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最是惊艳民国范
8940500000018

第18章 不畏浮云遮望眼(6)

通过张静江的步步扶持,蒋介石逐渐登上了国民党的权力顶峰。蒋介石对张静江的帮助十分感激,曾言自遇张静江之后,犹如枯木逢春,对自己的栽培之情,犹如草木仰之泰山一般。蒋介石大权在握后,曾让张静江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代理国民政府主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致力于国计民生的张静江与大权独揽、独裁中国的蒋介石矛盾日深,两人意见经常相左。后因与蒋介石亲信陈果夫、黄郛等人冲突,1930年,张静江被免职。

与“国父”相提并论,蒋介石为其亲书“痛失导师”的挽词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静江先避居汉口,后经香港赴瑞士、美国,寓居纽约。

张静江的后半生,一直在吃斋念佛中打发时日,于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

他病逝后,国民党中央党部在台北特设灵堂公祭,蒋介石于灵堂之上亲书“痛失导师”的挽词,并臂佩黑纱亲自主祭。

蒋介石对于孙中山与张静江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曾在致戴季陶的信中将戴季陶与上述两人做过比较:“吾谓孙先生待友,其善处在简直痛快,使人畏威感德;静江待友,其善处在不出微言,使闻者自愧。吾之待兄固亦奉为畏友良师,然而敬惮之心,终不能如对孙先生与静江者。”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在蒋介石的心目中张静江的地位之高。因为就蒋介石所言,能够与“国父”相提并论者,唯有张静江一人。

张静江故居坐落在今日的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静江故居”横额,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所书。故居中堂之画系谢公展的手指佳作,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联为翁同龢所题“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张学良一生的数字谜团

在中国现代史上,张学良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曾数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诸如东北易帜,宣告了中国自清末以来北洋军阀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使民国元年以来的军阀大混战局面基本结束;发动西安事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历史性贡献,其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的离奇经历世所少有,这位曾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等要职的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自从1931年离开东北,一生再未回过东北;1946年告别大陆,也再未回大陆。他于1995年离开台湾侨居美国,也再未回过台湾,一直到终老美国夏威夷,可谓人在江湖,漂泊一生。他非凡的人生有不少数字之谜,这些扑朔迷离的数字谜团更增添了张学良的传奇色彩!

两个01年:人生起点到终点

张学良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系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2001年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张学良的人生起点与终点都是01年,都是一个新世纪的起点。

两个星期一:生日与忌日

张学良1901年出生的那天是6月3日,按农历是四月十七,这一天是星期一。他2001年去世的那天,是10月15日,也是星期一。

他过生日的原则是:一般不过。要过,有一条铁打不变的原则:绝对避开农历四月十七和公历6月4日。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发生在6月4日,这一天的农历是四月十七,正是张学良生日这天。因此,张学良年轻时不过生日,有人问起他的生日是哪一天,他也总是设法回避。

后来年事渐高,不忍拂大家好意,他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过生日可以,但要避开父亲的祭日。

张学良的九秩寿庆于1990年6月1日举行,他妻子赵一荻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张学良是怎样的一个人》,文中说:“今天是他的90岁生日。”

其91岁华诞就更复杂了,1991年5月29日、31日和6月1日,旅美华侨先后三次为张学良举行祝寿宴会,张学良都亲自出席。《张学良年谱》记载:“5月29日,做寿当天,人人要与张学良照相、握手……”

而他的百岁华诞,小型家宴却是5月28日。

两个“九一八”:荣辱两重天

1930年的“九一八”,张学良一纸和平通电,使“阎(锡山)冯(玉祥)倒蒋(介石)”的中原大战各方偃旗息鼓,张学良一跃成为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跃向自己人生的权力最高峰。

1931年的“九一八”,是众所周知的国耻日,致使日军迅疾侵占东三省,受到全国人民谴责。这也是张学良的耻辱日。从这天起,他失去了东北,被戴上了“不抵抗将军”的帽子,跌入个人声誉的最低谷,并代蒋介石受过而辞职。

