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899800000080

第80章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第二节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黄帝内经》在解释人为什么得病时,将疾病划分为两类,即阴病或阳病。《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虽然《灵枢?百病始生》也曾提出了上、中、下三部分类法,但这种分类也是以阴阳为基础的,“三部之气,或起于阴,或起于阳”,二者在本质上完全相同。

在《内经》成书后的几千年里,人们总觉得中医病因分类有些笼统,不能真实反映发生在身体上疾病的全部,所以不断有人提出新的病因分类方法。晋代陶弘景第一次提出病因三分法,即“一为内疾、一为外发、三为它犯”。宋代陈言进一步将其概括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人在当代科学方法的影响下,越来越不满意阴阳分类、也不满意三因分类,认为这些分类法过于笼统、粗疏,标准不明确,分类方法欠严谨,于是不断有人提出新的分类:

1984年《中医基础理论》将病因分为七类:即六淫、疫疠、七情内伤、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瘀血;

1987年《中医病因病机学》将病因分为六类:即自然因素(天时、地理、生物因素)、生活因素(饮食、劳逸)、情志因素、体质因素、内生因素(痰饮、瘀血)、其它因素(外伤、中毒、社会因素)。

1987年成肇智也将病因分为六类:时气外感(各种外感病因)、情志过激、饮食不调、劳作失度、外物伤人(外伤和中毒)、先天遗传。

从上面可以看出,后人的病因分类丰富了许多,从三因变成了七类,但是不是分得越细越科学呢?可能未必。

对疾病成因的解释,不同医学可以有不同角度,西医学的病因就与中医大不相同,这是正常的。但不论哪种病因的解释,它必须与所依据的医学理论为基础。中医的医病,无论三分也好,七分也罢,它必须与中医的理论系统配套。否则的话,就不能叫中医病因,而只能叫张三病因,或者李四病因。

那么,中医理论的基础框架是什么呢?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人类生命是共生体结构,中医的研究对象并非是肉体的解剖结构,而是藏象生命系统——第二生理系统。所以中医病因的归纳,并不是以肉体解剖系统出发的,而是以第二生理系统为出发点,它是站在第二生理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疾病,这与我们目前许多人理解的中医病因大不相同。

从上面这个新理论框架去看,我们会意外发现,《黄帝内经》关于病因的分类(阴病阳病),仍是最为科学的病因分类。这种分类,正好与人类的双子星式的生命结构吻合。除此之外,我们还找不到一个更直观、更简明的分类法,它与我们对中医的新定义、新定位恰好吻合,充分体现了“一个核心两个关系”。

因此,《黄帝内经》说病因只能分为阴病和阳病两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宇宙自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起居,阴阳喜怒(肉体解剖系统)”,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如果再进一步说明,即阳病从外来,阴病从内来。

这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阴阳病呢?根据《黄帝内经》以及我们对内经的理解,大约可以得出下面三种解释:

第一种,凡是病从身体以外来的为阳病,反之为阴病;

第二种,凡是阳经得病为阳病,反之为阴病;

第三种,凡是藏象病为阳病,凡是解剖体形病为阴病。

这三种解释中,表面看起来差别很大,其实仔细研究一下,这三种解释都是一回事,都是从疾病来源的方向上做出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藏象生命体获得宇宙精气只有两个来源,一是通过自身的经络系统直接从人体以外截获宇宙精气,二是通过解剖形体器官加工宇宙精气,然后通过与之相连的经络输送到藏象中去。这样一来就会具体出现四种情况,而每一种情况又可以包括两种可能性:

1 身体外空间中精气来源有误;

A太过

B不及

2 由于藏象本身的盛衰问题,导致藏象与精气之间存在生克关系;

A盛——生与克

B衰——生与克

3 通过饮食进入人体的宇宙精气本身存在问题(成色、变异);

A太过

B不及

4 被利用的人体器官存在健康问题,导致提取的精气存在质量问题;

A盛——生与克

B衰——生与克

这样一来,中医的疾病理论很符合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周易》精神:藏象生命系统(太极)——阴阳疾病(两仪)——宇宙精气的太过与不及、藏象与被利用器官的盛与衰(四象)——二种来源的太过与不及,两种主体的盛衰生克(八卦)。由此我们还可以将每一项细分为八个小方面,例如,当宇宙空间精气太过时,会出现藏象盛时的生、盛时的克,衰时的生、衰时的克四种情况;当宇宙空间精气不及时,同样会出现盛时的生、盛时的克,衰时的生、衰时的克四种情况。诸种变化恰恰合为64卦之数。

如果我们再回头看一下从宋代以后乃至现代的病因分类,就会感觉到有点别扭,有画蛇添足之嫌,甚至是南辕北辙。当我们自作聪明,而将病因划分为六类或者七类的时候,那仅仅是从人类解剖系统来考虑病因,受到西医理论的影响。表面上看是进步了,其实已经背离了中医的完整理论系统。

因此写下中医“阴阳”这两个字的人是圣人,圣人无过。从中医立足的角度讲,圣人写下的句句是真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全部理解。当我们不理解的时候,最好也不要指责圣人,也可能是我们站错了位置,看不到圣人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大家知道,现代医学对于疾病的分类,完全是按照身体的部位和症状来区分,比如说五十种常见的疾病就是按此来分类,如鼻、喉、肺及胸部常见的疾病有:过敏、气喘、鼻窦炎、感冒、流行性感冒、喉咙炎、喉咙痛、急性支气管炎;胃、腹部及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有:恶心和呕吐、腹泻、便秘、痔疮、胃溃疡与胃炎、胃病所引起的胸闷或上腹部不舒服、肠躁症胀气与胀痛,等等。这种分类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简单明了而且十分具体。

因此讨论到这里,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医为什么要从疾病的来源上区分疾病呢?关于这个问题,由于《内经》中没有明确说明,我们只能推测。

首先,它证明了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中医是以藏象生命为核心的医学,它的疾病分类中没有考虑形体的因素,因为藏象生命结构与解剖形体差异甚大,不能以形体的部位来划分疾病。同时,藏象生命与形体生命生理功能不同,也不能按疾病的症状来分类。

其次,它说明疾病的基本原因。现代医学中的病因有很多,如高血脂的原因基本上有两条,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过敏性鼻炎的病因就更多了,有花粉、有粉尘、有化妆品等等。中医用疾病的来源,一下子就指明了病因。天下病虽然种类众多,但都是不正常的宇宙之精惹的祸,具有去繁就简之效。

第三,通过这种区分法也指明了病位及治疗原则。阳病是病邪主要侵犯阳经中的阴气部分,而阴病则是病邪主要侵犯阴经中的阳气部分,由此也指明了一条治病的原则,那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