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计划生育,妇女要争取解放,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破除买卖婚姻、移风易俗做起来也真不简单。
抓典型带一般,风风火火把各公社基本都跑遍。
经历了天黑独自赶山路的惊魂一瞬间。
还记得下乡骑马翻山磨破了屁股不好言传。
强忍一路牙疼跳脚回县医院,灸针不让拔睡到天明不敢睁眼。
与县委书记牟玲生在景阳蹲点,1975年秋,宜川县妇联各公社妇女主任(大部分是北京知青)在延安与老英雄杨步浩合影。
前排左起:李淑勤、潘世芳、李桂荣、黄敏兰、刘芳艳、于爱民;后排左起:王梅、田慧然、高密京、杨步浩、何福玲、刘碧华、杜昕。
他水平高,平易近人是我一生的楷模,受益匪浅。
参加了陕西省妇代会,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又到两个队搞路线教育,开始推广科学种田。
想起朋友甘泉县妇联主任李锦心中好痛怜,我们相约坐飞机回京的愿望未能实现。
天国的你一定会真诚的祝福延安:
远离洪水等灾难,建设突飞猛进,人民平安康健!
1977年到牛家佃公社把党委副书记重任担,赵学东书记经验丰富威信高,总是走在前。
公社干部精诚团结,决心让公社换新颜,我也新官上任三把火,充满自信学着干。
党中央指示及时贯彻宣传,机关干部下基层真抓实干。
植树造林大会战热火朝天,粮食力争翻一番,延安人民要为国家多贡献。
工作得心应手,但也感觉能力有限胳膊伸开不好展,更多的努力和疑惑在纠缠。
催缴公粮迎接的不是张张笑脸,总有怨声载道、群情不满。
公粮多缴占口粮,让百姓再把返销盼,“民以食为天”,社员心中有苦口难言。
“为中央分忧,是否也能为百姓多分担?”
如果干群关系紧张,这绝不是我党的风范。
以太多队(队名)为蹲点,想从实际干,搞副业心有余悸只能有点隐瞒。
浮夸风很普遍,不这样做就难过关。
是我政治上幼稚,还是这就是政治?思虑万千。
怎样让农民真正富有,生活美满?
我国需要什么样的变革和进展?
(19)78年,因母病我带着无限的渴望和留恋,离开了奉献宝贵青春近十年的宜川县。
(六)回首篇
日转星移,峰回路旋,一晃就又是几十年,插队的岁月是“青春无悔”,还是“血色酷寒”?
不同的经历和磨难,不同的角度和悟感,怎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同样的文言。
“狂热”的年代,也是共和国的脚步摸着石头过河的坷坎。
有战果辉煌,有惨痛教训,“知青运动”只是当时不得已的英明一战。
共和国同龄人拥有了祖国花朵的幸福光环,也承受了“文革”的灾难。
时代无法选择,时势造就人才,这是自古以来的经典;知青的迷惘、彷徨,岁月蹉跎,是“文革”灾难、历史遗留的必然。
奋斗、坚韧,“跌到低谷爬起来,困境之中不败言”,锤炼了知青爱国责任感的精神承传。
从实际出发,为百姓着想,是哺育知青的充足营养——纯天然。
世界上光说“如果”,将没有历史,等于妄想时钟倒转,正视过去、现在和将来应是我们这代人留下的哲言。
“青春无悔”是“血色酷寒”的奋斗结案,“知青精神”的主流,是时代战火的冶炼。
真实记录我知青生活的片断,只是回忆那激情岁月、难忘的当年。
而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百花齐放的生机无限,农民富了,生活好了,幸福祥安。
云岩、宜川大变样,新农村新景象,感慨万千……
啊!云岩、宜川,我的心在呼唤:
要发展、要自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我们的壮志和梦想终于在实现!
