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魂牵梦圆:老兵笔下的新中国故事
8937500000040

第40章 民不畏威而畏廉(3)

一向不大喜欢说话的张聚德这时也走上讲台,他是捷舟的远房三叔,平常很少说话,今天也打开了话匣子:“我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快言快语的人,后来为什么变得沉默寡言?是旧社会逼的。鬼子制造无人区,我全家跑到北乡,娘死在路上,埋人找不到地方,埋到哪里都有人来撵,我背着娘的遗体走了两天,半夜里把她埋到一个河滩里。鬼子投降后回到家,没有地,就靠做点走街串乡的小买卖维持生计,一大早批货,天亮前必须赶到城里。路上到处是土匪,不是今天被抓,就是明天被绑。绑了你就捎信让家里人出钱赎,我家里哪有钱啊?仅有的两间房卖掉了,姑娘卖到了外乡。一次钱送晚了,我这大腿被土匪生生地切掉了两块肉。”他捋起裤腿,两块巴掌大的伤疤露了出来,台下一片惊讶,“为这次赎票,家里人把我儿子也卖了,新中国成立后,是共产党给我找回来的。现在土匪没有了,生活安定了,不说别的,就是在家喝碗凉水,也比过去平安,何况我们有地种、有房住,多数时间生活过得不差,除了今年,没挨过大饿。谁骂共产党,我先不答应。”

“草上飞”曹大彪一个箭步跃上讲台:“凡事都要讲个良心,在旧社会,我被夏兆群搞得地无一垄,家破人亡,硬生生被逼成了土匪。共产党来了,我下了山,在乡亲们帮助下,不仅分了田,还重新成了家,又添了一个男娃儿,过上了正经安稳日子。如果说共产党不好,那就是昧了良心!”

这次诉苦,像黏合剂,把大家的心又聚拢到了一起。赵殿辉要大家都想想度春荒的办法,坚持到夏收。

“不好,王大队长可能不行了。”一个青年闯进会场喊道。

“赶快看看去!”赵殿辉领着大家来到王季冰家。

王季冰无力地躺在床上,已经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郭婶趴在他的耳边喊着:“你不是念叨赵支书吗,他来了!”

王季冰吃力地睁了睁眼睛,手轻轻颤抖了几下,似乎想拉住赵殿辉,可是,已经没有力气抬得起来,只是嘴里发出了轻轻的声音。赵支书把耳朵贴到他的嘴边,听到他断断续续地说:“救……命……林……西……南……山……”突然,他的手一张,赵殿辉低头一看,他手里有两片树叶,赶忙拿在手里。

这时,王季冰的头一歪,闭上眼睛,停止了呼吸。

郭婶哭成了泪人,大家劝慰着,帮助料理后事。

第二十三节寻千方觅物果众腹

这一夜,赵殿辉默默地坐在大队办公室。捷舟陪着他,亮着油灯,望着那两片被揉烂了的树叶,反复琢磨着王季冰是在哪里摔伤的?他干什么去了?救命林是什么意思?

捷舟轻轻把揉烂了的树叶一点点地铺平,渐渐看清了——这是榆树叶:“我婶说,季冰叔出去的时候,窗外有个声音,会不会是山魂啊?说不定季冰叔在他引导下,找到了一片榆树林!”

赵殿辉接过树叶,苦思冥想着。又端详了好一会儿说:“不错,是榆树叶,有这种可能性。如果真有一片榆树林,那村里人可就得救了。”他拉过捷舟,找一个马灯点着,提上就走。

他俩一路向西南走去,过了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天亮了,他们来到山脚下的乔庄,向村头的人打听:“昨天是不是有一个妙疃村的人,打这路过?”

