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
8939300000004

第4章 新中国新疆工业的资源基础和历史起点(1)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开发都必须立足于本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新疆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新疆发展工业的一大优势,但是新疆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工业发展起点低,这些又成为影响新疆工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一、工业开发的经济地理条件

(一)新疆的历史沿革

新疆古称西域,意为西部疆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生活聚居、多种宗教共存的地区。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记载,在汉代时已有许多部落、民族在西域游牧聚居,繁衍生息,如塞人、乌孙、匈奴、月氏等游牧民族曾先后在此活动。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后,西汉中央王朝与西域各地区的联系正式建立,连接中国、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逐渐兴盛起来。公元前101年,汉武帝派兵驱逐了匈奴势力后,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大批汉族军民以屯田、经商、驻军等方式从内地进入新疆,成为最早进入新疆的民族之一。公元前60年,汉朝中央政权在乌垒(今轮台策大雅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帕米尔高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确立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

自此,西域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成为我们这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魏晋至隋,历代都在西域行使管辖权;十六国时期,前凉在今吐鲁番地区设立高昌郡,为新疆建立郡县之始。隋朝曾设立鄯善郡、且末郡和伊吾郡。唐在西域的管辖范围超过汉代,远及中亚,并在各地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唐朝政府在西域东部设伊州、西州、庭州,共辖12县,其他地方则实行都护府、都督府制。唐以后,西域曾先后出现三支较大的地方政权势力,即喀喇汗王朝、大宝于阗国、高昌回鹘,这些地方势力先后附属于中原的宋、辽政权。公元6~11世纪是新疆地区民族大分化、大融合的关键时期。北方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柔然、吐谷浑、突厥、回鹘、契丹等先后进入西域,中原地区的一些汉人因为逃避战乱或是驻军屯田,也来到西域,他们同当地土着民族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

元代,元朝政府在击败了蒙古贵族海都、都哇的势力后,在西域实行了行省制,在今霍城一带设立阿力麻里行中书省,管理伊犁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在今吉木萨尔设别失八里行中书省,管辖天山南北地区。

明代称新疆地区为别失八里,后改称亦力巴里。永乐四年(1406年),明朝政府在新疆东部建立哈密卫。

清统一新疆后,对新疆的行政管辖做出了调整,额尔齐斯河以东、以北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统辖;额尔齐斯河以南、以西及天山南北地区归伊犁将军管辖;哈密至迪化(1954年后称乌鲁木齐)一带则划归甘肃布政使管辖。19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遭遇了边疆危机。在西域地区,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了帕米尔高原部分地区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近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西域地区设立行省,称新疆省(左宗棠收复新疆后采“故土新归”之意),采用和内地同样的行政体制。新疆的建省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边疆的直接管理,密切了新疆和内地的联系。1906年,清政府将阿尔泰地区从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改为直隶于中央。1919年,民国政府将这一地区划归新疆省,设阿山道。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已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多数的地区。据初步统计,在新疆聚居生活的主要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满族、俄罗斯、乌孜别克、达斡尔、塔塔尔等13个民族。人口达400多万。其中,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信仰******教,其他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佛教、道教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新疆地区的宗教是以******教为主,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共存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新疆各族人民开始行使国家赋予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这对于保证新疆社会的安定,促进各民族的团结,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949年以后,由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批内地的各族青年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支援新疆建设,新疆又增添了一些新的民族成分。截至2007年,共有47个民族生活在新疆,新疆地区总人口为2095.19万人,维吾尔族人口有965万多人,汉族人口有824万多人,哈萨克族148万多人,回族94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1271.27万人,占全区人口的60.67%。

(二)新疆的地理环境

新疆地理位置在北纬34°22′~49°33′,东经73°41′~96°18′之间,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它的西面和东北面,分别与蒙古、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相邻;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接壤;东面与甘肃省相接,经河西走廊通往中国东部省区;东南与青海省毗邻;南部以昆仑山系与西藏自治区为界。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心,四面远离海洋,周围高山环绕,地貌特征是“三山夹两盆”,即北面是阿尔泰山脉,南面是昆仑山系,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成南北两大部分,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是准噶尔盆地,天山与昆仑山系之间是塔里木盆地。由于新疆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内地相隔遥远,交通不便,对发展与内地的经济交往十分不利。但是,新疆广袤的区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又是发展新疆经济的一个有利条件。

新疆地处西北内陆,大陆性气候非常明显,气候干旱,日照充足。新疆全年日照时数达2600~3400小时,夏至前后,白天时间长达14~16小时,太阳总辐射量每年有130~155千卡/平方厘米,比中国同纬度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多15~20千卡/平方厘米,比长江流域中下游多30~50千卡/平方厘米,仅次于青藏高原,居全国第二位。而且,新疆的无霜期较长,准噶尔盆地多为5个月左右,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多为7个月左右。这样的光热资源条件为发展新疆的瓜果、棉花、甜菜种植业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气候条件。

例如,在瓜果生长季节,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光合作用的进行,以及有机物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使新疆的瓜果干鲜爽甜,品质优异。

新疆远离海洋,又因大气环流条件的限制,降水稀少是新疆气候的另一个特征。新疆全年总降水量为2400亿立方米,全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45毫米,属于典型的干旱区。但是,新疆的区域降水量分布极不平衡,表现为:山区多于平原,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迎风区多于背风区。

