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魂牵梦圆:老兵笔下的新中国故事
8937500000077

第77章 理论基础在实践(4)

“一个伪团长和他爹,还牵连了我们白凯同志的大半生,如果有海外关系,那甄广怀父子俩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刘汉卿摇摇头,“不过,红玉这孩子可真有本事!她说每年回国十几趟,我们从没人听说过。我给她谈到白凯的例子时,她还说‘这证人的事我来找,你们别担心了!’”

“哎呀!刘书记,白凯副政委的证人真找到了,是一个女子把伪团长领到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的,把人证放到门口,她转身就走了。当时,谁也弄不清这个女子是谁,现在看,就是红玉姐喽!”捷舟兴奋地叫起来。

“嘿!这孩子神出鬼没,真的创出奇迹来了!”刘汉卿惊喜地赞叹,“你们快洗吧!”说罢,他转身离开。

三人下到水里,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刘汉卿端上刚煮好的野鸡蛋、热好的野鸡肉,四人边吃边聊。

捷舟向刘汉卿说到剑超他们正在着急的情况,刘汉卿领着他们钻进低矮的棚子里,指着地上红红的、蘑菇状的植物说:“这是我在这里培育的灵芝。我们那里参加开矿的人有的得了重病,我去白檀口岸联系用虫草和发菜换西方的药品,达成意向后,回返途中迷路,走了几天,在这里遇到了雪崩,像爆炸后的山硝一样被抛到刚才我们下坡的地方,在寻找回去的路上,发现了这个地方。在一片岩石旁,我看到有几株巨大的野生灵芝,这可是传说中能治百病的药草,京剧《白蛇传》中‘昆仑盗草’就是讲的抢这种仙草。我看四周尽是高耸的雪山环绕,走不出去,就在这里研究起了灵芝的习性,没想到竟培养出了灵芝。”

捷舟欣喜地蹲下来,凝视着那一株株灵芝,他知道刘汉卿讲的开矿是什么意思,那是参加核工业的乡亲。灵芝是仙草的传说,从小听人说,书上也看过,想不到今天竟在这里见到了,还是刘书记把它培养出来的,直觉恍如梦中!

刘汉卿把他三人领出棚外,带进茅屋休息。

茅屋是用小树搭成的三角形,外面覆盖着树枝、树叶和茅草,地上铺着树枝、树叶,上面盖了一层厚厚的枯草。三人横着睡上去,虽然半截腿悬空在外,仍觉舒服无比。这些天,实在太累了,他们于太阳落山前睡下,直到第二天中午才醒过来,刘汉卿为他仨张罗吃的,三人在附近转了一圈。远处热气腾腾的温泉,近处遍地的草木鲜花,令人心旷神怡。

刘汉卿把他们带到一条小溪边,那里,竟有一片穗头快要发黄的青稞。刘汉卿说:“我坠下雪山时,盛青稞马料的口袋、两套取火用具随我坠了下来,我除了煮着吃以外,还种了这一片。你们看,现在把穗头掐下来,用火燎一下,就可以吃了。”他顺手掐下几穗,回到茅屋,点火燎了几下,每人分了几穗,在手里搓搓,芒皮脱落下来,轻轻一吹,手心里就只剩下绿黄色的青稞粒,吃到嘴里,越嚼越香。

四人坐在茅屋前,盘算下一步的出路。捷舟说:“有一天,我们听到这里有枪响,有枪声,肯定能过来人。他们能进来,我们就能出去。”

刘汉卿说:“他们进来的路我知道,办法我也知道。其实我是为了把这片灵芝培养出来再回去,现在都已长得差不多了,培养的办法我也摸到了,再停两天,我们想办法往外走。”喝了口水,他长叹一声,“唉!我真想在这里长期住下去!”

捷舟接过话题:“是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脍炙人口。这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没有尘嚣,没有斗争,茫茫世界,到哪里找这样的世外桃源啊?我也想在这里过一辈子,只是凡心未褪,尘缘未了。”

这时,几只羚羊从土坡上路过,亨利父子好奇地跑过去看。捷舟向刘汉卿谈起了李逊的事。

刘汉卿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几年,我也从在昌吉任革委会副主任的魏建忠那里了解到国外的一些情况……”

“建忠叔怎么到昌吉去了?”捷舟惊讶地问。

“他看不惯甄广怀和杨林搞的那一套,前两年主动申请援疆了。我到‘温谷’前,曾在昌吉和建忠畅谈过几次。我们都感到外部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恩格斯晚年就曾因为资本主义的变化,而对马克思的许多阐述进行修改;列宁、毛主席都是根据变化的情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要不断发展,就要研究自己的对立面——资本主义,但是,多年来,由于‘冷战’的铁幕,习惯势力的束缚,我们对西方的情况研究不够,以苏联领头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重视抓重工业、军工企业,对外援助,既为了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进攻,也为了再搞出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可能性究竟能有多大?”