人们互相询问着,一个提水的年轻人说:“嗯,是有这么一个人,从西南的山上下来,好像摔伤了,伤得挺重。”

俩人按他说的方向走进了深山,仔细看着地下,翻过一座山梁又一座山梁,终于爬到了摸天峪,再往前就是阎王崖,那是个百丈悬崖,因为高险陡峭,名字不吉,从来没人攀过。赵殿辉看到崖上有人攀爬过的痕迹,也抓着攀了上去。几个月野菜糊口,体力渐渐不支,还没爬到半腰,他就腿下发软,浑身冒着虚汗。捷舟毕竟在工厂里,每月有三十斤粮,抢着爬到前边,把他拉了上去,两人咬着牙,攀一会儿歇一会儿,终于爬上了崖顶,向谷后展望,两山之间有一条峡谷,谷底一片树林吐着嫩芽,他们使出最后一把劲,沿着悬崖边的野藤缓慢地缒了下去。啊!原来是一大片榆树林,鲜嫩的榆叶挂满了枝头,地下落满了榆钱。他俩伸手抓了几把放到嘴里,真觉得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比这还香甜,他们坐在石头上,一口气吃了个饱。这时捷舟发现,自己坐的石头经过加工,表面光滑,他站起来瞧了瞧,感觉这是块石碑,但没有任何字。这时他想到了妙疃村的一个传说,清末同治年间,古州大旱,良田绝收,官军、捻军、山匪,四处战火,逃难也没个去处。一个名叫张玉的青年人找到一片榆树林,救活了全村。为了纪念他,人们在树林里立了块无字碑,每逢清明,村里人都朝石碑方向给他磕头。他向赵殿辉说到这件事,赵殿辉若有所悟地说:“多少年过去了,这个故事代代相传,但是人们不知道哪里有这片树林,也没见哪里有无字碑,都以为这是老人们编的传说,也就当个故事听一听,清明节当个风俗习惯拜一拜。现在看,很可能就是这片树林。”他又捋满了一怀,领着捷舟,攀爬悬崖,翻山越岭,回到村里。

赵殿辉把人们集合起来,对大家说:“那可是好大的一片树林啊,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去采摘,度过这个春荒有希望。”

从此,村里每天派出青年人带上口袋去摘榆叶,榆叶摘光了就剥树皮,家家的烟囱里又冒起了袅袅炊烟,下地干活的人们总算有了点力气。

赵殿辉特意开了一次支委会,他说:“灾害过去后,我们要把剥过皮的树补上,重新栽上新树。从此,不让任何人再去这个地方。只要有良心,凡去过的人,都要把这个地方忘掉,忘得越干净越好,要不,我们就对不起我们的后代。”

支委们静静地望着他,有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有人已经悟出了道理:这片林子能存到现在,就是我们祖先编了个阎王崖的名字,让后代完全忘记了这个地方。如果有人知道,它不可能存到今天,即使能侥幸保护下来,“大跃进”办钢铁也早砍光了,它蕴藏着我们先人的多少智慧啊!为了后代,我们一定要忘记它,永远忘记它!

这时,有人提议:让人们忘记了救命林,是为了将来真正遇到急难时它还能救命,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找到林子的王季冰,他是个好党员,也是我们村的救命恩人。

会场上的人们都默默地点了点头。

几天的见闻,回荡在捷舟的胸中,感动、难过交织在一起,他默默地走出村庄,思索着张书记交给的调研任务,深感:饥荒虽重,但群众不会有大的闹事活动,社会制度的公平,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作风,化解了群众的不满情绪。基层干部的能力,弥补着失误带来的损害……

“现在,村村缺粮,群众的不满情绪像个火药库,一点就着。前几天,妙疃一带的群众,集体进城,幸亏没出大事。这几天缺粮的情况更严重了,人们的议论也在增多,如不采取措施,明天、后天去的人会更多,弄不好会把县委、地委砸了,那可真闹大了。”大路上,老远能听出是甄玉望的声音。

“别把形势看得那么严重,那天找了公社领导后,你急急忙忙拉我回地委报告,说来了多少人闹事,我爸去看的时候,一个人也没有了。看护我妹妹的老奶奶说,是来过一些人,议论了一会儿又走了。为此,我爸嫌我调研不细,大惊小怪,我们可不能再干那种错误估计形势的事了。我感到,党的领导是有力的,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教育群众顾全大局。”是宫义男在高声反驳。

捷舟抬起头,见两个人骑着自行车,飞快地来到跟前。

“你俩这是去哪了?”捷舟问。

“今天又是星期天,我们到农村走访去了。”俩人跳下了自行车,想到那天在蝎子湾的争论,不由得感慨,“捷舟啊,想不到那天让你蒙对了,进城的人真没闹起来。”

