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自愈力
8940800000022

第22章 性格自愈力:为什么说性格决定命运(3)

对于测试结果为A的人来说,人们很难将他们看做是一个自恋的人,但是不要被眼前的表象蒙蔽了,他们的自恋大多是存在于思维层面的,很多时候他们不说,别人也就无从得知。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认可和欣赏,都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这一类人的自恋,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测试结果为B的人将自恋看成了表现形式,他们认为如果自己不够迷人,就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对于这一类人来说,他们和自恋有一道明显的界限,这些人能够区分开哪一个是真正的自己,而哪一个又是伪装过后的假象。他们将自恋看作是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测试结果为C的人对于自恋的依赖是非常强烈的,在他们眼中,生活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自己需要从自恋当中寻找慰藉。很多时候,这种自恋已经不受欢迎了,因为它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而容易导致其他人受到伤害。这一类人需要别人的包容和引导,因为他们远没有自己表现出来的那么傲慢和自私,只是他们已经很难离开现有的生活模式了。

测试结果为D的人看上去有些偏执,所以他们融入集体生活有些困难。因为在很多时候,他们对自己都是无比看好的,而其他人在他们眼里是低人一等的,这种骨子当中流露出来的骄傲让其他人和他们交往的时候变得小心翼翼。最可怕的是,这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际关系,在他们看来却是最好的。

测试结果为E的人,已经将自恋发展到了一种病态模式,他们对于外界的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在很多时候,他们有一种别人根本就不爱自己的恐惧感。事实证明,这种毫无来由的臆想,很容易诱发所谓的“受迫害妄想症”,这是一种对个人极为不利的心理状态,其实没有人对你太坏,只是你对自己太好了而已。

总体而言,自恋性格的养成和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判定是密不可分的,很多人对自己的实力都是非常自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做成了一件事情之后,就会越发愉快、舒畅,他们的自恋也就顺利地完成了一个周期。也就是说,自恋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胜任能力的“高峰体验”。当然,自恋除了能够让人感受到美妙的“高峰体验”之外,同时还会给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带来阻碍,所以就像胡科特对自己的学生所说的那样:“自恋是对的,但过分的自恋会毁掉你,即便你来自哈佛。”

6.缺乏关爱导致人们性格的残缺

一位心理学家在对别人进行性格分析时,有这样一件事让他记忆犹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心理学家正在办公室里整理资料,当听到敲门声后,他站起身打开房门,只见一个年纪在三十五岁上下的妇女面带焦虑之情地开口说道:“心理学家先生,我真的很苦恼,能帮帮我吗?”心理学家让她坐下来后仔细询问了事情的缘由。原来,这个妇女有一个7岁大的孩子,在孩子5岁时,妇女由于忍受不了丈夫长期以来对她实施的家庭暴力,选择了离婚。离婚后,她带着孩子一起生活。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由于妇女十分喜欢养猫,于是便将波斯猫养在家中。一天,她从外面回到家后,眼前的一幕让她备感意外:7岁大的孩子正在用剪刀按住波斯猫为其剪发,被剪到皮毛的波斯猫疼得乱叫,可自己的孩子脸上却露出了可怕的笑容。还有一次,她发现孩子将猫扔到马桶里,用水泼它的同时还发出狰狞的笑声。对此,这名妇女感到非常生气,也教训了孩子。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并没有因为被打而停止虐待波斯猫的行为,反而次数越来越多。

听完这名妇女的述说后,心理学家判断妇女的孩子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他认为,孩子虐待波斯猫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必要的关爱,与其成长的环境有关。据这名妇女说,她经常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这样一来,当孩子在家庭不和睦、母亲被父亲殴打的环境中生长时,终日就会处于惊恐之中,并形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而随着父母的离婚,孩子内心更是缺少了安全感,此时他内心的精神压力也让其无法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外界的事情,从而最终演变成为压力下的情绪爆发。