捷舟说:“亨利父子是英籍华人,老亨利一直生活在中尼边境,小亨利去的国家不少,这一路我一直在不断地向他了解西方的情况。”接着,他又把已经询问的情况说了一遍。

刘汉卿高兴地说:“一会儿我们和他继续探讨。”

羚羊离开了山坡,亨利父子也回来坐下喝水。捷舟笑着问他:“昨天,在羚羊跃涧的千钧一发之际,你不去抓绳子,却急于回答起我问了几天都没说的问题,现在有空了,你再说说吧?”

小亨利端起石头上唯一的搪瓷杯,仰头喝了一口,说:“好甜的泉水啊!我那天是触景生情,才讲出那番话的。你想想,羚羊为了求生,都能想出如此绝决的办法,资本家也是人啊!在马克思那几本书的引导下,工人们日益觉悟,不断地进行斗争,资本家想把工厂开下去,想继续赚钱,想继续生存,就得改变办法。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政府,为了维持社会制度和秩序,更需要改良。”

老亨利听到这里,又来了气:“他们那是变换了花招,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马列知识的普及,唤醒了人们的斗争意识,使资产阶级在国内,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所欲为了。”

“不能都看作斗争的结果,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也在发展,而且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如,运用市场和国家干预两种手段促进经济发展,重视科研投入,高新技术带动了经济发展等等……”小亨利争辩着。

“唉!说到底,这几年,西方国家运气不错,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碰上了电子技术革命,这种技术产品不仅是项赚大钱的买卖,还带动了其他各种技术和行业的发展。”老亨利显然认可西方的电子技术革命,但是,他再三申明,“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电子技术,由于西方经济发展早,技术发展快,所以先进入了这一技术领域,这无疑是个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

“现在,我们国家已达到人均年收入一万多美元,普通工人家庭的温饱都没问题,几乎家家都有住房、汽车。我儿子来中国路经印度、尼泊尔,他回去后经常讲你们不好,西方的制度好,真想不到我们家三代成了三派。”小亨利自豪而又无奈地说。

第四十四节时代变理论应发展

看小亨利讲得那股投入劲,捷舟趁机激了他一句:“你讲的是真的吗?有什么证据呢?”

“哈哈,我来时就带了录像机和录像片,还有一套反映我国情况的资料,我特地把他翻译成了中文和藏文,准备给我夫人看的,让她了解了解我们那里的情况,就放在我住的旅社。”

以后的日子就是探讨出去的办法,刘汉卿领着两人走了一天,来到一处山崖前,山顶上几只岩羊踱来踱去,山下是一片高大的翠竹,刘汉卿说:“你们看,崖上有个平台,用一根绳子把翠竹拉弯,人抱住竹子,拉绳的人一松手,竹子的弹力足可以把一个人抛到平台上,我见过两名打猎的,第一个人就是这么上去的。”

几个人在下面详细计算着重量、距离和最后一个人上去的办法,一切算好后,又回到了住处。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帮助刘汉卿把他辛勤培养的灵芝采摘下来,小心翼翼地装进袋子,尽可能多地寻找些吃的。经过几天的准备,他们再次来到那个侦察好的山崖下。

“我个子矮,身轻,先上。”捷舟自告奋勇。

刘汉卿和大小亨利对望了一眼,觉得可以,就把一棵高大的竹子拉弯,让捷舟带上一根绳头,趴到竹子顶端,刘汉卿和两个亨利猛地松开双手,小亨利又跃起来把竹子使劲推了一把,凭着一弯一弹的惯性,捷舟蹦落在岩崖的平台上。他打了个趔趄,摔倒在地,静静神,很快坐了起来。小亨利兴奋地向他招招手,又和刘汉卿拉弯一棵竹子说:“你身体比我轻,你先上。”

