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北美洲:加拿大(世界我知道)
8936000000006

第6章 纵览加拿大风土人情(3)

加拿大的沿岸水域为不同种类的鲸鱼提供了栖息地:弓头鲸和白鲸可以在巴芬湾找到,而富有传奇色彩、带着长长的弯角的独角鲸则生活在更北的地方;座头鲸、抹香鲸、小须鲸、长须鲸和露脊鲸生活在东海岸;逆戟鲸和灰鲸可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海域看到。

纽芬兰北部港口,包括位于特里尼蒂湾和博纳维斯塔湾的港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捕鲸的黄金时代。今天,经营者们将鲸鱼观赏和观察秃鹰及其他珍稀鸟类的活动结合起来。

再往南是芬迪湾,这里富含磷虾的海水被巨浪激起,这来自庞大的露脊鲸群。露脊鲸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它们价值很高且极易捕捉。最受欢迎的观察点是新不伦瑞克省的大马南岛,海洋生物学家们在这里进行考察探险。

在魁北克的萨格奈河与圣劳伦斯河的交汇处,向导带领的陆上旅游探险者可以看到鲸鱼。这里的几类鲸鱼中包括在此长驻的小白鲸群体,除北极地区外,只有这里可以看到这一群体。

在曼尼托巴省北冰洋沿岸的丘吉尔一带,鲸鱼种类中也包括白鲸。

除了传统的旅游项目外,这里还可以让游客深入鲸鱼之间的斯库巴进行潜水活动。

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海岸,游客可以从温哥华、维多利亚及许多小港口出发。灰鲸每年春季都会向温哥华岛西岸迁徙,在3月中旬到4月初之间,可以很好地观看到这一壮观景象。

6.与世隔绝的北极猎人

在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居住着为数不少的因纽特人。因纽特的意思是“唯一的民族”,这个民族在北极地区生活达数千年之久,称他们为“唯一的民族”再恰当不过了。

北极地区的环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过温暖与冰冻时期,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生物在此地繁衍生息。因此,北方游牧民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

首批移民是在温暖期越过白令海峡,来到北部定居的。这个被称做“前多塞特”(PreDorset)的游牧民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向北迁徙至加拿大的北极列岛,另一部分向东进入格陵兰。他们依靠在北冰洋猎杀海豹和捕鱼为生。

大约在公元前l500年,北部地区开始变冷,北极地区进入冰冻期,当地居民被迫向南迁移到大陆上生活。

这一时期的前多塞特人被称为多塞特人,他们追捕的不再是北极地区的海豹,而是驯鹿。他们是现代因纽特人的远祖。

大约在900年,随着北极地区另一次温暖时期的到来,另一人种图勒人开始从阿拉斯加向东迁移。他们以海洋哺乳动物为食物。

图勒人不同于多塞特人。主要区别是,他们沿着海岸线,聚居在很大的部落里,而多塞特人则以家族为单位,部落比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一个冰河期来临了,这个时期的冰山非常巨大,以至阻碍了海洋哺乳动物经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驯鹿的迁移路线也改向南方了。食物发生了迁徙,图勒人随机应变,他们分成更小的群体,在捕猎海洋动物时具有更大的灵动性。这些南移的图勒人与以前在南部定居的多塞特人相遇,他们的文化相互碰撞,最后这些人被统称为因纽特人。

因纽特人不畏艰难险阻,选择北极地区作为自己的家园。数千年来,他们一直与世隔绝,1576年,伊丽莎白时期的探险家和私掠船船长马丁·弗罗比舍为了寻找黄金和通往印度的西北航道,率船驶入了巴芬岛的一个很大的港口。从此,因纽特人与世隔绝的状态结束了。因纽特人用古老的方式帮助马丁·弗罗比舍,并插手他们的事务。但是住在北极高寒地带的因纽特人却未能与这些欧洲人碰面,直到1818年,一队捕鲸船才出现在北冰洋的东部海域。这些捕鲸船为了寻找弓头鲸,冒险穿过遍布冰山的戴维斯海峡。这一时期海难频繁,捕鲸船都被北冰洋的浮冰撞沉海底。19世纪40年代,一位精明的苏格兰捕鲸船长威廉·彭尼建立了巴芬岛捕鲸站,这样大大降低了捕鲸船撞冰事故。威廉·彭尼敏锐地观察到生活在这里的因纽特人都是出色的捕鲸能手,这让他兴奋不已,他大力招募因纽特人为自己的捕鲸船工作。

不久彭尼和其他聪明的捕鲸手开始采用因纽特人的御寒服装、渔叉和其他随身用具。因纽特人的生活方式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们从完全的靠海吃海,变成以物易物,当越来越多的因纽特人为捕鲸船打工时,他们开始依靠狩猎和贸易为生。

