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当代北京什刹海史话
8939100000022

第22章 北京人的共同家园(2)

对于富人阶层而言,拥有一座坐北朝南,出门见“海”的四合院不仅代表着财富与特权,也是文化修养与生活品位的体现,在商品社会中无可厚非。无论是富商巨贾,还是知名人士,都有花费重金享受尊荣生活的权利;然而,许多人却对作为公共资源的湖景地段变成由少数人专享“富人区”持有异议;在北京城内仅有的少数几块水面资源之一什刹海临湖岸畔修建仅供少数人享乐的高档会所;在沿岸胡同深处有一些私人宅院被用于开设奢华餐饮,一顿饭下来少说也有万八千不菲消费,可谓“朱门酒肉”;对此人们只能默默接受,毕竟“生米煮成熟饭”。兼做导游的人力车夫以此为素材,通过传神、生动的讲述,以满足许多游客“猎奇”或“解密”欲望。

有人对于在什刹海周边地带购置房产的群体进行分析,一类是事业有成、身价不菲的富裕阶层;一类是看好四合院升值前景的中外投资客;一类是怀有“四合院情结”,打算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老北京住宅的本地人士;一类是爱好北京传统居住文化的中外籍人士,其中包含有收藏目的。有一位记者在报道中透露,1996年,购买一个面积为300平方米四合院的价格不过数十万元,而在2005年涨至300万元,到了2006年经过翻建后能卖到1000多万元;2010年以后又在一路抬升,水涨船高。由于四合院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对外挂牌出售数量很少,随着北京房市“高烧不退”,四合院买卖市场几近到了“有价无市”程度。

位于后海的什刹海儿童乐园于1987年春天由西城区人民政府、区妇联组织资金兴建,旁边竖立一块巨石上镌刻“西城区什刹海儿童乐园”,由康克清亲笔题写,碑阴为“西城区儿童乐园兴建记”,建成后深受孩子们喜爱,每到周末或节假日,许多游乐设施前都排着长队。然而,2007年这处儿童乐园改作他用,游乐设施被拆除,许多人们表示不满。当时有关部门表示,这里将兴建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休闲公园,供更多的市民活动。随之而来,一些茶馆等商业设施悄悄出现。很少有人知道这处已建成20年的儿童乐园被拆除的真正原因。有一位居民对记者表示:“这个乐园都有20年历史了,陪伴了我们儿时的美好时光。”话语间透着惋惜与无奈。

2008年6月19日《京华时报》刊登一则报道:“随着奥运临近,什刹海地区胡同游升温,胡同客栈价格水涨船高,其中烟袋斜街的客栈,以前60元能在标间住一晚,现在则涨到二三百元,价格涨了五倍。”西城区旅游局一位副局长介绍:“什刹海地区一些高档四合院正在装修,准备在奥运期间对外营业,有代表性的如德内大街新华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预计整个院落一晚的租金将近万元”。

位于后海西端孝友胡同内的九门小吃曾以聚集北京传统小吃精华、感受老北京民间饮食文化名扬京华,人们在逛什刹海之余,品尝正宗的北京传统小吃,感受老北京饮食文化魅力。2006年由老北京传统饮食延续发展协会倡办“九门小吃”在一座大约3000平方米的老式四合院开张,最早入住的商户都是京城各老字号小吃掌门人或嫡系传人,其中包括聚集马记月盛斋、小肠陈、爆肚冯、奶酪魏、茶汤李、馅饼周、年糕钱、羊头马、豆腐脑白、德顺斋、恩远居等十多家着名北京传统小吃,经营品种达三百多种。这些传统北京地方小吃品牌曾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公私合营后相继消失。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爆肚冯”后人重新开张,其他传统小吃传人陆续恢复各家字号,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北京地方传统小吃热潮,许多中、老年人,以及青年人对于这些传统小吃情有独钟。