荣之至,辱之极,仅隔一年,且在一个日子,如此巧合,真是造化弄人。

两个1月13日:被囚与解禁

1937年1月13日,张学良被武装押离南京,囚于浙江奉化溪口镇的雪窦山,从此正式地踏上了他那漫长的、颠沛流离的囚徒生涯。他的一切希望由此破灭,等待他的将是漫漫长夜。此后他长期被软禁,先后被囚于浙、赣、湘、黔、台湾等地。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张学良从此真正开始获得人身自由。1993年4月,张学良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

第一个1月13日,是张学良被囚的开始。第二个1月13日,是张学良结束囚徒生涯的开始。

两个36年:“非法同居”与合法婚姻

1928年开始,张学良与赵一荻就两情相悦走到了一起,双宿双飞,其英雄美人的故事被广为传播。但1964年以前他们只是事实上的夫妻,并不合法,只能算“非法同居”,张学良的合法妻子是于凤至。直到1964年,张学良才和于凤至解除婚约,和赵一荻正式结婚。

巧的是张学良与赵一荻生活了72年,以1964年为分界线,正好划分成前后两个36年;

1928年至1964年,属于“非法同居”,感情至上的36年;

1964年至2000年,才是名正言顺,情法皆合的36年。

两个45年:大陆生活45年,在台湾被囚45年

1901年至1946年:张学良在大陆生活了45年。自离开大陆后,有生之年再未返回大陆一次。

1946年至1991年:张学良在台湾这45年里,没有离开台湾岛一步。直到1991年去美国探亲,张学良才算走出台湾。他于1995年开始侨居美国,2001年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病逝,享年101岁,结束了其命运多舛而又颇为传奇的一生。

杜月笙鲜为人知的那些事

提起有“三百年帮会第一人”、“上海皇帝”之称的杜月笙,人们头脑中就出现上海滩流氓大亨的形象来。本文着重探讨其鲜为人知的四个侧面,使其历史形象更为丰满些。

一、重视文化。杜月笙曾这样回忆童年:“当时一个月学费只有五角钱,可惜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读到第五个月,先母缴不出学费,只好停学。”失学儿童的痛苦经历,让他永生难忘。他虽是粗人出身,但很看重文化。成名后,他一直在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门厅高悬对联“友天下士,读古人书”,时时鞭策自己。然而毕竟识字少,无法去“读”,他就重金聘请高明的说书艺人长期为他讲《三国》说《水浒》,学习历史知识和古人处世方式;他勤练书法,签名写得相当漂亮;他非常注重仪表文明,不论天气多热,他长衫最上面一颗纽扣也从不解开,并禁止衣冠不整、赤膊袒胸的徒众出入杜门。

杜月笙还广结名流,许多文化界大名的人物如章太炎、章士钊、杨度、江一平、郑毓秀、秦联奎、陈群、杨云史、杨千里等,都是他的寻常座上食客,连同名震天下的大教育家黄炎培也是他的好友。

文化的熏陶,使杜月笙的整个气质脱胎换骨。着名老报人徐铸成回忆他年轻时第一次见到杜月笙的情景时说,他原本以为此人定会是青面獠牙,见了面才知道原来是位言谈举止都很斯文的瘦削老人。

二、重视教育。杜月笙对子女的教育高度重视,严格要求他们的学业,严禁他们沾染烟赌娼。儿子杜维藩高中时一次大考逃考,被他狠甩两个耳光;女儿杜美如一次外语考试成绩不佳,被他用鞭子责打十下。其八子三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养,至今活跃在海外商界,其中杜维善还是一位着名收藏家和古钱币研究专家。杜月笙还在法租界善钟路创办了一所正始中学,亲任董事长,聘陈群任校长,并在老家浦东耗资10万元,建起“浦东杜氏藏书楼”,附设学塾……

三、积极抗日。抗战开始后,杜月笙参加了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任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任。仅月余时间,杜月笙主持的筹募会就筹集到救国捐款150余万元,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战。他筹集了大量毛巾、香烟、罐头食品用以劳军。“八一三”抗战后期,他得知驻守在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缺乏食品时,仅用了一天时间即向谢团送去了20万张饼。

