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
8943900000021

第21章 冰山理论(3)

也有一个阶段的冰山,在童年时候,我们对人会有怎样的期待,学会了怎么看待事件,容易感到怎样的感受。在长大后,我们学会了重新面对世界,又产生了一个冰山。

在每件事情上,各自有一个冰山。我们每处理一个动作,一个事件,就产生了一个冰山。他骂了我,我生气地走了,觉得很内疚不该那么对他。这里就产生了好几个冰山:他骂我我走了是一个冰山,我边走边后悔又是一个。

在和别人互动时其实是几个冰山的互动。互动表面上是话语的和行为的,实际上则是两个人的两座或多座冰山在互动。

有效区分和觉察每个冰山,是熟练运用冰山的基础,也是自我觉察的必经之路。

弗洛伊德的冰山

冰山大致分为两部分。行为、感受、观点、期待是个人的,随着每件事情变化而变化的。

在个人层面,每层都有一个弗洛伊德的冰山。我们的行为,有表现出来的,可见的;也有潜意识推着我们做的,本能的,或者压抑在潜意识里想做而没有做的行为。感受又有意识中的感受和潜意识中的感受,觉察到的感受和被压抑到潜意识里的感受。观点也有意识到的观点和被压抑到潜意识里的观点。期待也是如此。

萨提亚的冰山解析了体验的层次,强调我们体验到了什么;而弗洛伊德的冰山则解读了意识的层次,对我们的意识深度进行了分析。

互动的冰山

冰山探索一开始可以从线性探索开始,即简单进行每层的觉察。每一件事情发生时都有哪些行为、感受、期待、观点、渴望和自我价值。

在掌握到一定层次后,可以进行系统探索。从感受跳到观点,跳到渴望,再跳到感受,在第一时间觉察到冰山的各层后,再觉察冰山的变化。

在熟练以后,可以进行细致的冰山觉察和区分。

在个人层面上,每层上也有一座冰山,我们对感受的感受,对感受的观点,对感受的期待。例如我们对某件事情感到生气,我们会产生感受的感受,为这个感受感到羞耻;会产生对感受的观点,我觉得人不该愤怒;会产生对感受的期待,我希望自己可以体验到宽容。

对于我们是否接纳自己的规条,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我认为人应该要干净,这是我的观点和规条,我对这个规条的观点是好的,我就会欣然接受自己收拾屋子的过程,体验到喜悦。如果我不接受,又摆脱不掉,我就会边收拾屋子边骂自己,明明不想干为什么还要强迫自己干,体验到无助。

第二节在冰山体验里的转化

萨提亚又被称为萨提亚模式转化式系统治疗,其神奇之处就在于转化,系统性转化。

转化的原则

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而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事情是无穷尽的。每天醒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心情好的时候,积极应对;心情差的时候,则疲于应付。但无论你想或者不想解决,事情总是在那里,不离,不弃。

你处理事情的方式却大同小异。你有着固定的模式来应对事情,相似的事情你会同样反应,在内心深处,其实你是用同一个动力来应对每天发生的万千事物。

那么,在内在,在外在都发生了什么?

萨提亚不去关注外在发生了什么事情,不鼓励将重点放在对问题的描述上。当来访者走进她的咨询室的时候,她不会去听太多故事,只去了解一个简单的背景就可以了。发生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发生的,如何应对的。你通过什么样的反应来让这件事情发生。

这个应对过程,就是冰山。

因此萨提亚通过与来访者探讨他的冰山,来了解他这个人,并在冰山上做出转化。

萨提亚认为,当一个人的内在过程发生了改变的时候,他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人们需要从功能不良的应对模式转化为更加开放、自由和健康的应对模式。

不是要拿掉旧的,而是增加新的

转化不是要拿掉旧的模式,而是增加新的模式,让选择变得更多,让视野更开阔,让可能性增加。

与旧的模式的斗争,犹如与黑暗的斗争,挣扎多年,可能依然没有多少进展,疲惫憔悴、沮丧卑微。但是划破千年黑暗,只需要一道亮光就够了。与其与黑暗斗争,不如增加一点光明进来。

萨提亚认为,新的模式的产生,是增加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期待、新的感受进来,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来看待,能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的时候,新的模式就已经产生了。