三、送猪
——插队花絮
记得1969年9月上旬,阴雨绵绵,我跟乡亲们替公社收购站送猪到延安。
第一站驻在临镇车马店,诙谐的店老汉爱调侃:
“你们谁的背上又有汗,总能赶上下雨天。”
潮湿的房屋,阴冷的床板,脏臭的破棉被,散发着霉烟,“革命虫”和老鼠窜来窜去、阴魂不散,我一咬牙、一跺脚,一睡就到了明天。
麻洞川店的老板娘不爱言传,老婆儿在油灯下,吧嗒吧嗒一个劲儿地抽烟,深沉的双目,沧桑的脸,不知有多少辛酸、动人的故事蕴藏在心间……
同行的三仓、贺文忠老汉,一路上对我关照再三。
不断的教我“啰、啰、啰、啰……”把猪赶,一块石头扔出去就能把它拦。
大肥猪吃东西“哐叽哐叽”诱人又愚蛮,“哼哧哼哧”总是提要求,细声细气又委婉。
憨态可掬的它要作“牺牲”,对人类有“贡献”,唉,想想也是,可爱、可悲、可怜、可叹又可赞。
赶着肥猪,马路上“散步”边走边唱好悠闲,进了玉米地,就要斗智斗勇打持久战。
一条“大河”挡面前,没想到“猪八戒”游泳赛神仙,狗刨姿势,优哉游哉过河上了岸。
路边山坳雨中情,沟牵着沟,山挤着山,久旱的树木、小草点头致意风度翩翩。
偶见宁静的远远山村,小雨交织着袅袅青烟,庄稼喝足了水,期盼着果实饱满的丰收年。
路迢迢,双脚打泡,泥水沾满,风萧萧,雨水无情,湿了衣衫。
虽然吃了这顿没下顿,辛苦万千,但是奇闻乐事多多,总像吃顿趣味大餐。
四天阴雨泥泞路,“老爷儿”放晴到延安,饿得前心贴后背,一口气吃了馒头五个半。
交了差,松了心,咱到街上转一转,延河大桥照张相,瞻仰革命圣地还要登上宝塔山。
“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到那革命圣地延安。”
我哼着自己改了词的边区小调,心里乐颠颠。
北京娃已经是歌中唱的边区人了,男人的活儿我也能干,真有意思,开心,但也决不一般……
四、探亲回京路(1970年春节前)
——插队花絮
有了第二故乡,北京还是有个家,爸爸妈妈身体不好,又正处在“文革”动荡,两个弟弟年龄还小,需要健康成长,出门在外倍思亲,春节回家过年很正常。
公社要求,过革命化的春节是形势需要,大批知青返京,将会社会不安定、人心惶惶。
我家来电报,说母亲有病,战友们讨论让我和景山当代表回家探望。
行程和路线想了又想,听说黄龙不安全,走山西上火车可能较有保障。
决定徒步行军到黄河,“伟大壮举”、斗志昂扬。
据说山路八九十里坑坑洼洼,哪能难倒革命小将。
老乡们送来了各种豆子杂粮,农村的干酸菜和过年的米黄,足有一百来斤的重量,这都是给“北京娃”的心意,怎么带?怎样装?
子猷、亚平自告奋勇要送君送到黄河边上,天将亮就出发,雄赳赳迎朝阳。
三个男生轮流背着两个重行囊,还把老乡出门常带的小镢头身上扛。
头顶着笑眯眯的火热太阳,脚踩在步步欢送的黄土地上。
归心似箭,我们没有太多的声张,走走停停,心中唱着“下定决心”,只感觉这个路怎么会越来越长。
天黑终于挨到高柏公社某知青点寻求帮忙,翻山越岭负重如牛累炸了,真想喝碗热汤面,见炕就躺。
委屈了人家的热情接待和赞叹表扬,只有子猷代表大家感谢长短、拉拉家常。
大清早一溜儿下山就看到了独树一帜的黄河滚滚“黄泥汤”,“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惊人美景让我们尽情欣赏。
忽听岸边的争吵声一浪高过一浪,怕就怕这不安全因素阻碍在道旁。
足智多谋的子猷主动搭讪、劝降,都是北京知青,何必冤家路窄、各不相让。
七个人的“老实娃”怯怯的,趁机赶紧收场,两个人的“拧子娃”愣愣的,推推搡搡还想找机会冲撞。
过黄河了,坐一条船上的知青还有什么可争可抢?
啊!浊浪滔天的黄河水咆哮着,尽情地疯狂,犹如倾喷天河,胜过野马脱缰,猛烈冲击着天际大河中一叶小舟的木船帮……
船会翻吗?它将被撞到何方?
瞬间感到生命的短暂、渺小、无助……好紧张。
面容严峻的艄公在拼命划桨,号子声与疯狂的呼啸争抗,抨击激流,顺应猛浪,与命运拼搏,战胜惊涛,终于漂向了彼岸领疆。
我深深感受了黄河汹涌澎湃、勇往直前、热情奔放,更由衷敬佩船夫的英勇不屈、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黄河的精髓和魅力鼓舞我们不断前进,奔向美好的理想。
从黄河东岸到吉县县城翻山越岭又没有长途车辆,咬着牙还得迈开双脚负重90里奔向前方。
亚平突发腹病,疼痛难当,还是亲人解放军紧急当中救死扶伤,军营留宿安全妥当。
第二天军车带走了病号,也拉上了沉沉的行装,我们卸下重负,疾步赶路忙。
到达县城天已黑,招待所客满住不上,“人满为患”的北京娃,过年了谁不挂念爹娘?
忽听招待所门口吵吵嚷嚷,一帮愣头青小伙子不顾一切地要往里闯,拿刀搜遍了房间没找到人,气哼哼还不愿收场,真不知能有多少“恩恩怨怨”把人“逼”得这样“狼”?
我们赶紧离开这是非地,寻找自己落脚的地方,大车店黑咕隆咚,只见屋里煤油灯隐隐闪亮,炕上炕下满屋子人,三教九流、熙熙攘攘,我只觉得昏暗灯光下,一张张脸像电影里演的“鬼”一样。
忽见靠近灯光有个人紧闭双眼,嘴里嘟嘟囔囔,两手拿着小棍儿,使劲儿拍打炕上不停蠕动的棉被包装。
发生了什么?难道装神弄鬼,跳大神的就是这样?
