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维信用论
8941000000027

第27章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思考——现实与未来(1)

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使各国都在思考各自的社会信用体系管理模式,中国在历次经济危机、信用危机中,都能够尽可能少地遭受损失,是因为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信用管理模式。从经济运行到社会文化,到社会管理,再到信用管理,被称之为信用管理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已经得到世界公认,也引起很多学者的思考。

中国对信用的认识,与众不同。我们的信用概念是一个宽口径、大范畴的认识,涵盖诚信、合规、践约三个维度,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交往,再到经济交易,都涉及信用的概念,都有不同的信用表现。而国外研究信用,更多的是集中在经济领域,把信用看成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有关信用的度量和评价也是以违约率为核心指标的经济领域研究,范围局限,认识片面。

中国模式经受了历次经济危机、信用危机的考验,是值得肯定和总结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模式?

中国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呈现出比较突出的特点,其实,正是这些特点选择和决定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方向,也构成了中国模式的核心内容。

一、信用问题是经济与社会管理问题

国际上所有研究信用,从事信用分析,开展信用评估者,实际上都是在经济范畴,属于管理或交易问题,都是微观的;他们或为银行服务,或为企业服务,他们不谈论也不涉及社会信用问题,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社会信用体系。

在中国,信用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人们谈及并重视信用是从社会层面开始的,并不是从经济、交易、成本这些问题谈起的,而是从假冒伪劣这种问题谈起的,假冒伪劣如何影响到社会公众的生活,影响社会环境、秩序、道德、文化,需要社会监督、行政管理、法律法规,需要征信与评级服务、商账追收服务、防范风险,需要信用行业、产品与服务的发展。

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由中国现阶段客观的经济模式和市场经济发展状态所决定,承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了道德文化建设与信用交易活动的经济制度安排。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面对全社会、面对政治、经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是市场经济下的新时期综合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既包括银行业,也包括商业;既为市场服务,也为政府服务;既涵盖征信,也涵盖诚信评价;既涉及信用交易,也涉及市场秩序。

各个子体系之间应该相得益彰,构成和谐的社会信用综合管理体系。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诚信开始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诚信开始,信用文化先行。国际上,世行援助了很多项目,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让他们都学美国,主要就是从征信体系开始,就是从建立、采集信用信息,加工成一定格式的信用报告,然后提供给雇主、银行、企业等,用于信用交易过程中,用于防范风险。这很“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

在中国,信用建设不从征信开始,而是从诚信教育开始。这很“中医”,追根溯源,重在内理。中国,从诚信教育开始,从防止假冒伪劣开始,从社会信用环境综合治理开始。因此,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就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其内容不仅仅包括设立信用信息系统,做信用数据库,去采集信息,然后提供给市场交易查询,更包括信用的思想、道德、行为教育,信用文化的培育。

由政府组织的、广泛的、持续的诚信宣传,诚信工程,信用浙江,信用温州等,这就是中国式的,很有特色,也很有效。征信、信用数据库建设,当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因为最终思想、道德、行为等所有的一切都会落在具体的信用信息与数据上,都将以具体的信用信息与数据表现出来。毫无疑问,征信与信用评级或评分是核心技术,是重点,但是,现阶段恐怕它不是最迫切的,诚信教育与思想认识的统一是基础。在中国,征信体系必须与诚信教育并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才能卓有成效。在这一点上,中国这个文化大国,表现得很有文化味道,与众不同。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诚信教育。在我国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中,已经纳入了诚信教育的内容。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化的普及教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政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纵观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历史,我国几乎所有的改革都是在当时历史潮流下,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由政府积极推动的。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最容易成功、最不浪费社会资源、最集合大众利益的改革模式被大家认可。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由政府推动的,也只有政府推得动。由政府引导、制定规划,出台具体政策,宣传教育,建设信用信息职能管理系统。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民风、民俗差别较大,因此,治理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发展信用交易、加强信用管理必须照顾到各地区不同发展情况,不能一刀切,条件好的地区与领域可先做,带动其他地区慢慢跟上。但无论谁先做,均须在国家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下、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开展。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环境中,政府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定位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能定位转变,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职能都在发生调整。调整的导向是市场和社会的需要,是为社会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信用问题已成为社会性问题,信用管理当然成为国家各职能部委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各个职能部门管理的侧重点不同。