但是好景不长,19世纪80年代捕鲸业的导致了北冰洋弓头鲸数量的急剧减少。因纽特人在现代与传统中徘徊,正当他们决定重操旧业时,加拿大最大的毛皮交易公司——哈德逊湾公司在北极地区的势力日益扩大。因此纽特人重新过起了打工生活,但是他们也没有丢掉自己的猎手职责,他们过着半游牧的生活,也融入了现代货币体制中,这可以为他们带来枪支、牛油、炊具和食品。对于某些因纽特人来讲,哈德逊湾公司是他们的立脚点和第二个家。

随着国际市场上毛皮价格的剧跌,位于巴芬岛的哈德逊湾公司濒近破产,饥饿与贫困开始慢慢朝着因纽特人走来。因纽特人蓦然发觉,自己竟买不起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弹药和其他物品了。

祸不单行,处于经济崩溃边缘的因纽特人,肺结核和流行性感冒这两大病魔正在冷酷地吞噬他们的生命。

巴芬岛捕鲸站的建立者船长威廉·彭尼曾向世人透露道,当他在19世纪40年代初次登上巴芬岛时,有1000名因纽特人,而1858年时只剩下350人。因纽特人有30%死于流感和肺结核。

这个“唯一的民族”感到他们竟是如此的孤立无援。

幸好有福音的传播者在努力帮助他们,让这些北极猎人度过了漫长的寒冬,而且加拿大政府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介入因纽特人的生活。

因纽特人所生活的地方成立了合作社,并在政府的帮助下大力发展北极旅游业。

有一年,一大批游客来此游玩,合作社派遣的捕猎向导对狗拉雪橇并不在行,而另一位传统捕猎能手却被弃之不用。结果,两星期的捕猎行动一无所获,参与狩猎的客人大为不满。合作社作出的解释是,这位技术差的捕猎向导没有工作,而那位优秀的捕猎能手却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合作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因纽特人都能够和谐共处,都能够很好地活下去。

因纽特人虽然受到加拿大南方文明的影响,但是他们有一种完全不同于南方人的价值观,大体上讲,因纽特人不追求个人财富,他们所注重的是赢得社区的尊重。对男人而言,传统上赢得社区尊重的途径是成为优秀的猎人和善于使用捕兽器的高手,雕刻可以赚钱,但因纽特人认为干这一行没出息。

对于联邦政府实行的义务教育,因纽特人一直抱着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特别是年长的因纽特人,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学习南方技术,对于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学习英文、科学和数学,他们一直不理解。

联邦政府试图将教育系统整合为因纽特人社会的一部分,并提出一项计划,准备招聘因纽特人,把他们培训为教师。但这项计划最终以流产告终,几乎没有因纽特人愿意离开社区去接受8个月的培训。

现在更大的问题困扰着这些不畏严寒的猎人,这些问题来源于他们的下一代。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因纽特年轻一代一直受着外部世界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响应政府的号召,离家到外地上高中。这种背井离乡的生活使他们感到茫然。与父辈不同,他们没有靠土地维持生计的本领,不知道在户外的严寒中怎样保暖,也不会建造冰屋。生存技能是因纽特人文化的基础。年轻人不仅对传统技能及其潜在的哲理生疏了,而且也不具备角逐政府或企业中管理职位的才能。

因纽特人的知识和社会价值突然之间中断了,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们将如何自谋生计,其结果表现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酗酒、野蛮破坏和自杀。

因纽特人独特的文化使北极地区成为他们的家园。如果年轻一代不能继承祖先的精神,如果他们被西方社会征服,就不再是因纽特人,加拿大这个拼图板式的社会也就因此失去了多姿多彩的一部分。

7.冰雪钓鱼

冰钓是加拿大冬季的一大乐趣,也是一道颇有特色的风景。所谓冰钓,就是在湖面冰层上凿出一个洞来钓鱼。

冬季的加拿大极度寒冷,几百米宽的河湖都是全线冰封,有的地方冰层厚达一两米,所以在上面不仅可以随便走人,就是几吨的卡车开过去也没事。到了冬季的加拿大,你就会发现冰面上有好多汽车停着,不知就里的人会忧心忡忡,尤其是看到又有几座小木屋竟然搭到了河面冰上,就更会觉得惊骇,因为屋里面进进出出有很多人,万一这些人掉进冰河里怎么办。

再仔细一看,就知道担心是多余的,这些加拿大手里拿着钓竿,原来他们都是在玩冰钓。加拿大冬天的鱼有股傻劲儿,它们含着鱼食半天不动,当你认为该换饵时,收起来却有鱼在线,原来这些傻鱼钓在钩上都不挣扎。不过碰到肉食鱼,那可就得费点力气了,肉食鱼“力大无穷”,一旦上钩,拉着线同你周旋半天,它们都不怕痛,嘴里含着鱼钩铆着劲儿扯。

