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维信用论
8941000000013

第13章 信用为何重要?——信用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3)

研究间接信用效率就是要站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各类信用信息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征信公司及其信用信息数据库、资信调查与评估机构、信用咨询与服务机构等等,研究它们的信用服务活动对经济秩序、经济交易乃至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这类机构与银行、工商企业等直接的信用经营活动完全不同,这类机构在社会信用活动的框架中属于服务类型,并不直接创造社会信用活动实体与价值,也不会在社会经济增长中占有直接份额,但是,这类机构充分、良好、有效的服务是社会信用活动健康、有序发展的社会保障,为社会经济正常运行与实现经济增长创造着必要的社会环境。这类机构及其信用活动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在研究信用效率时是必须考虑的。

宏观效率、微观效率:

宏观信用效率是指各类信用活动对经济的综合影响力,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用总规模、信用结构直接相关。

微观信用效率是指单个微观经济主体的信用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力,与金融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居民的具体信用活动相关。

研究宏观信用效率,主要就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用总规模、信用结构从总体上对社会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站在宏观层次上,分析各种信用活动与经济运行及其增长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探求发展信用活动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研究微观信用效率,主要是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信用活动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站在某个微观经济主体的角度,分析其具体的信用活动对经济的影响,考察、分析和比较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

3.宏观信用效率结论

从整体上看,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信用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十分稳定的关系,信用增长对经济增长有正面的影响,或者说是贡献,即存在信用正效率。但是,经济增长对信用增长有反作用。因为这种反作用的存在,从长期、均衡状态上看,在一定的经济增长条件下,信用规模增长应当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信用增长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到当期或未来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在短期内,信用的效率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

吴氏宏观信用效率基本结论:

——信用活动总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作用与反作用;

——在一定的经济增长条件下,在相应的信用规模增长范围内,信用活动对经济增长产生信用正效率;

——信用活动超出一定的范围,信用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到当期或未来的经济增长,产生信用负效率;

——信用总规模超常增长,比增长不足带来的负效率更严重。

四、信用需求

在现代信用经济中,信用作为一种资本、一种生产要素,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信用资本的供给和需求直接影响着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信用资本与真实资本共同作用。在配置社会资源的同时,信用资本对于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信用资本供给与需求的变化直接决定了社会交往环境的好坏程度和经济交易的规模、效率。

(一)三维信用需求

从信用的实质来看,信用本身是一种资本、财富、资格、手段。那么信用需求者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是信用需求?人们都有哪些信用需求?

信用需求(CD,credit demand),是在一定的时期和既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主体对诚信素质和信用价值的需要。从三维信用出发,信用需求有三个层次,即道德文化理念的信用需求、社会交往的信用需求、经济交易的信用需求。这三个层次的信用需求分别满足不同的信用需求动机。具体表现为:

——道德文化理念层次的信用需求对应于人们的心理满足和社会责任感的动机;

——社会交往层次的信用需求对应于人们建立信任和树立信用形象的动机;

——经济交易层次的信用需求对应于人们追逐经济利益的动机。

1.道德文化理念信用需求:诚信需求

在一维信用层面,信用是人们诚实守信的基本素质,简单说就是诚信的精神和原则。顾名思义,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实事求是、忠诚履行自己的诺言。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人们在为人处事中和各种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并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同,是任何社会、任何行业、任何人在为人处事中都不可缺少的。信用主体追求诚信精神和原则成为一种需求,概括说就是信用主体对道德文化理念的信用需求。

2.社会交往信用需求:合规需求

在二维信用层面,信用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获取他人信任的能力和资本。这是一个应用概念。在社会交往中,我们经常评价信用主体是否讲信用,其实也就是对信用主体是否具有信用这种资本的直观表示。具体讲,就是信用主体是否有诚实守信的基本素质,是否具备获得他人信任的能力。

上升到社会管理的角度,我们对社会交往信用需求的认识更为清晰。社会交往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和社会管理中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就成为二维信用需求的最明确界定。全社会需求的正是那些符合人们行为规范和管理规章的信用,认可的也正是具备获得信任能力的信用主体。

整个社会需要一种健康、稳定、安全、诚信的生存环境,需要所有社会主体按照规范的行为准则行事,遵守管理规章的要求,不触犯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底线。

简单来说,二维信用需求就是对合规的需求。

3.经济交易信用需求:践约需求

经济交易的信用需求是指授信方对信用申请人的信用资本价值的需求。信用作为资本和财富,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能给授信方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给授信方带来一定的风险。随着信用申请人信用价值的增加,信用申请人的信用风险逐渐递减,授信方对信用的需求逐渐增加。

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授信方既有对信用申请人风险的规避要求,又有对信用申请人信用价值的获取冲动。为了达到追逐经济利益的目标,授信方对信用的需求会随着信用价值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信用风险的增加而减少。比如,甲企业是销售电源开关的生产企业,A、B 是准备采购甲企业产品的两个经销商,而且都要求采用信用交易方式。甲企业作为授信方,对A、B 两个经销商的信用均有需求,如果A、B 两个经销商的信用价值能够达到企业要求,甲企业就可以顺利地授信给两个经销商。此时,甲企业的信用需求非常明显,就是要求A、B两个经销商具备一定的信用价值,满足成交的基本要求,并能够在签订合约后,履行契约规定,按时支付货款给甲企业。

(二)三维信用需求的关系

三个信用需求层次的主体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也不同。如图所示,三大信用需求呈现金字塔结构的层次关系。

