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河的歌》与您见面了!
这本反映北京知识青年插队生活的文集,用散文、诗歌、记叙等不同文体,回忆了北京知青当年插队时的非凡经历和身心感受。文章的作者,把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生动地再现给大家。他们把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种感受,都记录得那么真实,那么活灵活现,字里行间都表达着真情实意,诚挚感怀,读后沁人肺腑,深受感动。北京知青在云岩插队期间的亲身经历,真实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云岩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这本书的出版,是值得云岩镇一万五千多群众祝贺的一件大好事!
云岩镇地处宜川县西北,与宝塔区、延长县接壤,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这里曾是云岩县(公元547年至1074年后)的县治。大理学家、教育家张载于北宋治平年间任云岩县令,并创办“崇圣书院”和“兴龙寺”县学,率陕北办学育人之先。云岩镇西枕临镇,东通黄河渡口,是宜川县西北保障要塞,清朝末年(公元1868年),农民起义军西捻军在此驻军一年多。1927年10月14日,共产党领导的清涧起义部队在唐澍、李象九、谢子长带领下,经清涧、延川、延长过云岩镇南下宜川,于15日攻占了宜川县城。1948年解放战争中,我西北野战军发起“宜川战役”时,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途经云岩镇直逼宜川县城,第四纵队途经云岩镇北苏等村开到瓦子街附近,取得了闻名中外的宜川战役围城打援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云岩地区人民坚决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于1935年建立红色政权,涌现出了赵正化、赵正隆、付东华、高思恭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云岩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国家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改革开放后,云岩镇在全县率先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群众生活显着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抚今追昔,云岩大地的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当年为改变云岩贫穷落后面貌而奉献青春的北京知识青年。人们还记得,1969年1月12日,407名北京知识青年迎着寒风、踏着积雪,走进云岩公社的26个生产大队,近80个自然村,成了云岩公社的“新社员”、乡亲们喜爱的“北京娃”。如今这个日子已经永远镌刻在云岩的历史丰碑上。人们还记得,初到农村的北京知识青年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乡亲们手把手地帮助下,他们闯过了农村生活、劳动的道道难关,很快融入了新的环境,与老百姓建立了朴素而真挚的感情。人们还记得,在那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的岁月里,北京知识青年敢为天下先,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他们倡导引水上塬、修建公路、发展教育;关心群众生活,宣传科普知识,推广农业科技,当“赤脚医生”,办村级小学;教唱歌、搞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这些在北京知识青年看来也许是平常之举或不经意之事,可是对于当时解放农村落后生产力,改造顽固的小农经济思想,推动云岩经济社会发展却起到了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是那段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经历,使北京知识青年与古老的云岩大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70年开始,国家在北京知识青年中陆续招工、招干、考学,到1976年,他们大部分离开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云岩镇。但是他们不忘这块红色大地,感恩这里的善良群众,他们和村里人还书来信往、鸿雁不断。许多北京知识青年千里迢迢探访第二故乡,为镇里、村里的发展献计献策,协助引进项目、争取资金,就连云岩镇数百名在京打工人员的工作和衣食住行,几乎都得到了知识青年的鼎力相助。这一桩桩、一件件,云岩人民牢记在心,世代难忘!
在思念北京知青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当年来云岩支援建设的17名北京干部。他们为知识青年的成长、为云岩的发展和进步同样付出了心血、汗水,在云岩群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出版《云岩河的歌》,既是曾经在云岩镇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的美好夙愿,也是今天广大云岩人民的热情期盼。祝愿所有曾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阅读中能够打开自己记忆的闸门,寻找属于自我的那份情感和收获,享受特有的幸福和快乐。希望没有那段经历的人们,哪怕一目十行、半信半疑也要细读几篇,从中领会知青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增加对人生和未来的美好憧憬。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如今云岩镇的山变绿了,天更蓝了,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苹果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家庭果园遍布云岩大地,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居住条件、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正迈出新的步伐。
我们谨借《云岩河的歌》出版之机,真诚感谢曾经在云岩公社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感谢编纂《云岩河的歌》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感谢本书的每一位作者。我们由衷欢迎北京知识青年常回家乡看看,并继续为家乡建设出力献策。我们决心继承和发扬北京知识青年服从大局、任劳任怨、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工作,为建设“美丽云岩”而努力奋斗!
中共云岩镇党委书记
云岩镇人民政府镇长
2013年1月8日 敬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