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当代北京什刹海史话
8939100000005

第5章 什刹海与北京城(4)

事先,朝廷已将该王府从成亲王后人手中收回,投入巨资整修,园内分为正厅、住厅、花园、马厩四大部分,改称醇王府,又称“北府”。园内筑有土山,四周环绕水流,中心岛上建有厅堂、回廊、戏台、耳房等,前庭为“濠梁乐趣”;后庭为“畅襟斋”;两侧厢房分别“观花室”、“听鹂馆”;正堂前高悬康熙御书“五峰竞秀”匾额。在湖岸山上有一座“南楼”,称“见远楼”。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皇帝驾崩,时年仅3岁的爱新觉罗·溥仪被抱入宫内继承皇位,年号宣统,其父载沣(1883-1951年)被任命为监国摄政王,因此醇王府又被称为“摄政王府”。宣统继位后,朝廷原计划为其父在西苑三海(现府右街、文津街附近)另建新居,后因武昌起义爆发而中止。在民间,流传着反清革命党曾对摄政王载沣实施过一次未遂刺杀行动,地点在银锭桥附近。有记载,1912年9月10日辞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在北京期间曾在醇王府宝翰堂内与载沣晤谈。孙中山对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时宣布自动退位,承认共和,避免了国内爆发血战的明智之举予以赞扬。他表示,载沣身为皇帝的生父和摄政王,在逊位问题上,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家族利益放在次要位置,十分难能可贵,这是有益于革命、有政治远见的爱国行动。此次会晤持续一小时,临别时孙中山将自己的一幅照片送给载沣,并亲笔题字:“醇亲王惠存,孙文赠”。这张照片一直被载沣珍藏至1951年去世。

五、金缕曲

清朝康熙年间,文人顾贞观(1637-1714年)曾因受排挤丢了官职,重回京城后在位于后海纳兰明珠府中(后为醇亲王府,现为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故居)被聘为塾师(又称“西宾”,即家庭教师),因而结识了明珠之子纳兰性德(1655-1685年,又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两人因兴味相近结为好友。身为相府“西宾”(塾师,即家庭教师)顾贞观平日不住在相府内而在位于后海附近千佛寺庙寓,他一直为搭救被蒙冤流放边疆的挚友吴兆骞想方设法、四处奔走。吴兆骞(1631-1684年),字汉槎,号季子,吴江松陵镇(现属江苏苏州)人,清初着名诗人,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并称“江左三凤凰”;与顾贞观一道被誉为“二妙”,在诗坛上齐名。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江南乡试科举贿赂弊案事发,一时间社会哗然,皇帝下旨彻查严办,将受贿的主考官抄家问斩,行贿者被流放边疆。为辨考试成绩真伪,朝廷于次年将在本次会试中被录取的举人全部召到北京参加复试,要求限时答卷,每名考生背后分别站立两名全副武装、手持钢刀的士兵。参加乡试的吴兆骞并未贿赂考官,然而在京城复试中却未能按时完成答卷,因而被作为涉案者被判罪,抄没家产、全家流放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临行前,顾贞观赶来相送并答应将来必定设法营救。

于是,顾贞观向纳兰性德求助,托其帮助将吴兆骞解救出来。起初,纳兰性德并未答应,顾贞观十分失望。在寒冬中,他寓居的寺庙外面被冰雪所覆盖,他不禁思念远在更加寒冷边地的好友,悲从中来,提笔写下二阙《金缕曲》(亦称《贺新郎》、《乳燕飞》)词,打算寄给远在寒冷边地的好友。词云: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阙一

季子平安否?

便归来,平生万事,哪堪回首!

行路悠悠谁慰藉?

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

总输他,覆雨翻云手。

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

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

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知今还有。

只绝寒苦寒难受,

廿载包胥承一诺,

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置此札,君怀袖。

阙二

我亦飘零久。

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社稷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

薄命长辞知己别,

问人生,到此凄凉否?

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

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

归日急翻行戍稿,

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言不尽,观顿首。

据说,纳兰性德在春节将至时前往千佛寺探望顾贞观,在案头上看见了这首词,读过之后不禁凄然泪下,当场答应一定尽力帮助搭救吴兆骞。纳兰性德回到府中,也填了一首《金缕曲·简梁汾·时方为吴汉槎作归计》:洒尽无端泪。

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

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

、莫更着,浮名相累。

仕宦何妨如断梗,

只那将,声影供犬吠。

天欲问,且休矣!

