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北京石油化工史话
8938600000008

第8章 综合化学工业大发展时期(3)

(八)其他化工厂和化工研究院

位于大郊亭的北京普莱克斯实用气体有限公司,是大型一类企业,其前身为北京氧气厂。北京氧气厂在扩建开发液态气体和特种气体的同时,于1988年首次引进国外透平机组生产液氮,年产3200吨。1986年引进年产150吨氧化亚氮生产装置;1988年,再次引进年产50万立方米的溶解乙炔生产装置。1992年11月,北京市氧气厂与美国普来克斯实用气体公司合资成立北京普来克斯实用气体有限公司,引进每小时可生产1.2万立方米制氧装置,通过24公里的输气管线向位于通州的北京东方化工厂乙烯装置供应氧、氮气,并向邻近的北京有机化工厂EVA树脂生产装置供应氮气。

1959年成立的北京化工研究院,于1983年建设了年产300吨的聚酯工程塑料PBT生产装置,1984年引进阻燃双螺杆挤出机,建成国内第一套千吨级PBT生产装置,年生产能力1500吨;1986年又建成国内第一套百吨级聚苯醚工程塑料PPO生产装置;1987年引进年产300吨的复合膜黏合剂生产装置;1990年建成年产60吨磁性塑料生产线,并且进行扩建,年新增生产能力40万吨;1987年和北京化工八厂联合开发改性PPO和PBT工程塑料的生产;后又分别建成年产3000吨PPT和年产4000吨的PPO等工程。

到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化学工业企业还有位于宋家庄的北京化工三厂,主要产品有稳定剂、抗氧剂、甲醛、季戊四醇等产品。位于通县土桥的北京化工六厂,原为通县化肥厂,生产合成氨,1967年以后主要生产涤纶纤维、聚丙烯、胶卷、胶片、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等产品。位于丰台区马家堡角门的北京市化学建材厂,主要生产聚氯乙烯塑料门窗和异型材、板材、橡胶、地板砖、地毯、衬垫等产品。另外,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北京市还分别与新加坡、荷兰、香港、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联合成立了22家合资企业,主要生产包装容器、粉末涂料、工程塑料、化妆品、塑料溶胶、彩色胶鞋、聚丙烯长丝、胶粘带、有机锡、丙烯酸、检查手套、汽车涂料、皮面旅游鞋、卷烟胶以及干冰、液体二氧化碳等产品。另外,还有17家专门从事化学生产研究的研究院和研究所。

四、北京橡胶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先后建设了5个橡胶制品厂,以后又在原私营企业、手工业户基础上扩建改造4个橡胶制品厂和1个橡胶制品研究院,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有3个工厂。橡胶有两大类,一类是由橡胶树汁经凝聚干燥制得的天然橡胶,另一类是由低分子量单体经聚合(或共聚)而成的人工合成橡胶。下面主要说一下天然橡胶厂的建设及产品。

(一)艰难前行的北京汽车轮胎厂

北京汽车轮胎厂为发展北京汽车工业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它的发展道路却艰难曲折。1970年3月,化学工业部决定,利用外迁的化工部所属橡胶研究设计院西郊原址及其部分设备和北京橡胶四厂的轮胎生产线,作为轮胎生产的主要设备,组建轮胎厂,设计年产轮胎5万套。以后又经过几次扩建,增添先进设备,年产规模达到10万套。随着北京市汽车工业的发展,为扩大生产规模,决定将轮胎厂搬迁到北郊。但是,设想和愿望未能得偿所愿,这次搬迁扩建遇到了征地搬迁困难和资金来源短缺的麻烦。那时,国家财政和企业的家底不厚实,借贷也很困难。轮胎厂从1973年开始在西三旗建设新厂,从征地、搬迁、厂房建设到设备购置安装,整整用了7年时间,直到1980年10月,才建成一期工程,进行简单生产。在这期间,西郊老厂边生产、边搬迁,艰难度日,到1985年才改变了一家两居的状况。后经几次扩建,全厂占地面积达到了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万多平方米。生产设备经过更新改造后也达到了先进水平,轮胎年生产能力达到了70万套。

早在1970年,北京橡胶总厂就把筹划轮胎生产作为发展橡胶制品工业的重点。当年生产650-16汽车轮胎1.8万套,为北京汽车厂生产的212型越野车配套。位于北郊西三旗的新厂建成后,汽车轮胎生产量迅速扩大,到1975年产量达到了12万套,比1970年增加1.4倍。1976年,北京橡胶四厂试制成功650-16-10宽轮辋轮胎,为北京制造的130牌汽车配套。这一新型轮胎为国内首创,可增大汽车载重复合,提高汽车行驶里程。

1989年8月,北京市利用意大利的政府贷款,引进子午胎生产线的成套装置,生产纤维胎体、钢丝带束层乘用车和轻型卡车子午线轮胎,工程投资1.9069亿元,1991年12月建成投产。1995年12月再次引进关键设备,兴建年产70万套子午胎的生产装置,1998年12月建成投产,工程投资1.9452亿元。后又扩建和改造了立罐车间和炼胶车间,并从外国引进密炼机与配套设备,使炼胶的年产量由2.4万吨提高到2.55万吨。

(二)为满足人们出行、劳作而建的橡胶制品厂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满大街不仅有川流不息的自行车,还有屁股上冒黑烟的摩托车和在农田里嘟嘟响的农用车。人们在穿戴上也逐渐讲究起来,球鞋、旅游鞋风靡一时,北京橡胶一厂和二厂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壮大的。

