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感动中国的100位道德榜样人物
895400000085

第85章 当代青年的一面旗帜——秦文贵

第八十四章当代青年的一面旗帜——秦文贵

【模范档案】

秦文贵,男,汉族,河北省平山县人,中共党员。1961年出生,中石油工程技术分公司副总经理,全国青联副主席。

【无上荣誉】

1997年,他获得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高尚人生】

人生是在伟大的事业里永存的

秦文贵生长于河北省平山县树石村,是恢复高考后村里的第一名大学生,被华东石油学院录取。1982年,21岁的秦文贵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油田。位于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2700米以上,“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生命的禁区。然而,秦文贵却凭着坚定的信念,从这里开始了从一名大学生向柴达木石油人的转变。

刚到井队上班,秦文贵从最基础、最细小的事情做起,扫钻台、擦机器、摆钻杆、打吊钳……穿着油污的工衣,整天干些琐碎的事情。碰上井涌,油水泥浆劈头盖脸浇透全身。要洗掉凝结在身上的油污,得先用汽油一遍遍地擦,擦得浑身火辣辣的疼,身上蜕皮。第一次爬井架时,他站在5米高的钻台,上下望望,心里发颤。井喷压井,他和工人整整背了近万吨重晶石粉。

经历过这些磨难,队长对他说:“不简单!你有多大学问,我们工人不管。你有再大的学问,也要先过这一关!”扛过了这些困难,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走在沙上,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脚印,可脚印很快便消失;想留下脚印,只有不停地走下去。他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为了这紧要的几步,根须扎深一点,赢得一片天地。”“人生是在伟大的事业里永存的。”

钻研成就卓越

从1982年到1999年,秦文贵将人生最美好的17年青春留在了柴达木。他当过油田技术员,也担任过钻井处处长,后来逐渐成了技术带头人。20世纪90年代,经过严格考试,他成为中国石油系统唯一入选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和外经贸部联合举办的人才培养项目的专业人才。

他先后主持完成了“狮子沟裂缝油藏综合研究”、“尕斯库勒油田开发井优化井身结构”等多项科研项目,推广应用了“U形解卡法”、“成像测井”等数十项新技术、新工艺,解决了大量生产技术难题,大幅度提高了钻井速度,使两个月打成一口井的梦想变成现实。1995年,他在尕斯油田处理技术套管事故时,提出了钻井简化套管程序的大胆设想。经过半年的苦心钻研,秦文贵和他的科技组完成了简化套管程序课题,并成功地打出了4口深开发井,节约钻井成本近700万元。

当代青年的一面旗帜

1992年,秦文贵获得了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学习的机会。临行前,他来到冷湖烈士公墓,那里安葬着他敬重的师傅。走进公墓,那灰压压的一片坟茔,使秦文贵受到强烈震撼。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许多人把宝贵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那里。他在他们的墓碑前默默地站了许久,最后抓了把沙土用一帕白方巾裹好,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学习结束后,他谢绝了国外石油公司的高薪聘请,毅然选择了回到祖国,回到青海油田。谈起这件事,他说:“青海油田派我出国学习,学习完毕回来是很自然的事情。我是青海油田的一分子,我对青海油田有感情,也肩负着责任。”2003年,他被调到了北京。“这是集团内部基于整体考虑作出的调动,虽然我对青海这片土地万般不舍,但无论在哪儿,我还是奋斗在我热爱的石油事业上。”

1999年4月28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刊发长篇通讯《拼搏奉献写青春——记青海油田高级钻井工程师秦文贵 》,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称,秦文贵扎根青海油田,以其学得的科学知识和青春热血,战胜了一个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的事业中走出了一条当代青年的成才之路。

【精神传递】

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是秦文贵最闪亮的精神品质。秦文贵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集中展现了当代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是当代青年的一面旗帜,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秦文贵这个先进典型告诉我们:青春最有生命力、创造力;困难是一所大学校,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是一个大舞台。一个人的追求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闪现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