加拿大最有名的冰钓运动在魁北克,来到着名的圣安娜河镇,向两边望去,宽阔的河面早已是银装素裹,一望无垠。如果不是走在桥上,让人真以为这是一片宽阔的平原,远远地向两边伸展,直接天际。平原之上,鳞次栉比的居民小屋连排成片,街道阡陌纵横,有的屋顶上还有缕缕青烟袅袅升起。走不了几步,就是加拿大最有名的冰钓点——冬日渔村。

冬日渔村有许多的“小木屋”,加拿大人称之为“别墅”。打开门,往里望去,只见里边有一张长木条桌,两边两条原木凳子,一个火炉,大约有10~12平方米大小。再仔细看,这些木屋都是钢板墙底,可以在冰面上拖着走的——原来是活动房。整个屋体全部是用粗粗的原木搭成,这种“别墅”有大有小,大约可以容2~10人。

钓鱼的线从上面垂落下来,下面都带好了铅坠和鱼钩,一条线上一个铅坠,两个鱼钩,浮标是火柴棍。加拿大的冰钓已经不是传统钓竿加浮标加钩子的玩法,而是一种接近于原始的粗犷式钓法了,完全凭手感或直接看线上的火柴棍是不是被拉抖动来判断是否有鱼上钩。

冰钓开始时,先拿一把大抄子把冰窟窿里的冰渣子全部掏干净,然后才开始往钩子上挂鱼饵,冰钓是一个技巧活儿,如何下钩,鱼钓离河底要有多少距离,鱼咬钩后怎么处理等等,只有技艺娴熟的人才能钓上鱼来。

上钓的鱼一接触零下十几度的空气,过不了几分钟便被冻成“棒棒鱼”了。在加拿大钓鱼,主要是为了享受钓鱼的乐趣,绝大多数人并非为了吃鱼而来,而在乎山水之间。所以钓上来的鱼,大部分都留在了冬日渔村里,这成为冬日的渔村另一个收入来源。他们会把鱼收集起来,装入小袋子里,六加元一袋出售给那些钓不上鱼却又想要鱼的人。

加拿大小鱼数量繁多,喜欢成群结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圣劳伦斯河里,其他时间都在与大西洋交汇的入海口,平均寿命两年。每年冬天,这些小精灵们都会逆水而上200多千米,来到这里交尾产卵。

一尾成年鱼每年可产几万粒卵,生命力极强,成活率也比较高。由于这里是鱼儿们集中的地方,冰钓早已名闻遐尔,当地居民便顺势推进,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把它发展成为当地的旅游支柱。从每年的12月开始到2月底,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休闲,为当地带来了巨额的收入。

尽管如此,当地政府还是着眼于长远,未雨绸缪,为了保护小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府只允许最早的几十家继续经营,限定地域,限定屋数,把小屋控制在现有的600间以内,不再继续扩大规模。

8.土着人的生活与古老婚俗

加拿大目前约有60万原着民,主要包括印第安人、米提人和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约占加拿大人口3%。其中大部分生活在靠近北极的北部地区。目前北部地区约有2000多个原着民保留地。尽管加拿大政府近年来重视北部地区的发展,但大多数原着民仍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

其中印第安人占绝大多数,在欧洲人初到之际约有22万人,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圣劳伦斯河谷、大湖区、大平原及太平洋沿岸地区。

印第安人没有文字,方言甚多,大多属于阿尔冈钦语和阿萨帕斯堪语系。

主要的部落有活动在今加、美边境地区的易洛魁联盟诸部落、休伦人、渥太华人;阿卡迪亚地区的密克麦克人、马勒塞特人;圣劳伦斯河谷的蒙塔格奈人;大湖区的奇帕瓦人(又称奥吉布瓦人)以及更西地区的克里人;太平洋沿岸的萨利什人、海达人和卢特卡人。

在欧洲人到来的时候,印第安人尚处于石器时代,其经济生活以狩猎、采集、捕鱼为基本内容。

只有易洛魁人和休伦人拥有比较粗放的农业,用石制和木制的工具进行生产。他们先放火烧掉土地上的树木和杂草,然后种植玉米、豆类、南瓜、向日葵等作物。由于工具粗糙,生产方法简单,作物产量不高,所以农业部落也须辅以渔猎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来源。各部落均很少驯养动物,尤其没有马、牛、猪等大型动物,常见的家畜只有狗。土着居民也未发明轮子,无论车轮还是陶轮,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东西。总之,印第安人对资源的开发还处于相当简陋的阶段,其生存环境无疑是十分艰苦恶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