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899800000061

第61章 精神控制 (1)

第三节 精神控制 (1)

人类大脑精神的运行过程,其实并非自主的过程,而是受控的过程,即大脑精神现象的背后,有一个更强大的精神之源,这个精神之源就是藏象精神主体,它通过控制大脑,进而控制解剖生理系统的运作过程。

人类的两个精神主体

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神经生理学家艾克尔斯总结多年的研究实验,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新观点:大脑的兴奋并不等于精神和意识。他认为,人有一个完全独立于大脑的“自觉精神”,大脑只是它的物质工具而已。这个观点其实早被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察觉,并将它扩大为“宇宙的终极精神”,这在爱因斯坦、汤因比、池田大作等人的论文集中有明确记载。

在中医的理论中,藏象系统可以化意为神魂魄意志五神系统,我们称之为藏象精神主体。正如藏象独立于解剖生理系统一样,藏象精神主体完全独立于大脑精神,具有“自觉精神”的特征。因此,在人的体内,实际上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精神主体,一个是大脑精神主体,它位于人体的最上部,负责解剖生理系统的正常运行;一个是藏象精神主体,它位于人体的中部,负责藏象系统的正常运行。这与上述艾克尔斯的结论完全一致。

《内经》中关于五藏神的功能记载不多,上面看到的,都是在疾病情况下五藏神的表现,但缺少对五藏神功能、性质的完整论述。《灵枢?病传》说得很明确:“生神之理,可著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更由于《黄帝内经》的超稳定性,所以关于五藏神我们所知甚少。下面的一些看法仅仅是感觉,远不能作为定论。

我们认为,五藏神的精神模式与大脑精神模式根本不同。大脑精神模式可以表现为图像、记忆、语言、文字、情绪变化、感觉、知觉、逻辑等形式,而被我们感知。但五藏神的精神模式却不能表现为图像、记忆、语言、文字、情绪变化、感觉、知觉、逻辑等形式,它是一股混混沌沌的精神潜流,甚至大脑都不能准确将其翻译成我们熟悉的精神形式。但人类意识却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它控制着我们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情感模式、记忆模式。

《灵枢?本神》曰:“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化游行之境皆是也。”可见肝主梦。我们上面曾引梦有预测疾病的功能,此功能就源于肝,故后世认为“肝能知来,魄能知往”关于预测性的梦,自古以来都是被人承认的,弗洛伊德就认为:“古老的信念认为梦可以预测未来,也并非全然没有道理。”世界上凡是研究梦学者,在梦的分类上,都将预测梦分为一类。故而我们认为,藏象五神具有窥视未来的功能,它比大脑精神更具有智慧性。其实在《内经》的其它篇目中,也有相关的记载,例如《灵枢?五色》曰:“积神于心,以知往令。”

五藏神不但具有预测的超绝智慧,而且它还可以改变我们每个人周围所发生事件的过程。例如,在社会上人们常说一个人的运气问题,运气好的时候,办事顺利,但运气不好的时候办事就困难重重。其实“运气”一词就源于中医五运六气,其中五运指的就是五藏,六气则指宇宙的精气,运气所研究的就是宇宙精气与人体五藏的关系。当一个人处于“气生运”的顺化阶段,再加上他的藏象系统较强,那么他就活力四散,办事有精力。再进一步分析,“气生运”使得阴气充沛,阳气也就充沛起来。而随阳气潜行的五藏神则更为强大,会传递更多的信息,并在冥冥之中影响人在社会上的行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极为准确,也很合理,这里的“天”指的就是五藏神。

就上述几方面而言,藏象系统的能量可能是极为强大的,但这些能量却并不完全参与人类的生命过程,绝大部分能量被封存于人体内,不为我们所用。这也是人类几千年来一直藏于内心的一个疑问。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想尽办法开发人类的这种潜能,有宗教的形式、气功的形式、中医的形式等,但人类至今没有找到一种合理的开发方式,只是在浅层次加以利用,比如气功的方法、中医的方法,都是浅层次的利用。

人类的大脑是解剖生理的控制中枢,一切解剖系统的运作都在大脑的指挥下完成。因此藏象制约规范解剖形体,也首先从大脑开始。藏象的精神潜流跟随着阳气,通过奇经八脉进入大脑的潜意识层,然后按照有利于本系统平衡稳定的原则,实施对大脑精神进行控制。藏象精神对大脑精神的控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协助大脑完成对解剖生理系统的运行,二是帮助大脑建立各种精神模式,进而控制大脑情志的变化,所谓“人有五脏(藏)化五气,以生(控)喜怒悲恐惊”。

为什么藏象精神要控制人类的大脑情致呢?