由于前门大街改造,许多传统小吃陆续撤出门框胡同另觅新址。由此,九门小吃城成为这些四处飘零的小吃传人们集体亮相的地方。

最初几年,“九门小吃”名声很响,许多顾客慕名而来,经常一连几天,门口的胡同里排着百十号人,依次放号,凭号就位,一次放20人进去,大约每隔10分钟放一次。由于场地容纳量有限,环境拥挤、嘈杂,以及价格偏贵等原因,许多食客对于“九门小吃”褒贬不一;同时附近的住户不时提出意见或要求给予补偿。一晃过去了六年,陆续又有多家知名传统小吃进驻小吃城。然而,由于经营方与商户对经营合同条款持有不同意见,双方产生隔阂、矛盾,以至七家老字号商户准备“集体撤离”,经过几番调节、协商,问题暂时解决。

2010年,由于管理费等问题无法调解,小肠陈与三家老字号小吃宣布退出九门小吃,小吃城生意显出“危机”,小吃城仅有8家商户,经营方同意维持这8家商户管理费水平。很快又有十数家新商户入驻,小吃城生意出现转机。一年后,经营方向所有商户提出上涨管理费,由每年1万元涨至8万元,导致8家商户决定集体撤店,经双方协商、谈判未果,“九门小吃”对外宣称“内部装修”,暂时停业。由于一些被解聘员工“堵门”,一时间,关于“九门小吃”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有人调侃道:“都是金钱惹的祸!”

三、四环游戏小组

2004年3月末的一天,几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女大学生志愿者在张燕老师带领下来到位于德内大街的四环综合市场,实地走访、调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她们发现许多在市场内经商农民工子女无学可上,有的在摊位间追逐打闹,有的在摊位内跟在父母身边,由此她们萌生了建立游戏小组,用义务支教方式对这些儿童开展教育、唤起家长教育的需求的想法。她们找到市场管理办公室协商,希望借用市场办公室的小院作为儿童游戏场所。起初,市场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你们这些大学生,热闹一下也就行了。我就不信你们能在这里坚持一年半载。”不久,管理办公室的成人们看到天真烂漫的儿童与这些不过二十出头的老师们一同上课、游戏,不禁感到钦佩,专门腾出一间库房连同小院作为儿童们上课的场地。每天上午,儿童们前来上课时,遇见市场管理办公室的大人们都会主动说:

“叔叔,早上好!”

以下是这个小组的几则工作记录:

2004年4月7日

四环游戏小组活动开始的第一天,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第一次在市场管理办公室的小院子里给四环市场的幼儿、家长组织了活动,迈出了第一步。

2004年4月中旬

开展了第一次“小种植”亲子活动,参与活动的40余对,事后召开了第一次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四环游戏小组这种非正规教育的活动形式。

2004年4月25日

游戏小组组织第一次春游后海活动,志愿者与家长近距离接触,交谈有关孩子的情况……

据一项2004年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流动人口510万,包括大量来自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其中约45%在城内共1241个农贸市场内贩卖蔬菜以及粮油制品,他们的子女因不符合入学条件不能入学。

每个市场都有十几个至几十个学龄前儿童处于“放羊”状态,总数大约10多万名,只有少数学龄前儿童可以进入正规托儿所或幼儿园。

这些农民工家长往往迫于生计,或对学龄前子女受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或无力承担过高的费用,造成这些处于人生初萌时期的儿童不能像同龄儿童一样受教育,同时面临意外危险。在四环市场内,共有外来务工摊商700多户,其中学前儿童80余人。如何满足这些儿童和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寻找一条解决这个日渐严峻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成为这个一无资金,二无场地、设备的游戏小组开办初衷。由于没有任何办学许可,女大学生志愿者只能以“游戏小组”名义开展活动。起初半年,她们每天上午来市场两个小时,组织儿童开展游戏活动,儿童们带上水和手绢前来上课,老师给儿童们讲故事,组织做各种游戏,同时向家长普及育儿知识