1.北京橡胶一厂

北京橡胶一厂建于1958年5月至1960年10月,由城内搬迁到海淀区半壁店,主要生产鞋类、自行车胎、农用车胎和摩托车胎等产品。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北京街面上开始流行旅游鞋。北京橡胶一厂经过几次改扩建和设备更新改造后,尤其是在1988年引进国外生产旅游鞋的单机设备后,建成了年产50万双旅游鞋的生产线。随着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和羽毛球热,该厂又提高羽毛球鞋的生产能力,每年新增产羽毛球鞋62万双。

自行车外胎生产一直是北京橡胶一厂的强项。从1962年到1986年,该厂在年产24万条外胎的基础上,又先后扩建了年产100万条钢丝边自行车外胎的生产装置。增加了生产外胎的硫化机、三辊压延机,并扩建外胎硫化厂房,新增外胎年生产能力200万条的生产装置和一套年产40万条丁基胶内胎的生产装置,使外胎年生产能力增加199万条,并引进年产彩色自行车外胎100万条的生产装置。

为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北京橡胶一厂从1989年起开始引进农用机动车车胎生产线,年产80万套。1994年又引进摩托车外胎生产装置和农用车生产装置,与国产的裁断机、成型机、硫化机配套,建成年产38万条轮胎的生产线,其中摩托车胎30万条,载重车胎6万条,工程车胎2万条。

2.北京橡胶二厂、北京橡胶塑料制品厂等

北京橡胶二厂,原为私营企新橡胶厂,1947年开业,位于顺义区火车站前街。主要产品有胶管、输送带、三角带等。

北京橡胶塑料制品厂,由北京橡胶六厂、北京橡胶塑料制品一厂合并组成,并由城区搬迁到通州次渠镇,历时3年才建成投产。建筑面积52837平方米,安装设备706台,投资1.0219亿元。结合搬迁,引进动态油法脱硫罐2台,废胶粉碎生产线2套,投资5153万元。使再生胶生产能力由6500吨提高到10800吨。并形成年生产工业橡胶配件4500万件、胶板2000吨、胶辊1.5万立方米、黏合剂1500吨的生产规模。

北京环球橡胶厂位于永定门外海惠寺,主要生产载重汽车胎和高压绝缘胶板。

北京橡胶五厂地处永定门外南顶村,前身是1946年成立的私营新华橡胶厂,主要生产工矿鞋、民用轻便鞋、注塑鞋、搪塑鞋、钓鱼水裤等产品。

(三)我国第一座橡胶大坝

1965年初,《参考信息》刊登了一条“香港建成大浦橡胶坝”的消息,引起水电部部长钱正英的重视。

橡胶坝是一个挡水构筑物,它鼓起可挡水,塌落可泄水,坝顶可溢流,用途相当于拦河水闸,但比水闸简易,运行方便,特别是比钢筋混凝土水闸的造价要低3/4。这种坝抗震性能好,不仅阻水,又便于工厂定型生产。钱正英想,北京可以带个头,在护城河上也设几座橡胶坝,既能保护水源,又能防洪抗涝。他的想法得到了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院长钟国生、副院长许京骐、副总工程师黄震东的大力支持,他们决定承担这项任务,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二处(水利工程室)负责这项工程的研制和安装。市政工程设计院从水利工程室抽调了一批技术精湛的工程技术人员组建成橡胶坝试制小组,与化工部橡胶研究院总院、北京橡胶总厂等单位联合,成立“橡胶坝协作组”。在各方面关心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试制成功,并由北京橡胶总厂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制造出一个长约41米、宽约19.2米的大坝袋。

橡胶坝袋研制成功后,有关部门决定将它安装在北京市右安门外西段的护城河里,并决定在1966年洪汛到来之前完成安装任务。负责安装的是北京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他们接到任务后,于1966年春天即进驻工地。在施工过程中,点燃“文化大革命”的“**********”发表了。全体施工人员顶着压力,排除干扰,昼夜施工,历经3个多月,终于在1966年6月汛期到来之前基本完成了安装任务,建成了高3.4米,坝顶长37.6米的橡胶大坝,当年即投入使用。这是我国第一座柔性结构水工建筑物橡胶坝,整个工程投资43.3万元。

橡胶坝的落成,给北京护城河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几天内,不少市民前来参观,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个大坝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有人说是用50张水牛皮制成的,还有的说是油布涂了一层黑漆制成的……

一年后,全国就建起了12座橡胶坝,为城市节约了大量水源。仅北京右安门坝在1966年建成后到1994年的28年间,共调节城市供排水49亿立方米。进入20世纪90年代,北京沿二环路的护城河又建成多座橡胶坝,为确保首都城防洪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

五、北京焦化厂与焦炉煤气

为适应冶金工业的发展和城市民用煤气的需要,1957年12月,北京市作出建设大型焦化厂的决定。新建焦化厂要达到年产焦炭320万吨、煤气13亿立方米的规模。所产焦炭除本市自用外,还计划每年出口及销往外地100多万吨。按商品量计算,所产煤气工业使用70%,居民烧用30%。

(一)受到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关心的北京焦化厂

1958年5月,焦化厂筹备处根据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的建议,将第一座焦化厂建在了通惠河畔的垡头,占地总面积147公顷。与市区保持2至3公里的距离,地质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离铁道干线较近,工程投产后可就近供应东郊工业区与东城大使馆区的用气。原北京焦化厂第一任厂长李霄路老人回忆说:“那时,厂区就是一片低洼地,旱时地面又干得裂缝,下雨就被水淹,农田里成群的青蛙不停的叫声吵的人难以入睡。”可见,当时建厂条件是比较艰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