情致因素直接影响疾病

有情与无情是区分好坏人的标准,我们人类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的变化,才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如果这个世界上缺少了情,那将是一片荒漠。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中医的角度去看问题,无情比有情可能更有利于健康。

一件真实的事情:20世纪70年代的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尤其是师范类学校,不但不用交学费,而且国家每月还补助几十元钱。当时的大学学生看病吃药都是免费的,虽然没有什么好药,但对于当时工人每月几十元的工资而言,却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尤其对许多农村学生而言,更是一件大好事,他们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药拿回家。

有这么一位农村来的学生,家境比较贫寒,可能亲人的身体也不好。刚入学的时候,这位同学的身体很好,毕竟是农村出来的学生。但过了不久,他开始经常往校医院跑,今天这里不舒服,明天那里不舒服,反正能拿回不少药。久而久之,这位同学的身体明显变差了,面黄肌瘦,整天萎靡不振。到将近毕业时,更是无法正常上课。系里的老师很担心,领着这位同学去对口的大医院检查,可就是查不出病来。这位同学就在疾病中毕业了。可是过了半年,同班同学再见着他的时候,竟发现此人红光满面,精神抖擞。

原来这位同学为了给家里人拿回更多的药,就开始装病,但又怕医生识破,所以每天非常认真地装病。久而久之,在“我有疾病”的强大意念下,他的身体机能受到了全面的抑制,真的好像有了疾病,并表现出一系列疾病的症状。但他的机体并没有病变,所有的症状都是在意念的重压下产生的,所以医院根本检查不出他的疾病。等毕业以后,他再也不用装病了,疾病的意念消除了,机体也就自然恢复到本来的状态中。

这个例子说明,人类的情感意识对机体(包括两个生理系统)有决定性的作用。英国白厅曾经对英国公务员有一个大规模的调查,调查显示,英国公务员的级别越低,死亡率及患病率就越高。这份调查报告中有一个特别让人关注的地方,即职位高的人平衡心理的能力越强,所以患病率低,相反,职位越低的公务员,其心理平衡能力也就越差,故患病率高。这份调查同样显示出人类情绪变化对疾病的作用。

所以中医特别重视情感变化在疾病中的作用,并将人类的情感归为七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实人类的情感远比七种要多,中医只是如此归类而已,切不可死搬硬套)。《黄帝内经》中对情志导致的疾病有大量的记载:

“故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气)……暴喜伤阳(气)。”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中医并非反对一切情志变动,人活在社会中,每天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志不波动的人几乎没有。这里所说的情致变化都是超过正常范围的不正常变化,只有这种情志波动才会引发疾病。例如,当一个人失恋后,痛苦、失望是难免的,但如果痛不欲生,撕肝裂肺,持续时间很长,那就属于致病的情志变化了。有时这种过激的情致变化当时可能并不表现为疾病,但它却给日后的健康伏下了隐患,在许多年后突然爆发出来,形成恶疾。

情致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不仅可以直接引发疾病,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情致,也是此人生活方式选择的内在原因。比如说吸毒,他就与人的情致选择有密切的关系,许多人是出于好奇而吸毒,有些人则是因为无法排遣生活的压力而吸毒。因此,人们在社会中行为的选择,根源于不同的情致模式,具有相同情志模式的人往往容易选择同一类事物,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当选择了某种生活方式或者行为方式以后,它又会反过来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影响人们的健康。吸烟者易患肺癌,好酒者容易得肝硬化,喜于美食者易得糖尿病,好色之徒易老,懒于运动者骨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