自由即选择,选择即责任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存在即自由,自由即选择,选择即责任。

我们从萨提亚身上也看到很多存在主义的影子。萨提亚强调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内在冰山负责,不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要为自己的感受、想法、期待、渴望负责,也为自己的自我价值负责。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而且都属于我们自己。

在各个水平上进行转化

要在各个体验层次上进行转化,只需要三个步骤:

1.探讨每一个层次,画出冰山。

觉察永远是改变的第一步。先觉察当你在应对的时候,你在各层次的冰山体验里发生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真实呈现那些让你产生应对的真实原因。无论面对当事人还是对自己,你都可以通过不断的问话和对话来了解冰山:

使用了怎样的应对姿态来应对事件。

事发当时的感受,对感受的感受,对感受的观点。

事发当时所产生的想法,持有的观点,秉奉的信念。

事发当时对自己的期待,对他人的期待及当事人认为的他人对他的期待。

在当时情境下,内心所有的空缺、需要和渴望。

自我价值的瓶子是满的吗?

2.选择一个容易转化的层次入手,并对整个冰山做出转化。

很多人会惊叹于学习萨提亚模式的人的敏锐觉察力和对问题的把握能力,他们不知道萨提亚咨询师们拥有冰山工具,将来访者的体验进行了分类和评估,并针对性地选出了一个点进行应对。传统咨询师需要依靠自己多年的经验来感觉和评估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在这个步骤里,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体验层次入手,看看他在哪个层面最容易发生改变,哪个层面的改变是我们最擅长的,并在那个地方推动转化的发生;随之,冰山的各个层次也会发生改变,成为一座通透、一致的冰山。

我们可以通过他使用的应对姿态来发现他的敏感层次。

讨好的人通常在感受层次有所阻碍。讨好的人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感受来讨好,他会忽视自己所有的委屈、无奈等情绪,帮助他发现这些情绪可以让他能跟自己更好地连接。讨好的人通常还会有压抑的愤怒在里面,可能讨好的人不愿意承认愤怒,咨询师需要小心跟当事人探讨,并核对,然后让当事人看到感受是属于自己的,需要自己来负责,并推动他在感受里做出转化。

指责的人通常在期待层次有所阻碍。期待的人会对别人和自己都有很高的期待,并且认为人们应该满足他的期待,虽然他不一定清晰地意识到这些期待是什么。跟指责的人详细探讨他的期待,让他看到期待是属于自己的,只有自己能为自己的期待负责,并推动他在期待上做出转化。

超理智的人通常会卡在观点里。超理智的人有一大堆道理、原则和规条,他会理所当然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接纳不了别人做人的原则和他有差异,这时候需要跟他探讨他的观点是什么,并且推动他认识到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观点,只有自己能为自己的观点负责。在看到这一点后,就可以进一步推动他与自己的感受连接——对于这个观点的感受是什么,然后就可以推动他在观点上做出改变。

打岔的人通常会卡在渴望里。打岔的人是最难介入的,因为他不会跟你互动。他不跟你互动只是因为他不相信有人能给他安全感,不相信有人爱他。因此在面对打岔的人时不要急着探讨问题,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连接,让他体验到自己是安全的、被接纳的、被爱的。推动他看到自己满足渴望的方式就是逃避,然后再在其他层面上做出改变。

在每个层次的具体转化,我们会在下一节详细讲述。

3.以可接受的方式进入现在的生活。

在转化完成后,需要进一步确认和夯实,让当事人积极确认自我,并尝试适应新的模式,感受一致性的状态。在完成转化后,当事人应该是趋向于一致的,他可能以自己能够为冰山的各层次负责而感觉到骄傲和自豪。

第三节情绪的管理与转化

感觉、感受、情绪

当面对事件时,反应最快也最容易被觉察的就是情绪。在冰山感受层次里,包含感觉、感受、情绪。

在整合前,我们有必要先区分这三个晦涩而亲近的概念:感觉、感受、情绪。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这里有两个要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也就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直接体验到的感觉;个别属性,也就是被感觉事物的某一面。例如我看到衣服是红色的,感到水的温度是凉的,这些都是感觉,是客观事实,是外在刺激直接给予人的体验。

