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厦台关系史料选编(1895—1945)
89364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厦门,背倚漳州、泉州,隔着台湾海峡,与台湾、澎湖相望。厦门与台湾,历史关系源远流长。

明朝初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明太祖朱元璋在泉州设永宁卫,分设左、右、中、前、后五所,中、左二所即在今天的厦门岛内,此外还有福全、崇武、金门等三个千户所,厦门与金门同为永宁卫下属的所,唇齿相依,均为抵御倭寇侵袭的第一前线。明朝末年,清军入关,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郑成功坚决抗清,带领一支军队,前往金门,以厦门、金门为基地,发展抗清力量。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后,建立殖民统治,进行压迫和掠夺。为了收复台湾,郑成功发兵东征,于公元1662年完全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我国领土台湾。公元1683年,清朝水师提督施琅攻占台湾,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次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和厦门都属于台厦兵备道管辖,两地各设一名海防同知。公元1721年,改设分巡台厦道,直到1727年才单独设立分巡台湾道,说明厦门与台湾在清初的四十多年时间内都隶属同一个行政单位。

清朝时期的台湾,其广袤的土地仍亟待开发,这时期大陆民众赴台须领取合法证照,经台厦道查明方可,厦门是大陆民众赴台移民的重要出发地。此外,福建沿海的商人,也往来于台湾厦门之间,他们经营的帆船贸易,实现了两岸间的物资互补。厦门也是清政府对台湾沟通的重要桥梁,所有的公文都从这里交船户带到澎湖、台湾,台湾的消息也是通过厦门上报。可见,清朝前期,台湾政治、经济、军事都对厦门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两地的关系极为密切。

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争战败,被迫割让台湾。众多台湾同胞“义不臣倭”,纷纷内渡,返回大陆,很多则定居在厦门,如板桥林家的林维源、着名诗人施士洁等,至今厦门鼓浪屿仍留有他们的旧宅和遗迹。另外,厦门是当时台胞抗日活动的重要基地,台湾的抗日力量可以从厦门获得大陆同胞支援的武器、资金等,台湾陷落之初,日本殖民总督府就派间谍在厦门侦查抗日台胞的活动行迹。在日本殖民当局武力镇压台湾的抵抗运动后,其试图割断两岸之间联系的图谋并没有成功。日据时期,基于厦门地处闽南中心地带,与台湾在语缘、地缘、血缘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渊源,自然吸引了众多的台胞在此工作、生活。他们从事各种职业,为促进厦门地区的发展,作出了相当的贡献。尤其有不少青年爱国台胞来厦门求知、求学,成立抗日组织,进行抗日活动。尽管在日本殖民当局的操控下,一些台湾浪人勾结当地流氓地痞,在厦门开设妓院、赌场、烟馆,利用日本籍的身份,为非作歹,逃避厦门执法当局的法律制裁,严重扰乱了地方治安,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但这毕竟是少数,不是在厦台胞的主流,且台籍浪人的恶劣行径,也遭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反对和谴责。

综上所述,厦门与台湾的关系极为紧密,尤其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期间(即从1895年台湾被日本强占直至1945年台湾光复),厦门作为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受到日本殖民当局的觊觎,是日本帝国主义南进政策中重要的侵略目标,厦门与台湾关系历史上,从此添加了浓厚的日本因素。在这个历史阶段,厦门与台湾的关系既丰富多彩,又曲折复杂,厦门地区涉台历史资料十分丰富。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合作选编的这部厦台关系史料集,搜集了诸多相关历史资料,尤其是以往为国内学术界所忽略的日本方面史料记载,为人们展示了日人眼中厦台关系的历史场景,其与中国史料相印证,将大大拓展厦台关系史的研究视野——譬如台湾抗日志士在厦门组织的抗日团体及其英勇斗争;又如台湾银行厦门支店的设立、台湾世家林本源家族与鼓浪屿的密切联系、在厦门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厦门事件的内情及其本末,日本帝国主义对厦门的侵略扩张计划等等,均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时史料选编还汇集了历史档案和当时国内及厦门本地主要媒体对厦台关系的相关报道,全方位地展现了厦台关系的方方面面,如《厦门市政府公报》、《厦门市公安局警务月刊》披露的当时厦门市警察局所破获的台籍浪人所犯的偷窃、贩毒、抢劫、绑架、杀人、勒索、伪造钱币、人身伤害等一系列案件;《申报》、《江声报》详细记载和报道的台湾人在厦门从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活动的各种情况,以及厦门市爆发的与台湾人相关的轰动一时的台吴事件、台探事件。又如台湾公会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及其与厦门市各界的交涉情况,等等。所有这些均体现了厦门与台湾关系的密切。本史料选编将为厦门市民了解厦台关系的历史源流提供详实的资料参考,相信其亦将成为学术界研究厦门与台湾历史关系的重要基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今,********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海西建设如火如荼,厦门在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项目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对台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新形势下,发掘不同历史阶段厦门与台湾关系的史料,有利于推动相关的学术研究,总结历史教训,使厦门在对台交流合作等方面,开拓新的思路,延伸新的发展,为两岸的携手共进以及和平统一,作出应有的贡献。

****厦门市委常委、秘书长 臧杰斌

2012年10月28日

编辑说明

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早期厦门曾是大陆对台贸易及闽南移民迁徙入台的主要口岸,明代张燮着名的《东西洋考》一书记载闽南商人和渔民以厦门沿岸为中心驶往海峡对岸,进行鹿皮、鹿脯交易或捕鱼作业,官方对其征收饱税进行有效管理。厦门所在的漳州河口(即九龙江入海口)乃是明清时期大陆出口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十六、十七世纪在西方世界闻名遐迩,荷据时期,荷兰殖民者以台湾为基地,从事厦门——大员——日本——欧洲仲介贸易,从中获取巨额利润。活跃在厦门的对台贸易商有李旦、许心素等,而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更是以厦门为基地,从事与台湾之间的海上贸易,并最终挥师东进,收复台湾。清代早期,厦门与鹿耳门是统一后的唯一官方对台出入通道,厦门成为海峡两岸交往的中心口岸。史称厦门与台湾关系之紧密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实为十分恰当的比喻。

近代之后,厦门与台湾的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1895年腐败的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自此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海峡********由原先中国内部不同省份之间的关系,变成为中国与日本殖民地之间的“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厦门与台湾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一大环境的影响。因此,近代以来的厦台关系史中,日本因素挥之不去,深刻影响着厦台关系的发展进程。

本书选编的史料内容主要为1895-1945年,即台湾历史上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厦门历史上的清末和民国时期厦台关系的重要史料选编,其中许多资料来自日文记载,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后藤新平文书厦台关系资料。

二、日本外务省编纂《日本外交文书》1900年厦门事件资料。

三、厦门台湾公会资料。

四、《申报》厦台关系资料。

五、《江声报》厦台关系资料。

六、台湾民众在厦抗日运动资料。

本书在整理过程中,为保留史料原貌,对原文未作处理,一仍其旧。

本书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合编,编纂组成员为:厦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葛向勇、厦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小冲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陈忠纯博士、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黄俊凌博士,主编陈小冲。

本书资料收集得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中心及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及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档案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等单位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提供了热情协助,在此谨致谢忱。

编者

2012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