原来被子裹的人发高烧,“天灵灵地灵灵”大仙儿治病请神来帮忙。
第二天终于坐长途到襄汾奔北京与家人欢聚一堂,想想真傻,为安全千难万险送到火车站,子猷、亚平也没回京走一趟。
据说他们辗转回村路,黄河已冻上,不规则的冰冻凸起和裂缝仍显示着大自然的力量。
过黄河又是一次生死抉择,剑拔弩张,老乡引领跳行在滑滑的冰“列石”上……
脚下是滚滚黄河水,心被揪到了嗓子眼儿中央……
搜尽裤兜只剩五毛钱心怀歉意交给了可怜的老乡。
疾走山路摸黑来到壶口小村庄,亮灯的一家大爷大娘心疼北京娃“恓惶(可怜)”,端来热腾腾的面,腾出留宿的房,子猷、亚平身无分文,千恩万谢、终生不忘。
长途跋涉辗转回村,狼狈不堪无法想象,幸亏有乡亲们关心和节日喜庆驱赶了“凄凉”,这个革命化的春节真有滋味、有分量,这种宝贵经历上哪儿去品尝。
(作者系北京市人大附中高六八级毕业生,曾在陕西省宜川县云岩公社云岩大队南窑生产队插队,退休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
记忆中的往事——插队生活点滴
林夕
《清平乐》九首
开篇
岁月悠远,四轶星移转。旧事铭心成碎片,萦绕心头总现。
寨子山下躬耕,云岩河畔情生。记忆青春足迹,挥毫吟诵“清平”。
谷地间苗
云岩乡府,五月山花吐。河畔摇耧忙种谷,风起青苗随舞。
南窑姑嫂相跟,间苗匍匐移蹲。岂顾酸腰麻腿,乐陶金米香芬。
斫柴
鸡鸣窑院,揉动惺忪眼。乡友扛镢同结伴,山路崎岖幽远。
崖畔搂聚茅蒿,高坡陡峭伐梢,回望柴薪成担,苦累抛向云霄。
病痛
水土祸肇,脓血腰缠泡。奇痒难当烧炕烙,坐卧不宁烦躁。
乡野传有偏方,蟾蜍药酒饮光。顷刻腹中翻浪,天旋地转心慌。
打铁
铁铺街口,女子当帮手。记账抡锤平日候,产品逢集出售。
欢跳炉火如霞,风匣紧响呱嗒。挥汗重锤频举,铁砧绽放金花。
送猪赴延安
雪花飞舞,凛冽风钻骨。猪送延安辛劳苦,百里徐行日五。
湿浸衫履冰凉,面颊冻肿红妆。圣地前方召唤,心中充满阳光。
运肥
春寒料峭,川野喧声闹。车载肩担人欢笑,运粪备耕紧要。
肥重压膀腰酸,移步壤腿弯。奋力胸膛挺起,洗面珠汗湿衫。
鼠猖
耕种山峁,早饭田头犒。玉黍饽饽汤水泡,不舍余馍兜撂。
朗月爬上黄塬,宽衣乏体睡酣。饥鼠炕头窃喜,撕咬囊袋疯餐。
全村送我上大学
春风报喜,送我读书去。童叟相约场院聚,立照“全家”赠予。
1972年4月26日,云岩公社南窑生产队全体社员欢送林夕上大学。
朝夕相伴多年,早已情谊绵绵。难忘镜中人事,珍藏永记心间。
2013年5月,与当年同伴重返40多年前插队务农的云岩,有感而作《忆江南》三首。
《忆江南》三首
情系故里
心潮涌,辗转竟无眠。闻讯即将回故里,情思飞越四十年。韶华伴云岩。
当年景,重现在眼前。饮水云河糜黍养,青春汗洒系情缘。相忆总魂牵。
返乡探亲
回来了,满耳绕乡音。高唱“信天游”一曲,共斟米酒醉香醇。依旧故乡亲。
急切切,窑畔见亲人。泪水盈盈相对视,紧拉双手久难分。无语动真心。
故乡新貌
云岩好,古镇美依然。云水潺潺新舍绕,蜿蜒柏路入云端。青绿染川塬。
塬台眺,果木覆桑田。汲水古来求涧壑,清流今日吻苹园。甘露润高原。
(作者系北京市人大附中高六八级毕业生,曾在陕西省宜川县云岩公社云岩大队南窑生产队插队,退休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
八月·塬上
赵晓静
43年前,我和雪都在陕北宜川当知青。我住在川里的南窑村,她住在塬上西回大队的东庄村,两村相隔30里山路。
八月的黄土高原上,农作物该打理的都打理过了,没有太多的农活可做,人和庄稼都有些慵懒地等待着收获。西回知青点的知青们都去延安参观了,雪一个人在家留守,我过去陪她。雪说带我到塬上走走。到陕北半年多了,一直在川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我还没感受过真正的高原,也不知道高原和塬上是怎样的关系。
八月,高原上的阳光灿烂却不灼热,高原上的风温柔而亲切,我和雪出了村慢慢走着,房东的那只毛茸茸的大黄狗不请自来地前前后后地跑着、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