情深我自判憔悴。

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

羡杀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

歌与哭,任猜何意。

绝塞生还吴季子,

算眼前,此外皆闲事。

知我者,粱汾耳。

相传光绪初年,恭亲王奕长子载澂(1858-1885年,又名果多敏)自恃郡王衔贝勒身份,平日里横行渔色,遇到有些姿色的良家少女,总要想尽一切办法得到手,欲望不止。在什刹海附近有一对靠卖浆为生的老夫妇,膝下有一个十六七岁女儿,长得十分妙丽。有一日母女俩去亲戚家回来的途中,路过什刹海,被载澂看到,为少女姿色所倾倒,遂尾随而行。他琢磨着,如果用钱为这对老夫妻开一个买卖,就有可能将他们的女儿揽入自己怀中。他遣人将此意向少女的父亲说明,却被一口回绝。老人家回答道:“老汉止此一女,但愿得白衣婿娱晚境,不欲高事贵人也。”载澂听闻后愠怒,第二天一早就派家仆将女儿从家中掳走,父亲听闻女儿呼救声冲上前去奋力营救,被王府仆人用铁尺打昏在地。出事后,老妇人因女儿被抢,丈夫又被打伤,悲伤不已,自己坐在道旁哀哭。此景被一位骑马路过的青年看到,他下马问明事由后咬牙切齿地说了一句:“胡奴欺人太甚,必有以创之。”他安慰老妇人说道:“不用哭,数日内一定会有好消息”,话毕策马离去。

三日后,载澂夜里睡觉时突然觉得双目被刀具划过,梦醒后发现茶几上有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几行字:“抉汝眸子,汝其猛醒,刀光霍霍,已盘汝顶。”载澂看到后感到非常恐惧,不多日就死了。老妇人听说后,心里明白此事系昔日所遇青年所为,大为称快。

1909年元月,摄政王载沣的轿队由位于后海北沿的摄政王府出发,途径银锭桥前往白米胡同探视重病在身的大学士张之洞。两人在交谈中谈到时局。张之洞力劝载沣应采取“怀柔”、“亲民”政策,因为“如不顾舆情,恐怕要激起民变”。载沣回答道:“不怕,有兵”。他所说的“兵”指袁世凯在天津小站驻扎的军队。据说张之洞只说了一句:“国家养兵,岂是用来打老百姓的。”两人不欢而散。事后张之洞感叹道:“不意闻亡国之言”。这一年10月4日张之洞去世。第二年(宣统二年,1910年)3月31日发生了时年27岁的革命党人汪兆铭(又名汪精卫,1883-1944年)与黄复生、陈璧君密谋行刺醇亲王载沣事件。他们将炸弹放置在醇亲王每日往来紫禁城必经的银锭桥下,准备用行刺方式清除推翻清朝地址的障碍。这项计划终因事情败露行动未遂,汪兆铭被捕,他在被捕时口占绝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一事件很快传开,汪兆铭的名声大震,成为着名的革命领袖。后来他与陈璧君的爱情也成为一时佳话。然而,这对“革命情侣”却在抗日战争期间沦为受到人们唾弃的卖国汉奸。

六、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在元朝时期被称为“斜街市”,位于积水潭港的东北岸,由于曾被“海子”(积水潭旧称)淹没和长期淤积等原因,街道走向偏离,形成与棋盘式街巷不同的斜街;明朝初年改称“打鱼厅斜街”;清朝年间曾被称为“鼓楼斜街”等,全长约为300米的狭窄街道,人头攒动,满目招幌,叫卖吆喝声不绝于耳。据专家考证,元朝时期,钟、鼓楼和什刹海东部为商业繁华地带,连接两地的斜街周边自然成为商家云集之地,店铺林立、招幌满目,灯红酒绿,人声鼎沸。周边地带分布米市、面市、沙剌(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此外,其时位于钟鼓楼后面“穷汉市”为内城四大劳动力市场之首。

明朝期间,什刹海由于漕运功能消失而不复昔日盛况,然而却成为城中人们休闲观景的胜地,茶楼酒肆以及娱乐、风月场所等应时而生。清朝入关以后,这一带成为内城中旗人集中居住区域,因此经营旗人不能缺少生活必需品——烟具,成为有钱可赚的生意。许多达官贵人、八旗子弟以佩戴高档烟具为荣耀,显摆自己的高贵血统与身份。许多精明的商人捷足先登,纷纷在斜街上开设经营各种烟具的店铺,形成商业特色并由此得名为“烟袋斜街”。还有一种说法,清朝后期,斜街上有两家名气最大烟具铺,一家名为“同合盛”,专卖烟袋;另一家名为“双泰盛”,经营烟具,据说两家店铺掌柜曾为慈禧太后清洗过水烟袋,名声大震,街面上出现高达五尺木制烟袋造型招幌十分醒目,成为斜街上的一大景致,引得人们驻足观看,故而得名“烟袋斜街”。另有一种说法,斜街形如水烟烟杆,街东口像烟袋咀儿,街西口折向南面的银锭桥呈烟袋锅状,故此得名。

