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魂牵梦圆:老兵笔下的新中国故事
8937500000172

第172章 逐梦接力传后人(1)

编者导读

一个甲子、六十多年的时光,瞬间过去,从龙门走出来的捷舟等这代人,追寻着找到秘笈、恢复菱湖、创建盛世之梦,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艰苦探索、不懈进取,终于看到了圆梦的曙光。捷舟与山魂奇幻般的相遇,藏宝图若隐若现地进入大家的视野。但是,他们也看到,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征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诸如道德滑坡、环境污染等造成的问题,与菱湖恢复的客观条件相去甚远,而做到这一切,又都离不开求实。想到这些,他们既感到欣慰,又感到任重道远,毅然断掉了藏宝和秘笈的线索,让它变成一个故事流传下去,激励一代又一代人魂牵梦圆,去实现这个理想!就像全书故事在最后所指出的那样:“所谓藏宝,只不过是为了引导人们勤奋求实,只要抓住这个‘实’字,制度措施就会更贴近实际,个人就能有所作为!”

现实正在向世人证明,中国的崛起是任何势力都挡不住的。面对成绩,我们需要戒骄戒躁;面对难题,我们需要清醒自信。

中国历史一路走来,那些伟大人物几乎全是某个时代的梦想导师,引领着那个时代的中华儿女一起寻梦、追梦、圆梦,并向着更高的梦想前进。

面对昨天的成绩、今日的问题、以及明天的探索,作为担负着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须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第九十四节解谜团山魂露真貌

寒去暑来,春花飞逝,小麦收割的季节又快到了。宇翔市委班子的读书学习也不停地发展着,忙了,集中抓工作;闲了,组织起来学习研讨,一个个难点、热点,在集思广益中破解着、创新着。

捷舟再次来到宇翔调研,白乘风高兴地向他汇报,捷舟给予热情地赞扬。

白乘风谦虚地说:“这也多亏您指导!灵峰、青湖的农牧企业已初具规模。最近,上级准备在灵峰开个革命老区纪念会,听说刘汉卿、甄广怀等多位九十多岁的老革命都要来,我们要提前去准备迎接,顺便看看灵峰的企业和新农村设想,您也去一趟吧!”

“好啊!”捷舟说罢,登上他们的面包车,一起上路。

两个半小时,汽车跃上了龙凤岭。

“下来看看吧!”白乘风提议。

汽车“嘎”地刹住,一行人走了下来。站到高岗,放眼远望,脚下几条窄长的山川被拦了起来。川道里,一个个巨大栅栏内,散养着鹌鹑、珍珠鸡、七彩锦鸡;沟底,人工繁殖的野猪三五成群地在树间嬉戏、觅食;山底的大水塘边,成群的三代野雁静卧在一起,油茶、果树等经济林木,已经挂果,新镇的楼房依山傍水,拔地而起!

一个小伙子跑过来喊:“老领导,您来了!我们这儿建得不错吧?去年建设,当年获益,净收入达到两千多万元。我们已和三省九市的大饭店订了合同,今年预计收入五千万元以上,明年还可实现翻番。”

“云青呀,干得不错,怎么发展这么快呀?”捷舟情不自禁地问。

“多亏农科院的支持,去年他们送给的蛋,我们二十来天就孵化出来了,当年都产了蛋。我们既卖鸡,也卖蛋。他们送给的母野猪,运回不久就产崽了,有一头猪下了二十一个崽。这野猪崽可是卖大价钱的,都是来买的人求着我们。只要把销售渠道巩固住,产值翻番没问题。”窦云青话语中,充满着自信。

“好啊!你们是带动山区致富的骨干,有什么困难你们就说,政府一定给你们搞好服务。”白乘风表态。

“我们需要的服务,主要是稳定客户、扩大订单。我们的生产发展很快,品牌得到充分认可,需要往更远的地方扩大销路,希望政府帮助我们联络。”窦云青说。

“让更多的人吃上放心的粮菜肉是好事情,我们各级都可以帮你们宣传联络。不仅大饭店、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需要,中小饭店、普通市民中也要推销。同时,你们带出几个相同的农牧企业,让我们的农业都来这样一番创新。”捷舟提示。

“这种有机农牧产品价值高,农村都这样种、人们都这样吃,恐怕吃不起。”窦云青有些疑惑。

“我总觉得,现在的价值规律没有调控好,勤劳种田,维护了水土,提供了食品,辛苦一年挣两千元;而在城里端盘子,一个月就挣两千元,劳动所得和创造的价值不成正比。农村都发展绿色农林牧副渔,既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又能让家家安居乐业、亲人团聚,都能吃到健康的食品,为价值规律的调整做点贡献,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小康。”捷舟鼓励。