信用管理的基本前提就是拥有信用信息,从这个角度说,目前各职能部门着手建立为自己管理服务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应该的,无所谓重复建设,因为信用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的数据化、电子化、系统化、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以加强信用管理为契机,可以提高政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是有社会现实意义的。

四、加快与加强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看,社会需要加快信用管理专业发展。进入21世纪,国际上政治动荡,各国经济危机频发,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信用体系被严重破坏。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全球经济动荡。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至今成为拖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2012年,全球经济依然增长乏力,未来发展形势仍不明朗。西班牙和意大利信用违约基本成为共识;日本国际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债务压力不断增强,信用偿还压力巨大;主权国家信用等级下调“浪潮”席卷全球。目前,政府信用违约频发导致各国之间关系紧张;进出口企业拖欠货款或不按时发货引起国际贸易秩序混乱;社会就业压力增大,求职过程中的造假行为造成职场环境失调;信用信息滥用;信用评级受到质疑;社会信任关系脆弱;全球社会信用秩序受到严峻挑战……

信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建立新型信用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已成为国际共识。信用就是国际公则。认识现代信用活动规律,总结创建相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已成为当今理论界与实践界最重大、最高端、最现实的问题。美国已从金融体系改革入手,加强信用交易的监督与管理;欧盟直接从建立联盟信用评级公司入手,构建全欧信用交易与风险控制监督管理体系。

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看,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信用交易量与日俱增,信用关系日益普遍,信用信息服务日益拓展,信用风险控制与政府信用监管的社会需求强烈增长,创新发展信用管理制度和体系已成为当代必然。社会信用秩序与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软制度与软实力。

信用管理人才匮乏已成为国际性问题,我国更加突出。信用管理人才的供应不能满足信用体系建设的需求。随着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信用管理理论水平和人才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也应具有全球性视角。这就要求我国的信用管理专业要不断加快、深化并国际化发展。

谁拥有信用,谁就拥有未来。谁拥有最先进的信用管理制度与技术,谁就掌控世界。谁拥有最高端的征信与信用评级,谁就拥有世界话语权。

从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看,信用管理属应大力发展的综合性创新学科。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尤其是新兴学科发展。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着重强调,高等院校要“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信用管理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学科,其很重要的出发点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信用现实问题,更需要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精神,深入探索信用管理组织模式创新和教学与科研的有效互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信用管理人才。

从2001年开始,1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纷纷开设信用管理专业,截至2011年,在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信用管理专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院校已达20所。

当务之急,我国应加强信用管理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把信用管理列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管理发展急需的新兴、重点学科;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信用管理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开设信用管理研究方向;鼓励国家重点、着名高校设立研究中心并开展与国家战略发展相关的重大信用专项问题攻关研究;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信用服务机构以创新形式开展多项联合,建立信用管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实业研发、理论前沿研究的新型基地。

五、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双重目的

我国征信建设首先为政府监管服务,然后逐步向为市场交易服务转化。

市场失灵的经济环境下,公共产品不能自发有效提供。长期来看,建立征信体系就是为未来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公共产品。但是,短期来看,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必须先解决政府监管问题,把征信数据库作为监管的平台。当然,成熟的市场经济应该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即使是将来信用信息作为私人产品都由私有部门生产制作,政府仍然可以提供公共产品。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社会管理制度建设的发展与完善,是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社会信用环境、社会信用秩序等新型社会问题管理水平的改革与提高。我国社会信用问题是在市场化加深、相关法律规定空白、行政监管缺乏的情况下充分暴露的,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市场逐渐发展的情况下,建设配套的信用管理法律和具体的行政监管手段,而这一切决定了我国征信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政府管理问题。所以现阶段我国征信建设的目的是为政府管理服务。

当然,从理论上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社会活动的核心都应该是为市场交易服务,而市场活动是有充分的需求、供给、服务的提供,但是这种活动应该都是内生的,或者说至少是由内在需求决定的,外部因素只起到推动或者约束作用。

明确地说,谁需要征信,谁来征信,那都是自发的,不是政府指定就能成型的。

正如最基本的经济学理论所界定的那样:需求决定供给。我们现在没有足够有效的对征信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当然也不能形成合理的供给。

所以,现阶段我国征信市场建设离市场交易服务还有一定距离。一方面是市场交易需求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政府监管需求强烈,结论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