。很快一些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活动。女大学生志愿者的举动打消了家长们的疑虑,参加活动的儿童越来越多。由于缺乏玩具,游戏小组利用收集来的废旧材料动手制作,逐渐成为四环课程的一部分。几个月后,游戏小组组织家长每天下午当半日老师,为儿童们组织各种活动,称“妈妈老师”。由家长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定期召集家长就儿童的看护和教育问题开会。为了支持游戏小组开展教学活动,区工商局送来了小桌、小椅,附近的幼儿园送来了玩具,许多热心的社区居民和社会人士捐献家中子女过去的玩具、图书等。四环小组终于坚持下来。许多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幼儿园在职教师、退休教师和来自中国台湾、日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四环游戏小组,成为儿童教育的志愿者。

有一位亲历者记述:四环游戏小组这种非正规教育形式越来越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更多家长的认同,活动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孩子们变干净了,懂礼貌了,会说普通话了。家长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变化,渐渐地参与进来,观摩老师的活动,甚至到游戏小组带孩子们活动。暑假里,小院里来了第一批幼儿园教师志愿者……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推动着四环游戏小组向前发展。

四、什刹海环境整治

为了迎接“奥运会”,2006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全市性环境整治工程。4月5日西城区正式启动什刹海环湖环境整治工作,以治“乱”为主,包括拆除环湖违法建筑,整治动静态交通秩序,规范“胡同游”等旅游市场经营行为,对破坏景区风貌,占用绿地、道路和公共空间,以及影响居住安全与居民生活的隐患,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此前,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西城区有关部门对什刹海地区的街道、胡同进行了细致的摸底排查,将每一处违法、违章建筑逐一拍照,建立台账。根据当时的报道,在这次摸查中,什刹海环湖地区共有包括未经规划审批的私自改建、扩建、搭建等违法建筑,以及拆墙打洞、开门脸、“坡改平”等违章行为达92处,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中88处为临时搭建的“酒吧”。施工人员首先将拆除目标集中在用于经营的“违建”,然后再拆除居住的“违建”,同时,严格控制新产生“违建”现象,一经发现立即纠正。

这一年11月17日上午,北京市环境整治规划展览在市规划展览馆展出,供市民免费参观。在关于什刹海地区环境整治内容部分,人们了解到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设想:将什刹海地区环境治理工作分为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整治环湖核心区域公共空间,包括拆迁环湖危楼、拆除违法建设等;第二阶段对历史性文化特色片区进行改造,对重点文物单位采取腾退、保护、修缮等措施;第三阶段开展对什刹海周边地区的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通过环境整治后的什刹海,对什刹海各区域功能定位进行划分:

西海空间将成为相对私密的休闲生活区;前海成为以宗教活动、名人故居为主的文化观光区;后海成为以传统饮食与娱乐为主的商业旅游区。按照统一部署,规划内容在进行深化设计后逐步实施。

什刹海地区的街道、胡同纵横交错,大杂院遍布,许多房屋年久失修,据2006年一项调查显示,这一地区三类以上危旧房占到房屋总面积的70%,人口稠密,公共设施落后,居民居住条件困难,生活取暖长期使用蜂窝煤。有一位市人大代表呼吁,由于什刹海是旧城30片文化保护区中最大的一片,有关专家十分关注,当地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很高,因此应该以什刹海地区作为试点,寻求破解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难题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治理环境,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入手,对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人文环境进行科学治理,包括深入居民住宅对房屋进行测算建筑年代、坚固性调查,疏散、分流人口,将住在被划定为文保单位的居民腾退、安置,修缮、加固破损住房;对危房进行翻修,更新市政公共设施。2007年什刹海地区启动“煤改电”工程,历时两年,共有101条胡同、3.8万居民告别了煤炉采暖生活,使用电采暖。据有关部门测算数字,仅此一项,什刹海地区每年削减燃煤量3.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6万公斤、烟尘排放2.7万公斤。

然而,如何保护受到污染威胁的什刹海水质,保住这一盆市区内难得“静水”,成为环保部门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2004年12月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与意大利环境与领土部签署备忘录,由两国科学家合作开展什刹海水污染控制研究项目,力图解决什刹海域日益严重的水污染现象。双方签署协议:采用反渗透技术建设小型污水厂,并建造喷泉强制曝气,增加景观亮点等。项目计划两年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