“是这样的!农产品的附加值上去了,财富积累就快,产业发展的需求就旺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才有基础。”白乘风指了指坪上的几栋楼房说。

“嗬,都盖起楼来了?是你们的办公室吗?”捷舟问。

“不是的,是散落在川道的农户,要办养殖场,必须把他们迁出来,我们把农户的宅基地整合,腾出用地,选了这个坪,为他们盖的楼。旁边那一片是有机肥料厂和光伏产业基地员工住宅区,按照发展的设想,这里将是未来的一个城镇,这批住户,就是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头一批居民。”白乘风答。

“盖楼资金是怎么筹集的?农民的承包地又是怎样解决的?”捷舟问。

“农家院整合省出的宅基地,让给了农牧企业,企业为盖楼出资80%,余下的20%由住户负担,农行专门提供低息贷款;承包地作为农户投资入股,按利分息,去年每亩一千两百元,预计今年能达到一千五百元左右;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后年可能会更好!”窦云青介绍。

“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都可到企业来工作,老年人和妇女捡鸡蛋、搞卫生、喂畜禽,每月收入在一千元左右。一些外出务工的青年开始回流,到现在已回来了一百多人。他们的月收入也在一千五百元左右。”市长叫住一位路过的青年帮忙解说起来。

“这比在大城市拿两千五百元要好吧?”捷舟问。

“好多了!我在大都市每月三千两百元,两人合租一间房子,每人要出六百元,交通费每月一百二十多元,吃饭再省也得八百多元,还有电费、水费、通讯费,都得花钱,再除去每年春节探亲往返的路费、人情打点费,没有现在挣得多。”路边的青年憨厚地说。

“还有分居两地,父母、妻儿放在老家,缺乏照顾,再加上无尽的思念,更是一笔无法计算的账目。”捷舟也帮着算起了细账。

“是啊!每年回来,家里的小孙子都不叫他爸,刚刚认识又走了。哪像现在,一家人住在一起,中午、晚上都可以回家。”何老伯欣慰地望了望坪上的楼房,又看了看脚下的山川。

“您老家住哪栋楼啊?看看去!”捷舟说。

“好啊!”何老伯高兴地在前面领着走。

楼房建在山坡的一个长坪上,背山面溪,每户的面积在96-160平米之间,不远处的山坡上,每家分一块二十几平米的菜地和几十棵树的山林。

楼前楼内的设施,更令人们新奇。街上的路灯,全是太阳能供电,每栋楼房都配置有太阳能发电和热水系统。

秦怀雪介绍:“这是盛丰光伏产业集团在这里搞的试点,以后这里的楼房,一律按这种样式建设!”

这时,从广场东面的楼房内,走出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白乘风介绍:“这是许海强教授,他带了一帮人,在这里研究新能源开发,还有好几位院士呢。”

“哦,我们很熟!”捷舟热情地上前握手。

“现在,在城里让我们这些人担任的名誉职务太多,应酬太多,我们几位找了这个安静的地方,下决心研究新能源高新技术。我认为,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的核心,就是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是人类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许海强说道。

“好啊!难得你有这么一股创新精神,我国现在缺的,就是创新产业。城镇化是以产业为基础的,目前,这里以有机农业和肉蛋禽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基础,高新产业发展了,城镇化才能够巩固。”捷舟热情地赞扬着许教授。

“这几位教授研究的,都是前瞻性的产业,盛丰光伏产业集团已经答应,在我们县城建一个新的园区,许多专家已经到了,这个行业外出打工回流的青年也很多。”窦云青赶过来介绍。

“也多亏你这位老司令的支持啊!”老教授向窦云青伸起了大拇指。

“司令?”大家的目光一起投向窦云青。

“嗨!这是开玩笑。猪司令、鸡司令!”老教授帮着解嘲。

“他才多大,你们给他个老字?”捷舟问。

“三十二岁了!”窦云青不好意思地答。

“那不老啊!”人群中喊。

“在没结婚的大龄青年中,他算老的了!”老教授解释。

“噢,你还没结婚啊?这么有出息的小伙子,还愁处不上对象?”捷舟好奇地问。

“对象是有了,可她妈不同意,嫌我是乡下人,都拖了五六年了。”窦云青红着脸说。

“云青对象的妈,叫钟淑雅,现在是全国知名的心血管专家,家里就这么个宝贝闺女,咋舍得嫁给农村人。”许教授介绍。

“啊!我认识,她不应该有这种思想啊!她爱人曹靖有个故事你们听说过吗?”捷舟问。

“没听说过。”大家喊。

捷舟向大家娓娓道来:曹靖,年轻时在英国留学,成名很早,一直在那里工作。后来把母亲接去了英国,母亲看他早出晚归,那么辛苦,心疼地问他:“儿啊,你工资不低,房子也有了,还这么卖命,究竟图个啥?”曹靖答:“妈,这里的富人在郊外都有别墅,那些建在山里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漂亮极了。我是想再奋斗几年,我们也有这么一套别墅,住到山里去!”老妈妈听了,双手一合说:“孩子,那就别干了,咱们回家吧!从海外学习回来,城里都会给套房子,咱们老家的房子不就在山里吗?”……语音未落,笑声一片。