其实,孩子虐待小动物的行为是现实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心理学上着名的“情绪的转移作用”。人们或许听过这样一个关于情绪转移的故事:美国一家公司的小职员受到领导批评后,心理非常不舒服,但又无法和领导争辩,于是回到家将气撒到了妻子身上。受了无名之气的妻子非常恼火,但内心的怒火又无法向丈夫发泄,于是便将在一旁观看电视的孩子狠狠训斥了一顿。受了莫名训斥的孩子感觉委屈可又无处诉说,于是踢了身边的小狗几脚。小狗不明白主人为何要踢它,被赶出家门后跑到街上,见一个穿着皮鞋的人向自己走来,于是它冲向前咬了这个人一口后便跑开了。而这个被小狗咬伤的人竟然是小职员的领导。在这个情绪转移的故事中,每个人都会由于受外界或自身的影响而让情绪发生转移,虽然在情绪转移过程中他们也知道这样做对别人是不公平的,但就是缺少掌控情绪的能力,才会伤及无辜。

而妇女的孩子虐待波斯猫说明了他曾受过一定的心理创伤。比如,看到父亲殴打母亲,内心充满愤怒却又难以释放,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无意识地通过虐待波斯猫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

经过以上的分析,心理学家平静地对这名妇女说道:“你的孩子虐待波斯猫,实际上是他心理障碍的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孩子缓解内心紧张情绪以及发泄内心不满的一种方式。人类本来就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只不过这种本能通常是处于隐藏状态中的,但他们遭遇到挫折或者心理压力后,这种隐藏的本能就会被瞬间激发出来,从而做出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当一个人出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对侵犯者予以有力还击时,他就会寻找一个可以发泄的对象。显然,波斯猫成为他发泄的对象。”

为了纠正孩子虐待小动物的“怪癖”,心理学家建议这名妇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找出让孩子产生虐待行为的根本原因,并分析哪些压力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不适,然后根据孩子出现的具体情况去缓解他的心理压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虐待波斯猫的问题。

(2)不停地向孩子加强爱心教育。出现虐待小动物的行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说明孩子缺少爱心。因此,要对孩子讲述小动物对人类的有益之处,引导孩子主动爱护它们,并对其充满同情心。如此一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就可以大大减少。

(3)加强对孩子的关心和爱好。心理学家认为,对孩子的关心不要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也同样重要。例如,可以多和孩子沟通,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并对其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帮助,让他们成长在被关爱的环境中。如此一来,他们便能健康成长,很少会出现性格畸形的情况。

(4)必要时,要采用奖惩手段。心理学家指出,在适当的时候,对那些虐待动物成“癖”的孩子,要给予一定的批评,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些孩子虐待小动物,是想借用欺强凌弱的方式来展示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对此应该从严教育。而在惩罚时,也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受惩罚,这样一来,当他们想要再次实施虐待时,就会想到上次的教训,最终放弃虐待的想法。

孩子的性格缺失问题如果及时发现,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关爱他,使孩子逐渐恢复正常。在成人之中,也存在着许多性格缺陷的人,人们应该自觉地帮助他们,让他们恢复正常,这对所有人都有益,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性格有缺陷的人可能会给所有人都带来伤害。

7.你人格分裂了吗?

心理学家对分裂型人格特征的表述是这样的:

