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魂牵梦圆:老兵笔下的新中国故事
8937500000156

第156章 江流千里有港湾(2)

话音未落,会议室的门被推开:“程书记,不好了,一大批拆迁户涌到了市政府门前!”江秘书喘着粗气说。

“那赶快给他们做工作啊!这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他们闹腾啥?应该服从大局!”宫义男生气地说。

“对呀,得抓紧劝阻,现在群众工作的难度真大啊!”曹诚学深有同感地说。

“对这些人可要慎重,现在流动人口是个很大的群体,占了古州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这部分人的问题处理不好,古州市不可能有稳定的局面,国际会议也要受影响。”甄玉望提醒着。

“你呀!就是遇事不考虑大局,只考虑个人利益。”宫义男不满起来。

“大家先不要争论,这么多人围在门前,我们要先去和群众见个面,不能让小问题酿成大问题。”程峰说着,站了起来,大家也跟着,一起来到了门前。

“书记、市长出来了,大家有话赶紧说。”人群中一阵呼叫。

“你们吼什么?拆迁是为了国家……”宫义男一句话没说完,郭五迈步上了台阶,拉住宫义男的袖子问:“同志,国家是谁呀?我正想找国家,您是吗?”

“对,找国家,找国家!”下面一片起哄声。

“乡亲们,别喊了!我虽然不是国家,但我是在古州长大的,目睹了市领导为农民工付出的心血,总觉得城市没有亏待你们。每年春节后,你们都要赶火车、搭汽车,来到城里打工,年底,又长途跋涉返回故里,做候鸟式的迁徙,形成一年一度的春运潮;打工期间,你们绝大多数住在郊区,早晨你们要坐公交、打出租,赶来市区上班,晚上,又一路奔波,返回郊区休息,使城市的交通向大海的潮汐一样,每天有两次拥堵潮,市里领导不好说,我可以给他们讲句公道话,为了解决运输问题,他们不知犯了多少难,挨了多少批,落了多少埋怨!这些年,你们都赚得盆满钵溢了,遇上国际会议这样的盛典,你们体谅一下国家,总可以吧?”宫义男尽可能把话讲得恳切。

“我们体谅国家,国家也该体谅我们呀!我们抛家舍业,来到城里,一颗汗珠摔八瓣,赚了几个辛苦钱,买了个睡觉的地方,不能说拆就拆啊!我们不找国家论理找谁呀!”人群中喊。

“你们那是小产权房,违反国家政策!”宫义男寸步不让。

“他们买房的时候,国家为啥不告诉他们违反政策?买下来住这么多年了,突然说违背国家政策,我就想找这个‘国家’问问,是咋回事?”郭五挺了挺腰杆,理直气壮地质问道。

“老爹,快跟我们回家,别再说了,国家要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们不能带这个头。”郭五的儿子、儿媳在台下喊起来。

“当年国家号召的,我都带了头,现在我们有事了,找找国家有什么不好,你们怕啥!”郭五拧起脖子不回头。

“国家政策明摆着的嘛!你还有什么可问的?”曹诚学从兜里掏出了有关文件。

“你是国家吧?我就想找找你!”郭五憨厚地问,人群中哄笑起来。

曹诚学一脸尴尬,嘴里喃喃自语着:“我还真不是国家。”

“那国家是谁呀?”耿直的郭五又询问书记和其他领导,一个个张口结舌,没法回答老汉这个问题。

人群中有人喊:“在西方,他们就代表国家!”

“西方?”郭五像受到了点拨,急切地走到站在西边台阶上的宫义男跟前,问道,“领导,你是国家?”

宫义男窘迫地摆摆手:“不是,我不是!”

老汉又向甄玉望走去,就在这时,一辆轿车飞驰而至,从车上下来的捷舟,快步走上台阶,向书记、市长拱拱手:“对不起!我来晚了,辜负了市委请我当顾问的美意。”

“来得正好,你快帮这位大爷解释解释国家是谁。”甄玉望戳了戳程书记,一把拉过捷舟。

“对,快给我们说说国家是谁?”台下一片喊声。

捷舟把手伸进口袋,飞快地摸着那块砾石,把场面扫视了一圈,顿时明白了今天事态的严重性,他略作思考,亲切地拉起郭五的手,说:“老人家,国家就是祖国,我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

“祖国?祖国又是谁呀?”郭五显然对这个回答不够满意。

“祖国是谁呀?”捷舟略一沉吟,“祖国就是你一天抱怨八遍,却不让外国人微词一句的地方,她像个带着一群孩子的母亲,因为各种机缘,孩子们有的过得好些,有的过得差些。不少孩子尽管对娘有意见、有看法,但是别人如果说娘不好,儿女们马上同他干仗!”