对感觉加上自己的观点和评判,就成了感受。感受是个体认识客观事物时,在感觉的基础上加上了主观意识色彩而产生的心理现象。你觉得我的衣服怎么样,漂亮还是难看?这就是你产生的感受。所有的人产生的感受一样吗?有人就觉得这件衣服不好看不适合我,有人就觉得我穿红颜色的衣服很好看。如果我们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没有问题,我们产生感觉的结果基本会相同,感受却可能不同。

伴随着感受又会出现高兴或厌烦的体验,这时就产生了另一种心理现象,就是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是感受的外部表现。不同的感受就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是内在的,通过情绪表现出来,让人能够觉察到。人的面部表情,说话的音调、节奏以及肢体动作,还有走路的步伐等都渗透着情绪。如:当人愤怒的时候眉毛会立起来,恐惧时会大喊。于是通过人的外部的情绪表现,可以推测人的内在感受。面对客观事物时,首先产生的是感觉,然后是感受,最后发生的是情绪。但通常情况下是很难区分的。例如,我看到某人迟到了,我的情绪是很生气。其实是先看到他来晚了,这是感觉;我认为这不对,心里非常不满,这是感受;我很生气,甚至愤怒,这是情绪。三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几乎是同时发生。三者也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很难去帮助当事人区分哪些是感觉,哪些是感受及情绪。执意要区分的时候,反而会舍本逐末,让当事人又回到大脑里,丧失了体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除非特殊情况,我们不去区分。在本章的理论里,这三者可以通用。

对于情绪的一些认识

对于情绪的正确认识,是管理和转化情绪的基础。关于情绪,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认识。

情绪是我们自己的,需要我们自己负责

他让我很伤心,他让我很生气,他……都是他让我很有情绪,我们习惯了如此。

不管事实是不是这样,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听到这样一句话:我很有情绪。不管情绪来自于哪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情绪属于我们自己。此刻,是我体验到了悲伤,感觉到了愤怒,而不是别人。此刻,情绪就是我的一部分,属于我。

你不愿意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都是你让我很有情绪,我很受伤;你可以让我有情绪,也可以让我没情绪,我的情绪取决于你,被你控制。我的感受被你控制了;我,也被你控制了。生气就是如此,我被你控制了。

既然情绪是自己的,受到伤害的就是自己,需要负责的也只能是自己,别人是没有办法负责的。纵然起因万万千,但此刻它却只在我们身上。我们在路上不小心摔倒了,流血了,我们不能让马路来对我们的伤负责,我们只能先包扎、呵护好它,来为自己负责。

你会不会扒开自己的伤口,然后去质问别人:看,都是因为你,我才有了伤口!

来自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当问题发生,你是先去处理问题,还是先追究责任呢?

我们拥有情绪,但情绪不是我们的全部

另一种则会极端一些,不仅认识到了情绪是我们自己的,还成了我们的全部,即把所拥有的这点情绪当成了全部的自己。

比如说,失恋了的人如果被无助打败,生命中会只剩下无助,容易否定自己,甚至走向轻生。在高考、晋升等重大事件上失败而带来挫败,于是感觉生命只有挫败,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什么都做不好,觉得活着太卑微,不知道活着有什么用。人在愤怒的情况下也会整个自我只剩下愤怒,做出极端的事情来,那些被激怒失手打人然后又后悔的人,都是情绪过于激动而被情绪所控制了。

当情绪被放大的时候,就会占据我们的灵魂,拿走我们的自我,取代我们全部的意志力,成为了我们的自我。这就是认同情绪为我们自己了,也就是情绪用事。

只是,是谁赋予了它这么大的权利呢?让它可以全权代表你,替你决定。这时候真正的你,去哪里了呢?为什么不出来说话,要让情绪代理你呢?

主动权是自己拿回来的。你需要看到你拥有情绪,但你的全部并不是情绪,你还有理智、还有观点、还有期待,还有很多很多。你那真正的自我是可以掌控情绪,来让它为你服务的。

这就是做情绪的主人。

不要去捡别人的情绪垃圾

如果别人丢了一堆垃圾在马路上,你会不会捡起来,然后揣回家,让自己家里成为垃圾场?

你会骂我有病吧。

事实上多少次你在捡别人的情绪垃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