个体存在奇异的想法或信念,或者产生出与文化背景不对等的行为方式。比如,相信透视力,对特异功能和第六感等痴迷。

个体表现出奇怪、反复无常或者有特殊行为的外貌。例如,穿奇特的服装、做出的行为不合时宜、个人行为方式不明确等。

个体言语怪异,与人沟通时经常用词不当、缺少正确的表达意思等,而这些并非自身文化程度或者智力障碍等因素引起的。

个体经常有不同寻常的知觉体验。比如,产生幻觉,看到不存在的人或物。

个体对别人极度冷漠,甚至对家人也同样如此,不懂得关心别人,更缺少对其他人的温柔体贴。

个体表情淡漠,很少会有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个体喜欢单独活动,而主动与人交往仅仅限于工作或生活中必要的接触和交往。很多时候,除了自己的亲人外,他们很少有亲密的好友。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符合以上特征,便可初步诊断为分裂型人格障碍。从心理学家的诊断标准中可以看出,分裂型人格障碍在工作或生活中缺少亲情和交流,很难与别人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和互动,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非常糟糕。很多时候,他们难以真正享受到人生的种种乐趣,比如夫妻间的亲密关系、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互动等,并且还缺少表达情感的能力,因此大多数分裂型人格的患者都是独身。即使结了婚,婚姻关系也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一般来说,这样的人对别人发表的意见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无论是批评还是赞美,他们都无动于衷,过着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也有一些人,虽然有着自己的个人爱好,但大多是欣赏音乐、读书看报等安静、被动的活动,另外一些人沉醉于某个专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然,从总体来看,这样的人大多缺少创造性和独立性,很难适应多变的社会。

此外,分裂型人格的患者在性欲方面也比较淡漠,用“不近女色”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为过。虽然他们的内心世界较为丰富,喜欢思考,却缺乏相对应的情感内容,缺少积极的进取心。很多时候,他们总是用冷漠的态度来应对多变的环境,并且逃避现实。研究认为,分裂型人格患者可以适应大多数人不容易接受的工作,比如单调的图书馆整理图书工作,看护山地林场等方面的工作,而很难适应人员多、需要交际的工作。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心理学家看来,当一个人从母体出生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独立,需要父母照顾,在此过程中,幼儿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幼儿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并形成早期的人格特质。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尽管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父母的批评和指责,但只要他们感觉到周围还有人爱他们,在心理上就不会产生偏差。但如果幼儿长时间遭受父母的责骂,而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心理就会产生偏差,认为自己在父母眼中毫无价值。更进一步,如果父母对幼儿不公正,就会让他们的是非观念不稳定,在心理上产生焦虑以及敌对情绪,逃避与父母的接触,进而逃避与外界其他人的接触。

如此一来,就非常容易产生分裂型人格。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治疗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个体纠正孤独离群、情感的淡漠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分离等。为此,心理学家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社交训练法。这种方法主要纠正患者的不合群性,消除对社交的恐惧感。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种方法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要意识到孤独不合群,对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主动地投入到心理训练中。同时,个体还要清楚训练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并积极配合实施。

(2)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交训练评分记录表。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评分的方式不仅让患者对治疗效果有明显的数字概念,还能增强他们治疗的信心。在制定评分表时,每天都要做出评价,每周做总结。

(3)评分计算以及奖励措施。治疗师要对患者实施表扬和奖励,对他们每天取得的成绩加以肯定,并给予强化,以此来增强患者的信心。

奖励的方式多样,可以采用现金、物品等方式进行。同时,心理学家提醒,不要因为患者没有进步或者进步甚微便批评患者,这样不仅会打击患者的治疗决心,还会让治疗计划搁浅。

(4)严格执行训练内容。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要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让患者轻松地完成训练计划,还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整个训练计划得以有序地执行下去。

第二种方法:兴趣培养法。在心理学家看来,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知某种事物而给予优先注意的认知倾向,并在兴趣的指引下,建立与别人的情感交流。具体做法为:

(1)提高认知能力。这就需要个体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立自身积极的人生理想和所要实现的目标。心理学家强调,人生是一段充满乐趣的愉悦旅途,而每一个人在这段旅途中都应该情趣盎然地欣赏着沿途的美丽风景,并寻找无穷无尽的快乐,这样才能让生活充满希望,并摆脱精神压力。

(2)多参加社会实践。分裂型人格的患者需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通过接触社会、扩大自身的交际圈等,让自身摆脱精神上的压力,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身兴趣的多样化。

以上方法对于分裂型人格的诊疗能够带来积极的作用。而那些存在不同程度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人,也能从中得到启发,进而得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