清朝末年,街上逐渐出现了经营古玩、字画的店铺,如宝文斋、敏文宅、绣古宅、抱璞山房等,聚集了许多人气。有一家开业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裱画铺黎光阁曾以仿制清朝宫廷画馆“如意馆”藏画足以乱真名声在外,被字画鉴定家称作“后门造”。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紫禁城里许多古董珍藏流落民间在此地汇集。

从地安门至鼓楼大街一带,分布着许多经营古董、古玩和字画、文房四宝的店铺,许多专门制造赝品的高手也将自己伪造的字画在此脱手。当时古董行内人们口头流传:“南有琉璃厂,北有烟袋斜街”;人们将斜街称为“小琉璃厂”。烟袋斜街附近商业兴盛,除了古玩、字画店铺以外,酒馆、糕点铺、包子铺假发店、弹花店、染坊、西服店、当铺一应俱全。在斜街东头路北有一家名为鑫园的澡堂子,始建于光绪年间,创办者是大太监李莲英嗣子李福庆,曾受过李莲英资助。澡堂规模不很大,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内设温、热、暖三池。许多家住北城的八旗子弟很喜欢来此消磨时光,澡堂允许鸟笼、蝈蝈葫芦或蛐蛐罐入门。据说,在顾客洗浴之后,澡堂内可听见鸟叫虫鸣声。此外,鑫园澡堂还负有整条街道消防的责任,澡堂内备有水会会旗、铜锣、火钩、水桶、斧头等简易消防工具,李福庆被推举为水会会长。一旦街道上有商家发生火灾,鑫园澡堂伙计就会鸣锣示警,聚集会员灭火。

民国初期,清朝统治者被推翻,各王府中的皇亲国戚及其后裔失去了朝廷俸禄,又不能自食其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表面上要保持“大爷”的“面儿”或架势,私下里悄悄将家中的古玩字画、金银首饰、旧家具等物件变卖换钱维持生活。他们将家里收藏的各种“玩意儿”卖给收购古董的商贩,再由这些商贩在市场上叫卖;有的旗人将自己制作的鼻烟壶、风筝、鸽哨等出售,一些收藏者购买后悉心保存使之流传后世。所谓“八旗子弟”已不再指过去骁勇驰骋、能起善射的皇家少年,而是对游手好闲、失意堕落的贵族子弟一种贬称。

有人回忆,清末民初时,烟袋斜街是一处有名的“晓市”(也称鬼市)。每日清晨3时至6时之间古董贩子在街上聚集、设摊,买货淘宝的主顾们手中经常提着一盏马灯在各个地摊前拿着心仪的物件仔细端详、察看。因为天黑,买主在灯光下看货全凭目力好坏,而一些倒腾来路不明货品的卖主也经常满口莲花,使尽全身解数竭力将货品成交,天亮时散市。白天里,卖货的摊贩们白天走街串巷时手中摇着一把小鼓,故被人们称为“打鼓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里有南北两个“鬼市”,南市在崇文门外东大街,北市先在德胜门外桥东北河沿上,后因军阀混战,城门经常迟开,市场改在位于什刹海后海西北角、醇王府西墙外的段家胡同。在“鬼市”周围,还有糖市、耍货市,以及售卖河鲜、猪羊牛肉、日用百货、针头线脑、小五金、地方小吃等各种商摊,以及酒摊、茶摊,故而老北京人称之为“小市”。

着名民俗学家金受申先生在《小市》一文中描述了鬼市成交的情形:卖货人在四更末,即已提灯摆摊完竣,静候抓货的来成交,有时也在黑灯下,收买一些俏货、小道货,鬼市摆摊,虽没一定地界地限,但大致各有各的范围,总以卖珠宝小件货的为中心,四周设摊,发货更在其外。至五更天,抓货的上市,各提玻璃灯,直奔各人每日心目中所记出货的所在地,看着几件可买货时,即收拢一起,然后徐徐讲价。讲价大的在袖中手拉手,以手比数,如按二指为大数,再按三指为零数,即贰拾叁元,或贰元叁角。若是几角钱就不必用拉手,可以说“暗语”,暗语即“行话”,亦称“黑话”,又称“春典”,各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