郭五挠着脑袋,似有所悟,人群也静了下来。甄玉望趁热打铁:“刚才,下边有人喊的西方,不是指我们站在西边台阶上的人,是说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他们说我国不好!”

“凭什么拿他们寒碜我们!”郭五愤愤地说,心里似乎明白了许多。

“乡亲们!这么多人站在这里对话,能坚持多长时间?是不是选几位代表,和我们一块谈谈?”程书记说。

“不用,今天没来多少人,也就一百来个,就在这谈吧!”下面人喊着。

“哪里呀!我国的流动人口,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群体,有两亿两千万!我们古州也有几十万,你们看,听到信儿的人,都往这里聚,人积得再多一些,更没法谈了。”甄玉望进一步解释。

“是啊,乡亲们!流动人口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群体,也是对我国贡献最独特的群体,城里的苦活、脏活、累活,基本都让大家干了。我们可以看看,没有流动人口,就没有城市的一栋栋高楼大厦、一条条公路桥梁、一座座饭店的优质服务和一批批销往国内外的制造产品。这么多年,大家和城里人和谐相处,这种纪律性和素质也是值得学习的。”捷舟由衷地称赞。

“嗨,这么说还差不多。”人群的情绪进一步缓和。

“不要听他的,这是给我们戴高帽,灌迷魂汤,我们农民工在他们眼里低人一等,哪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没有人口流动啊!但有谁像我国农民工遇到这么多问题呀!让来就来,叫走就走?”钟德令和邢冬浩在人群中不停地撺掇,人群又沸腾了起来。

“这话说得不对!”一个五十多岁的民工跃上台阶,高声对大家说,“我们古州第一批农民工外出,就是去了这位军队领导的驻地,他经常去工地看我们,为我们盖水泥,还差点受了处分,他当时讲的就是今天这个话。”

“有这回事,有这回事!我们是跟刘剑超去打工的。”十几个人喊起来,人群又安静下来。

“乡亲们,不要听信闲话。”捷舟站到高台上,似乎看到了几个在人群中穿来穿去的身影,他高声说,“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不一样的,有着自己的特点。”他顿了顿,望了望下面的人群,接着说,“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主要是向着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待开发地区和大工业蓬勃兴起、就业岗位比较充足的城市流动。而我国由于人口数量巨大,资源有限,只能向着东南沿海和部分大中城市流动,这些地区的资源也很有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除了劳动力需求外,流入人口的其他需求很难满足。”

“讲得对!这些国家我都去过,英国工业革命时,只有两千多万人口,它的工业品销往全球,大批的工作岗位和闲置土地,供农业人口进城居住和就业,我们说的‘羊吃人’,只是形容农业的凋零,原始积累的残酷。美国是个移民社会,搞工业化时,不到一亿人口,大工业发展,劳动岗位奇缺,城市大批土地闲置,来了就有工作,搭个棚子就可以住下,并融入当地社会。它的西部环境多好啊,有矿藏、有沃土,在淘金热中奔去的人,只要勤奋,就能发家、安家。而我们国家有十三亿人口,高高的喜玛拉雅山和辽阔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占了中国国土接近三分之二的面积,不要说那里资源有限,就是人居环境也很困难。我们既然生长在这个国家,就要从我们自己的实际出发看问题。”人群中走出一位西装革履的老教授,几百双目光向他投来:“嗬,这不是封雷教授吗?他怎么也在这里?”捷舟等人惊奇地喊道,人群中也窃窃私语起来。

“我一个亲戚住在这里,今天来看他,碰到了这事,跟着讲句公道话。”封雷走上台阶,依次与市领导、军队领导握手。

“乡亲们!封教授的母亲是法国人,他对国外的情况比我们都了解,可以当中西对比的见证人!我再讲一条,我国的人口流动,是在无外来资源支撑的情况下进行的。大家知道,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大量的资源和劳动力掠夺,他们通过殖民政策和不平等贸易,从亚非拉国家廉价获取了宝贵的资源,促进了国内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有大量人口流入发展中国家办矿山、搞实业,攫取了巨额财富。西方除了掠夺奴隶的血腥历史外,还有大批廉价的劳动力,涌入西方国家,使他们享受了全球的人口红利。八国联军、日寇侵华,从我们国家掠走了多少资源和财富啊!我们的多少矿藏,被他们挖出运回国内?一时用不着的,填到海里存起来,以备继续使用。我们有多少金银财宝,被他们掠走?老人们都知道,鬼子从金珠山转运出去的财宝,连续运了十几夜,还有大批没来得及运走的埋在山里,布上化学弹迷阵,我们想挖,挖不出来。如果我们不发奋图强,还会有让他们挖走的一天。更可恨的是,鬼子还从我们这儿抓走那么多劳工。”