他主动将杜美路的私宅借给财政部“劝募委员会”作办公地点,发动与组织上海各界力量认购了救国公债7500万元,几乎占全部发行量的六分之一。杜月笙还弄到一些军中急需的通讯器材、装甲保险车送给中共将领,并应八路军驻沪代表潘汉年的要求,将从荷兰进口的1000套防毒面具,赠送给晋北前线的八路军将士使用。

杜月笙还直接参与了部分军事行动。

“八一三”抗战爆发后不久,戴笠奉蒋介石之命与杜月笙合谋,利用帮会组织苏浙行动委员会参与抗战。在苏浙行动委员别动队的五个支队中,第一、二、三支队的司令均是杜月笙的门生,支队成员中有不少是因帮会关系而被拉去参加的。上海沦陷后,蒋介石为了阻止日本海军大规模溯江西侵提出了封锁长江的计划。杜月笙顾全大局,率先指令自己的大达轮船公司开出几艘轮船行驶至江面凿沉。在杜月笙的带领下,其他轮船公司也纷起响应,凿船沉江,阻塞了长江航道,迟滞了日军的进攻。

国民革命军撤出上海前,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曾召开国民对日经济绝交委员会成立大会,通电全国组织对日经济绝交执行机关。杜月笙等27人被推选为绝交委员会执行委员。10月19日上海银行业根据绝交委员会的决议,通知各行庄停止对日汇兑证券交易时,杜月笙主持的中汇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等单位一体照办。

上海沦陷后,杜月笙还以市各界抗敌委员会负责人的身份仍在租界内坚持了一段时间。他曾不惜巨资买了不少中共党组织设法出版的《西行漫记》、《鲁迅全集》等进步书籍,烫上“杜月笙赠”的金字送给租界内的各大图书馆,为广大市民提供抗日救亡的精神食粮。接下来,杜月笙拒绝日本人的拉拢,于1937年11月迁居香港。在香港,他利用帮会的关系,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从事情报、策划暗杀汉奸等活动。其中最着名的是,他在上海的门徒协助军统特务刀劈了大汉奸、伪上海市长傅筷庵。杜月笙主持的上海敌后工作统一委员会采取各种办法迫使上海资产阶级的头面人物虞洽卿等人离沪赴渝,制止了黄金荣公开出任伪职,并成功地策反高宗武、陶希圣脱离了汪精卫汉奸集团……

四、看淡金钱。1949年后,杜月笙想去法国,希望蒋介石给他办护照。老蒋说,护照可以办,先交15万美元手续费。杜月笙仰天长叹,才明白天下最狠的流氓原来不是他姓杜的。杜月笙晚年,拿出多年来别人写给他的各种欠条,全部予以烧毁,并告诫后人不得追讨余债。其中光是王新衡就欠了杜月笙500根金条,还算是少的。杜月笙去世时,只留下了10万现金,每个老婆各拿1万,儿子1万,未嫁的女儿6千,已经出嫁的4千。据其女杜美如说,杜月笙去世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希望了,你们还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中国近现代最博学的人是谁?

万里独步成绝学,世间再无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耸入云端的高峰,被誉为近现代最博学的人。

1919年,吴宓在哈佛刚刚认识陈寅恪时,就宣称:“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亦称陈寅恪为中国最博学的人。1938年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陈寅恪。他向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前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寅恪后,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陈寅恪生于1890年,祖籍江西修水,生于湖南长沙,出身名门望族,其祖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其父陈三立,号散原,是晚清着名的四公子之一,着名诗人。其长兄是着名画家陈衡恪(师曾)。陈寅恪夫人唐筲,也出于名门,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宣告了祖父和父亲政治生命的结束。陈寅恪10岁不到,就目睹了一代世家如梦般消失。他到晚年还有诗写道:

“家国旧情迷纸上,兴亡遗恨照灯前”。衰败之痛和兴亡之叹,是陈寅恪心中永远的忧伤。

陈寅恪是一位怪才,他游学西方23年,“奔走东西洋数万里”,足迹所至有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瑞士等国,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着名学府,但未曾获得一个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