“云青很能干,你家兄妹几个?”捷舟问。

“三个!”窦云青迟疑地答。

“嗬!超生了!计划生育以来,城里全是一个孩子,农村一般是两个,个别的超生,还有三个、四个的。如果这样好的青年,和城里青年通婚,既有利于解决一对夫妇照料四位老人的问题,又在城中有一套房子,乡间有一套别墅。这个镇子建好了,条件也不比城里差,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到了城里能工作,来到镇上有别墅,这不就是曹靖苦苦追求的吗!回去我给你提亲去。这也是条城乡一体化的好路子。”笑声始终伴随着捷舟的话语。

“前面那片树林怎么砍了几棵?”捷舟打住笑,问道。

坐在山崖上的余光宪,被坪上的笑声所吸引:“穆大夫,这捷舟同那位矿老板董运承,真不是一类人。他们出身草根,硬靠自己的拼搏和智慧,度过了一道道难关。”

“怎么,你也服了?”一木笑眯眯地问。

“咋能不服啊!他们不仅有办法,有韧劲,这善于审时度势的妥协,也令人叫绝。拿反腐败来说吧,自从他们搞了那个完善机制,卡住了多少环节?这些年,谁不公权私用啊?人人把手里那点权,当成谋私的工具。我们这房地产开发,哪道环节不靠送啊?去年冬天,他们通过学习,研究消除腐败,不知鼓捣了个什么主意,受贿的人都偷偷把钱给我退回来了。如果把这笔钱打到建楼成本里,我算了算,每平米能低两千多元。现在,国家进行楼市调控,不少房子压在那儿,我如果每平米降两千元,很快能卖出去,我赚得也公道,老百姓买得也合理。腐败反了,还没抓一个人。

现在的头头脑脑,哪个人没点关系呀!如果抓上他们一个,还不知道惹来多大麻烦呢!”

“嗯,有道理!你想得可真细。”一木说着,突然扬起了头,对着前面的一片树林喊,“山魂,出来吧!别躲躲藏藏的了,我知道,这次你又赢了。”

余光宪举目望着树林,只见林中树影婆娑,没有看到人影。

“你喊谁啊?”余光宪问。

“你别管!”一木让徒弟搀扶着,急急穿过树丛,向山下走去。

余光宪不理解他要做什么,也不好跟上去,站在那里四处张望,听到市委一帮人正议论对面那片林木。当听到大家都赞成这里做墓地时,他聚精会神地竖起了耳朵。

“不行,那里有很多坟地,老百姓最忌讳迁坟。‘小诸葛’王四云不是给董运承看过,说那是风水宝地,再让人迁坟,就更难了,还是留作墓地吧!规定葬一个人,必须栽五棵树,既绿化了山林,又满足了不少人对风水的渴望。如果真有灵,让大家都富起来,也是好事!”捷舟说完,哈哈大笑。

几年的争斗打拼,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这件事啊!机不可失,余光宪拿起电话,接通了风水大师,说道:“四云叔,您看准的那个吉穴地,没问题吧?我可是要认领了!”

“没问题!”电话里响起了王四云的回话。

余光宪不顾荆棘划伤,跑到林中,捡起一根枯枝,画起了准备认领的地界。

公路上,一个人也急忙攀上山崖,走了过来,他就是董运承。一群人跟在他身后,一个穿长袍的先生夹在其间。

“那不是王四云吗?原来董运承请的也是他,这个‘小诸葛’可别偏心啊!”余光宪心里忐忑起来。

只见董运承领着王四云,来到他画出的地片上。

王四云掏出罗盘,煞有介事地东瞅西望地说道:“把这块巨石敲掉,龙脉全顺!”

“你们是在看风水呀?”一位头发斑白的妇人站在古松下,好奇地问。

“徒儿!王四云这点看家本领,今天全拿出来了!”观通老人蹲在树枝上嚷道。

“啊!观通老人!树下的女士是他徒弟?”余光宪惊奇地仰望着树上。

“他老人家说四云大师尽心了,肯定没错,抓紧干!”董运承唯恐风水宝地被别人占了,督促赶快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