如阿尔泰山、天山山地,年降水量可达500~600毫米,降水量最多的伊犁巩乃斯河地区,可达900~1000毫米;而塔里木盆地东部的若羌,1949~1970年的平均降水量每年只有15.6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1961~1970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9毫米,为全国降水量最少记录。新疆地区不仅降水区域分布不均,而且蒸发量大。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10倍以上,全年处于极端干旱状况。由于降水量少,新疆的河流水源主要靠山地降水和高山融化的雪水供给,较大的河流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玛纳斯河、开都河、孔雀河等。这些河流除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外,均为内陆河。

新疆的干旱环境形成了两个后果:一是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水分的匮乏导致广大地区植被稀少,各大山系的低山带和广大平原呈现荒漠景观。

新疆塔里木盆地有中国最大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疆准噶尔盆地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戈壁、石山在新疆有相当大的分布。

另一个后果就是形成了大片的绿洲。新疆的人工绿洲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它是中央王朝长期屯垦戍边政策实施的结果。古代,随着大批内地移民、军人来到西域开荒拓土,使人工绿洲的面积不断增加。清代新开辟的绿洲就有喀什三角洲绿洲、乌鲁木齐绿洲、玛纳斯绿洲、伊犁绿洲等;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垦的绿洲有石河子绿洲、奎乌独“金三角”绿洲、艾比湖绿洲。这些绿洲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两麓、昆仑山北麓、伊犁河谷地、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吐-哈盆地等处。这些绿洲是新疆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主要区域,也是工业开发布局的所在地。

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区,对生物的生存繁衍固然带来许多不利因素,但是干旱少雨的气候环境减轻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有利于瓜果和棉花等经济作物以及一些耐干旱、耐盐碱的经济作物的生长。如药用植物贝母、甘草、麻黄、柴胡等,纤维植物长绒棉、罗布麻、芨芨草、芦苇等,芳香油植物薰衣草、野玫瑰、百里香、茅香等,食用植物沙棘、枸杞、草莓、野杏等,都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这对于发展新疆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工业提供了很好的原料来源。

二、工业开发的资源优势

(一)工业原料——特有的农业、畜牧业资源

新疆地处欧亚陆路交通中段,又具有多样、特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东西方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与繁殖,这使得新疆经济作物、畜产品品种丰富,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料。

棉花:新疆是中国最早种植棉花的地区。1959年,新疆民丰地区所发掘的东汉墓中,曾出土棉布,说明在东汉时新疆已经种植棉花并生产棉布。

新疆的一些地方政权还以棉布向中原王朝进贡。直至宋元时期,棉花才由新疆地区传入中原,另由海路传入闽广。近代以后,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新疆的植棉业和棉纺业发展较快,征收农业税时,除了粮食外,还征收棉花和棉布,以供伊犁等地的官府、军队使用。1949年以后,新疆的棉花种植区域从吐鲁番盆地和南疆广大地区扩展到北疆玛纳斯河流域。1953年,长绒棉从国外引进种植于阿克苏、吐鲁番等地,新疆成为中国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区。新疆的棉花纤维质量高,纤维品级、纤维长度居中国之首。

据有关部门测定,“1984年,新疆棉花的平均品级为1.87级,其中一级棉达57.73%,全国棉花平均品级为3.58级,一级棉花仅占2.98%;全疆棉花纤维平均长度为27.94毫米,也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7.37毫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棉花曾是新疆地区向外输出的主要商品。1994年起,新疆棉花连续保持总产、单产、品级、调出量等四个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2000年,新疆棉花总产量突破300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3,其中长绒棉、天然彩色棉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丰富的棉花资源为新疆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为新疆实施“一白(棉花)一黑(石油)”经济战略提供了保障。

西红柿:由于新疆光热资源丰富,使生长在新疆的西红柿纤维、营养素含量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它主要种植在北疆地区,是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2000年,新疆的番茄酱生产规模已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通过延伸产业链,可发展出番茄酱素、红色素等药用、食用产品。

除了西红柿外,还有红花、枸杞等可制作系列保健食品的经济作物,共同构成新疆的红色产业。

瓜果:新疆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如葡萄含糖量达16~18度,比华北地区产品高2~3个甜度;哈密瓜一般含糖12~16度,高的可达20度,较其他甜瓜高3~15个甜度,富含维生素、、和钙、磷等元素;香梨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多种糖类、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均是食药兼用的果品。其他如无花果、石榴、巴旦杏等作物也久负盛名。南北朝时期,高昌(今吐鲁番地区)曾向南方的梁朝进贡葡萄干。元代开国前已有关于新疆生产哈密瓜的记载,说明哈密瓜的种植历史不少于700年,库尔勒的香梨种植历史也有1500年以上。2001年,新疆的葡萄种植面积和总产已占全国的1/3,甜瓜总产占全国的1/5以上,人均占有瓜果量达165.5公斤,超过中国人均水平的2.46倍。这些优质的瓜果资源不仅作为新疆的土特产品向外出口,而且是发展新疆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畜产品:新疆的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1949年后,由于不断地进行品种改良,新疆的畜牧品种更为丰富。新疆细毛羊、阿勒泰大尾羊、库车黑羔皮羊、和田羊、伊犁马、巴里坤马和伊犁乳肉兼用牛都享有盛名,都具有较好的毛、肉生产性能。据测定,“新疆细毛羊净毛率平均47%,毛长7.2~9.3厘米,细度以64支为主,屠宰率为48%;伊犁马屠宰率可达50%~54.5%,净肉率达40%~44%,129天挤乳量在同时哺育一匹幼驹的情况下可达648公斤”。这些牲畜的皮、毛、乳、肉所制成的畜产品为新疆的皮革工业、毛纺织工业、食品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