“这两天饥荒情况又发展了,有的村死人了,群众的议论在增加,有点火药桶的感觉。我觉得,现在要抓紧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组织干部劝阻,拦截集体进城的群众,拦截群众向上反映情况的信件;二是千方百计向上级要返销粮,要到多少,向下分多少;三是允许各家各户弄点地,种应急的菜蔬,像菠菜、小白菜,都是度荒的食品,种子落地二十来天就能吃上。”甄玉望对捷舟说。

“可不能盲目迎合落后群众的私心杂念,只要村民顾全大局,就不会集体进城闹事。前几天进城的群众,就是接受了校长的教育,才回来的。让各家自种菜蔬和度荒食物,更是万万搞不得,弄不好,人家要指责我们搞资本主义、走回头路。我的看法,当务之急是干部下乡,和群众打成一片,加强思想教育。”宫义男不服气地说。

俩人谁也不让谁,同时抬头望了望捷舟,显然希望他谈谈看法。

捷舟想了想说:“干部的廉洁作风,是避免群众过激行为的缓冲阀。从城市和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大规模的群众闹事不会发生!”

甄玉望瞪大眼睛望着他,似乎在问:“不是已经闹起来了吗?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捷舟向他谈起了社员群体进城的经过,他特别提到了那天群众看到的菜篮子,说:“寒雪晕倒在地上,对群众触动很大,我国是个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小农社会的思想特点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上下都一样,民心就不起浪。旧社会,饥荒一来,社会动荡,不只是因为饥荒,还因为社会制度不公和官员腐败,如饥民砸官府、抢粮仓、吃大户、杀贪官等等,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另外,在重大问题面前,共产党的基层政权中有一批善于对群众进行教育、管理的骨干,虽然有的采取强行拦阻,激怒了群众,但多数干部的教育方法是有效的。”

这些话,甄玉望显然听进去了不少,他说:“你说的也在理,但是,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断粮时间长了,咋会不出麻烦?”

“所以,我很赞成你刚才讲的,让农民在田里种点救急的菜蔬,大田不允许,宅旁地头也可以啊!”捷舟赶忙补充。

“你前边说的话是对的,只要党的干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和群众打成一片,咋会有人闹事啊!但你刚才补充的这条,我不赞成。田已经是集体的了,为什么还要个人种?要种菜蔬,也得集体种。”宫义男争论说。

三个人都觉得自己有道理,捷舟说:“调查嘛,就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你俩是在高层说得上话的人,你们按自己的想法回去反映,我的看法只能报告我们厂的书记,能不能向上说,请他定。”

“好,看我们谁说的对!”甄玉望打赌似地结束了争论。

为了应对这次灾荒,地委认真听取了各单位的调研和建议,机械厂调研报告中的几条建议,受到地委的重视。各级干部严格要求自己,不贪不占,深入基层,和群众同甘共苦,加强新旧社会对比教育,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利用田间地头,播种救急菜蔬等措施,逐步实施。领导和基层干部中,涌现出不少带领群众度饥荒的先进人物。

张书记拿着地委的文件找到捷舟说:“地委表扬了我们的调研报告,不少建议被采纳,这个文件真是集中了集体的智慧,你看看,其他单位的一些好想法,也都有各具特色的真知灼见。”

捷舟觉得,地委的文件精神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令他没想到的是,基层干部中还有一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能人,对度过饥荒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远在异国的程宝华,重病时收到刘汉卿带来的虫草、发菜,托人去销。这一年,市场上的发菜、虫草奇缺,卖了个上好的价钱,不仅治好了病,还余下了全家的生活费用和小本生意的资金。他得知家乡缺粮的消息,心里焦急,当听说有的村饿死人时,更坐不住了。他所在的A国这年粮食丰收,粮价便宜,但是,没有进口配额,他写信和刘汉卿联系,农林局没有这个权,刘汉卿想到了在海关工作的魏建忠。经魏建忠暗中筹划指点,在一个暴风雨之夜,程宝华的粮食,从大船卸到舢板上,送到了岸边,妙疃村派人趁着夜色把粮接了过去,费了两天时间,运回了村里。也不知是有人走漏了风声,还是其他地方确实有人从国外走私粮食,古州专署专门下发了通知,严厉打击走私,并且特别提出,再苦再难,也不能从资本主义国家走私粮食,给社会主义制度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