“是啊,我父亲就是被抓过劳工的。”一个老人从人群中站出来说,“日本国内劳动力紧缺,父亲他们被抓去挖矿,吃的是橡子面,干的是重体力活,一天要工作十八个小时以上,十个人中有九个死在了日本的山沟里……”说到最后,老人啜泣起来。

捷舟接过老人的话题:“乡亲们想一想,没有这些外来资源的支撑,西方发达国家可不可能有今天?如果当年不是世界列强的侵略和搜刮,我们的日子要比现在好过得多。刚才,我同郭五老爹谈到了祖国就像母亲,我们这个妈妈饱经忧患,在积贫积弱的艰苦环境下,拉扯着我们十三亿人口发展,大量人口在这种有限的资源环境下流动,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是啊,体谅祖国就像体谅母亲,我的妈妈出生于法国贵族世家,但是她跟我爸来到中国,成了兄弟姐妹中最穷的一个。我和弟弟、妹妹的生活,比姨妈、舅舅家的孩子差得多了,但我们没有理由去埋怨她。”封雷说到这里,掏出手帕,眼眶中闪着晶莹的泪花。

“当年的洋人,是举家进城,城市新兴的工业岗位和资源,能保证他们安家落户,维持生存;而我们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是父母妻儿留在农村为依托,要想举家融入城市,大中城市的有限资源承载不了,多数农民工的收入也养不起。在研究城镇化和流动人口问题时,一定要考虑这些现实条件。”观通老人也在人群中大声说着。

“对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不同情况,都要走自己的道路,刚才有个小子在煽动我们和西方比。”有人忿忿地喊着,目光不停地在人群中搜索着煽风点火的人的身影。邢冬浩和钟德令见势不妙,悄悄溜了出去。

捷舟看了看程峰,说:“馆所建设和拆迁,是关系经济发展与民生的重大问题,也不是站到这里议议就能说清楚的,还是请乡亲们选几位代表谈谈为好。”

程峰点点头,高声问:“乡亲们同意吗?”

“同意!”人群高声呼应。郭五带头要求当代表,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刘校长紧随其后,商户代表很快酝酿出来,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的民工,也派出自己的代表。广场上,人群散去,几位代表跟在市领导身后,走进了会议室。

对话开始,首先请群众代表发言,他们的意见主要有三条:一是买小产权房的情况,政府不少工作人员都知道,但没有人及时劝阻,不能一拆了之;二是店铺、学校是农民工自己出的钱,作为临时建筑盖的,现在要拆迁,得给学校和店铺重新联系个合适的地方;三是这一带是市郊,出租房比市区便宜很多,在这里住的都是建筑、服务、制造业的打工人员,工资收入低,建议政府帮助联系不太昂贵的出租房区。

工作人员把规划图挂到墙上,领导们站在图前看来看去,反复思索:“到处都安排得满满的,在哪里挤个地方呢?”

宫义男对着图看了一会儿,说:“这个规划够大气的,不好再动。”他本想说,“这是为国家争气的事,乡亲们还是忍一忍,顾全大局。”但是,他想到刚才的尴尬局面,没好把这话说出口。

捷舟对着图思索了好一会儿,把程峰拉到一边说:“配套设施没必要搞那么大,占那么多地方,洋人是人,我们中国人更是人,不能光考虑面子,还要考虑里子,把那个地方砍下一半来,盖几栋楼,底层做店铺,上边做廉租房,再建个学校,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建学校的问题已有规划!”教育局长吕薇插话说,她是当年古州中学教导主任吕星阁的孙女。

“那就好!”捷舟点了点头。

甄玉望凑过来听了听,低声说:“这个办法好!民生和稳定,可是上级关注的重大问题。”

书记、市长把几位副职叫到另一个房间,经过商量,回来后向大家讲了这几条措施,代表们比较满意。

郭五老爹站起来说:“能做到这些,就不错了,谁再不满意,我给他们做工作去!”

几位代表先后离去,程峰看了看表说:“哎呀,快一点了,大家别回了,在这里吃个饭吧!”

谁也没有推辞,围桌坐了下来。

程峰想想今天的场面,松了口气说:“捷舟副总指挥啊,幸亏你脑子来得快,要不,这个国家是谁的问题,就把我们全问住了。”

“是啊,你还真有研究,你能把流动人口的特点讲得那么形象、具体,应该给你敬一杯啊!”曹诚学也由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