刘汉卿跨上竹子,亨利一松手,又奋力跳起来一推,刘汉卿也摔到了岩崖的平台上,毕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被重重地摔了这一跤,躺在地上,捷舟费了很大的劲,才把他拉起来。两人用捷舟带上来的小绳头不断地上拉,慢慢把大绳拉了上来。亨利走到崖下,把几个人携带的东西分别绑在绳子上,两人拉上去后,再把绳子放下来,小亨利把绳头系在自己腰里,抓着绳子向上爬起来。两人在上面拉,小亨利在下面爬,没多久,也爬上了岩崖。三个人再把绳子放下,轻松地把老亨利拉了上来。四人在平台上休息观察,看到向南有些断断续续突出的岩石,捷舟就把绳子拴到自己腰里,从这里试着往上爬。爬到另一个台阶后,放下绳子,交替着把三人拉上平台,就这样,他们一段段地往上爬。下午五点多,终于爬出了峡谷,前面是一片平坦的雪原,雪原的尽头又是高山。几人找了个避风的斜坡,吃了点东西,筑起雪屋。天黑后,钻进去休息,劳累了一天的四个人,倒头便睡。

一觉醒来,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清晨。四人吃了点东西,带起行装,继续向南走去。为了不使剑超挂念,捷舟把这两天的经历简要写了一张条,缚在银鹞的腿上,放飞了出去。刘汉卿踏着深雪走在前面,抬头望望远去的银鹞,十分感叹:“要不是我找到红绸,被银鹞首先看到,它前几天可能就飞到剑超那里去了。因为它只有看到红绸才能落下,这几根小红布条还真有用处,以后得揣到怀里,千万不能丢了。”他们在雪地里不停地走着,第三天的中午,来到了盆地南边的大山脚下。他们正在寻找登山的路线,小亨利猛抬头,看到山上有个人影,他立即喊叫起来:“有人!”

捷舟和刘汉卿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个人影在山顶上时隐时现,他们停下脚步,盯着这个方向静静地观察,不一会儿,人影又出现了,这个人正在艰难地向山顶上的一个制高点爬去,肩上似乎扛着一根长长的东西,熟悉测绘部队的捷舟敏感地喊起来:“哎!是测绘大队的人吗?”山上没有回音。

“离得太远,又有风,他们听不到。”刘汉卿提醒着。四个人不顾一切地向山上爬去,一个小时后,四人与制高点的距离近了许多,他们把双手拢成喇叭状,对着山上放声喊起来:“噢——”

山上挪动的人影停下了,看来他是听到了,四个人又继续喊了几声,隐隐听到山上的人也在向山下应答,只是辨不清声音。

四个人继续往山上爬去,一个小时后,他们看到山上的人影多起来,又爬了一会儿,双方的声音能粗略听到了。小亨利嗓门大,捷舟教他大喊:“是测绘大队的吗?我们是指挥部的。”

停了一会儿,山上也传来:“我们是测绘大队的,你们是指挥部干什么的?”

捷舟再次教小亨利大喊:“是来给你们写材料的,遇到雪崩困在这里了。”

山上的人,果然是测绘大队的,第一个人影就是扛标杆放测绘点的,他听到山下有人,招手把后面的人喊了过来。这时副队长鲁发智也赶过来说:“前些日子指挥部有电报,说要来三个人为我们写材料,至今没有见,原来困到这了。”他们很快就从山上放下来一个人,用绳索分别把四个人拉到了山上。

捷舟同鲁发智是老战友,他详细介绍了这几天的经历和遇到刘汉卿、老小亨利的情况,鲁发智哈哈笑着说:“虽然你途中遇险,倒使我们见面的时间提早了半个多月,我们测绘是不断向前移动的,你们出发时计划的目的地,是我们的大本营,现在我们已经出来五百多里路了,按那条路线你们还要半个多月才能找到我们呢!这也算是一个奇遇。”

扛标杆的战士听说小亨利是来找妻子的,大笑着说:“我们大本营有位帮助搞后勤的藏族女同志,叫卓玛,她有个外国名字,叫丽莎,是不是你的妻子?”

小亨利听了兴奋地大叫起来:“是的,是的,就是她,就是她!”

傍晚,他们跟随测绘大队的同志返回野外营地,在外作业的同志做了顿丰盛的晚餐,招待他们。好久没吃到这样可口的饭菜了,捷舟边吃边了解起测绘大队在无人区作业的事迹。他们随着测绘大队行动,白天看他们作业,晚上开座谈会,听他们介绍情况,一周之后,测绘任务完成,捷舟和他们一起回到了大本营。与捷舟一起出发的两名干事,也因为风雪路阻,两天前刚刚赶到。

小亨利在大本营见到了他的妻子,捷舟也完成了采访任务,和两位干事一起写出了一篇感人的材料和报道。

工作任务完成了,为李逊找证明材料的事还没有着落,捷舟那颗悬着的心始终放不下来,返回的路上,他一再问小亨利:“你放在路边店的那个材料丢不了吧?”

“这我可说不准,谁想到我离开了这么多天?要有人去住,那可就难说了。”小亨利摊着手回答。

“快走、快走!”捷舟催促着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