1.诚信道德理念层次的信用需求,是全社会的共同需要。

诚信道德理念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本信用素质,体现为人们对诚信品德的推崇和对诚信精神的敬仰,属于内在的信用需求。这个层次的信用需求主体是全社会,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需要诚信的道德理念作为精神追求,也都希望其他社会主体具有诚信的道德理念。人们在这个层次上的信用需求,需要的是诚信道德理念,是获得心理的满足。人们借助诚信的精神追求,修炼自我的内心,从而获得诚信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认可。

诚信道德理念层次的信用需求,是支撑一切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的基本准则,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获得合理经济利益的基础,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稳稳支撑着信用的大厦,也提升着信用主体的档次。

2.社会交往层次的信用需求,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需要。

社会交往突破了人们的心理界限,外在表现为人们对行为准则和交往秩序的需求。这个层次的信用需求主体仍然是全社会,目的是维持正常的人际交往秩序和良好的社会规范。这个层次的信用需求,已经不是单纯要求社会主体具有诚信道德和精神就可以满足,而是要求社会主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诚实守信的一面,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要求。

社会交往层次的信用需求,基于人们对交往安全性的渴望,人人都希望在一种相互信赖的环境中生活,没有猜疑,没有欺骗,秩序井然,和谐稳定。这是大多数人普遍的信用需求,也是社会管理的必然需要。

3.经济交易层次的信用需求,是维护经济交易活动的基本需要。

经济交易层次的信用需求处于金字塔的最顶端,是最高级别的信用需求。这个层次的信用需求,主体更明确,目的性更强,内容更有针对性。

经济交易层次的信用需求者就是投放信用产品的授信人,他们需要信用主体的信用,把自己的信用产品供给合格的信用主体,是全社会范围内需要信用的主体中,直接针对信用交易的一部分人。这部分人需要信用,目的是达成信用交易,使自己的信用产品顺利投放到市场,并获得相应的信用收益。授信人对信用的需求内容不仅仅是信用主体具备诚信基本素质、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秩序,而且要求信用主体具有达成信用交易的条件,并且在签订契约后,履行契约的规定,不违约、不欺诈,成为优质的交易合作伙伴。

(三)信用需求的特点

吴氏信用需求理论基本结论:

1.信用交易需求量与信用价值呈有限的正向关系

毫无疑问,信用需求量随信用价值的增加不断扩大。在存在着真实信用交易需求的情况下,信用价值越高,信用需求就会越增加,信用交易需求量与信用价值呈正向变化关系。但是,这一定是有限度的。限制并非来自信用价值,而是源于信用需求。众所周知,信用交易需求不会是无限的,即使交易对手信用价值再高,授信方的信用需求也一定会控制在一定水平内。

2.信用交易需求量与信用风险呈绝对的反向关系

信用需求量随信用风险的增加不断减小。在存在着真实信用交易需求的情况下,信用风险越高,信用需求就会越低,信用交易需求量与信用价值呈反向变化关系。信用需求量与信用风险二者反向变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信用风险的水平。

当信用风险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信用需求则趋于减为零,即实际需求趋向停止。

3.信用交易需求量有一个最低安全底线

在真实交易中,信用交易需求有一个最低安全边界,可定义为“信用需求边界线”。信用需求边界线,是指人们在信用交易过程中,对信用价值需求的最低界线,如果交易对手的信用价值低于该边界线,理论上不存在信用需求。

4.信用交易需求量有需求弹性和承受弹性

信用交易需求量的需求弹性主要表现在:同一信用交易需求量下,不同信用主体的信用价值和信用风险可能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当信用交易需求量一定或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程度的信用价值和信用风险及其多种情况下的组合,都可以满足信用交易需求,信用交易需求对信用价值和信用风险有一定需求弹性,无明显偏好。信用交易需求量的承受弹性主要表现在:当信用交易需求量一定或不变的情况下,授信主体可以承受不同程度的信用价值和信用风险组合。

(四)信用需求的三个区域

依据不同信用主体的信用价值,信用需求可分为三个区域,即安全授信区、授信管理区和授信禁区。针对三个不同区域的信用主体,授信人应采取相应的授信管理方法和授信决策。

1.安全授信区

安全授信区,主要是指在信用需求边界线以上的区域。所谓安全,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这个区域内,信用主体具备基本的信用价值要求,拥有一定的信用承载能力,是比较良好的信用主体,授信人的授信行为与结果相对安全。

授信人根据自身的信用政策、可支配的信用额度、风险偏好及承受能力,选择该区域的信用主体授信,信用交易的成功率更高,获得的信用价值更大,信用风险更小。在管理上,该区域属于安全授信区,授信人只需要对这个区域的信用主体实施日常管理,对发生重大变化的信用主体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可。

2.授信管理区

授信管理区,主要是指信用主体具有一定的信用价值,但是没有达到安全信用边界的要求,属于需要具体实施管理的群体区域。

授信人经过考察,如果决定对该群体的某个信用主体授信,无论在信用标准上,还是授信额度和期限上,都要设置一定的“门槛”。授信交易达成后,更要加强授信管理,采取各种管理措施,强化这些信用主体的履约意识,重点关注这些信用主体的经营状况,保证授信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3.授信禁区

授信禁区,主要是指信用主体完全不具有信用价值,信用风险始终存在,原则上属不能授信的范围。

一旦发现处于授信禁区的信用主体,原则上授信人不要接受该信用主体的信用申请,不要轻易尝试挑战风险,否则不但造成极高的管理成本,而且很有可能导致惨痛的损失。

五、信用供给

信用供给是与信用需求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存在。信用需求以信用供给为基础,信用供给以信用需求为导向。二者不仅在总量上需要相互匹配,而且在结构上也需要达到均衡。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认识到信用需求的主体和特点,信用需求曲线的一般规律和管理要则,接下来我们将阐述信用供给的主体和特点,以及信用供给曲线的一般规律和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