综合防治研究,胶园间种胡椒,防风林下间种红白藤研究,可可引种选种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香草兰试验课题等10项研究课题;技术承包和科技服务局面更是喜人,在万宁县龙滚区农场和琼海县乐会区八所农场承包140亩结果椒园的胡椒瘟病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成效,并于1985年通过验收,发病死亡率控制在0.5%以下。

1985年,兴隆试验站在自身积累的基础上,再由华南热作两院本部拔付基建投资款项47730元,完成了有线通讯、机井、基地生产建设等工程。

第二节 改革微澜 影响深远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这第一次改革,虽然并不彻底,但改革的新思潮却激励着全站职工的改革热情,并自此成为良好的传统。

而此时,中国改革如火如荼,香饮所也多次被列为部级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上级单位提出要给香饮所断奶。没有财政拨款,香饮所的压力更大了,内在的改革需求和外来的改革压力,使改革迫在眉睫。负责财务的杜惠连至今仍记得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饮所窘迫的境况。当时科研经费很少,全所全年的科研经费不超过50万元,一个课题组一年若有一万元科研经费,专家们就非常高兴了。1992年,全所办公经费才20多万元,所里唯一的公车就是一部旧面包车,科技人员一个月的工资也就100多元,还要借钱来发工资。

直到1993年撤站建所时,香饮所自身仍处于较贫穷的状态,不过还是利用科研成果,为社会为群众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关于“兴隆试验站”更名为“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研究所”的请示》上记载:1993年初刚更名的香饮所拥有职工117人,其中科技人员33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5人、助理研究员9人);试验基地400多亩,试验楼等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累计投资金额400多万元。当时,胡椒瘟病的综合防治研究、胡椒防病高产技术、橡胶园间作胡椒、香草兰引种试种等研究成果曾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并已在华南垦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革不是革命,不是全盘的否定和抛弃,香饮所在传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前进。新中国成立至今63年了,而香饮所就有55年的发展历史,这历史不可谓不深厚,深厚的历史积累为香饮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香饮所锻造了优秀的人文精神。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香饮所一直在尝试改革,虽不是一蹴而就,走了许多弯路,但香饮所全体干部职工从未放弃改革。

总结香饮所近30年的改革历史,其改革是有阶段性的,但改革的目标也始终一致,就是希望通过改革使香饮所富强起来,并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香饮所每一阶段的改革都为下一阶段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前车之鉴,使他们能够不断纠正改革路径,最终取得了成功。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发展迅速,取得诸多成绩,科技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彼时,“八五”期间,我国县级以上独立农业科研机构已达到1220个,香饮所名列207名。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入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科技面临的形势、对象和任务也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农业科研体制和科研机构存在着学科设置落后、农业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能力弱等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科技自身规律的新体制,已是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全国农业科研院所也掀起了改革浪潮。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的影响下,到了90年代,香饮所尝试从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着手,并制定了一个“九五”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为了推进改革,香饮所还制定了《试行部门聘用制 促进香饮所配套改革》的改革方案,重新调整了香饮所的内设机构,对各机构中的岗位数、人员编制数和岗位职责进行了审定,相当一部分人员分流;实行部门聘用制,干部选聘,任聘上岗,工人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并规定自1996年以来,香饮所对新调入干部、大中专毕业生一律要进行面试打分,择优录用。先实行1年的见习期,享受原规定待遇,见习期满,考核合格后,再按竞争上岗的要求,实行上岗合同制,并正式聘任相应技术职务。建立了分类考核制度,分为岗位职责、经济责任和公共绿化任务。经过人事改革,香饮所有10人低职高聘,其中有5名工人被聘到干部岗位。

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调整了职工的积极性。但对于科研单位来说,这样的改革还不够,最重要的科研制度的改革和分配体制的改革。所以,这一时期香饮所的改革并不彻底,也没有得到预期的改革效果。

香饮所不得不另谋改革之路,重新规划改革方案。为了寻找正确的改革之路,香饮所领导集体常借外出参加项目成果验收、科研成果推广、科研活动以及参观考察的机会,向走在前列的农业科研院所学习,以它们改革的得失为借鉴。有一次,王庆煌去云南西双版纳考察时,看到有游客到西双版纳观看热带作物,收取门票。考察回来后,王庆煌就想香饮所也有很多热带植物,也可以向游客开放,通过适当收取门票的方式,为香饮所增加经济收入。尽管这样,由于不是正规的旅游点,门票少、游客也少,收入仍然很低,到了年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全院结算,香饮所那几年每年都排在倒数第一位。

1990—1997年,是香饮所自成立以来,遇到的第二个最困难的时期,工资发不出来,一些职工被迫离职下海。到1996年时,在20世纪80年代毕业分配进入香饮所工作的职工中,剩下来的屈指可数。多年后,龙宇宙告诉作者,当时他也很动摇,也试图出去找工作,离开香饮所,但考虑到香饮所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不拘一格大胆培养和使用有能力的年轻人,加上妻子也同在香饮所工作,两人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独当一面的平台空间,夫妻俩最终坚留在了香饮所,而且随后龙宇宙先后任香饮所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与王庆煌等香饮所其他领导一起,参与并设计了香饮所的改革,并最终品尝到了改革成功后摘取的甜蜜果实。

现在综合办工作的蔡翠花正是在那一时期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调入香饮所工作的,她的选择,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还有好多人笑她傻。但是,年轻的蔡翠花当时却有很长远的眼光,她到香饮所看了后,认为香饮所环境优美,交通比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所在的儋州宝岛新村更加方便,认为香饮所是有发展前途的,加上丈夫陈海华也在这里工作,她毫不犹豫地从院本部来到了香饮所。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虽然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改革并不彻底,但香饮所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正是这种勇于改革的精神,才使香饮所有了后来令人叹为奇迹的成功。面对香饮所今天奇迹般的成绩,从50年代一直走过来的香饮所的老员工都感叹:这一切得益于香饮所不断吸取失败教训和后来大刀阔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