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活动的生命之躯:动物(探究式科普丛书)
8935300000008

第8章 水陆皆可栖——两栖类动物

第一节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两栖类

原始海洋生物,首先进化为两栖类,再由两栖类进化成陆生生物。因此,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

两栖动物的特征是:体温不恒定,卵生,幼体水生,成体可陆生,用肺呼吸,皮肤裸露湿润,可辅助呼吸。

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例如蝌蚪)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

但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

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适应力远不如其它更高等的陆生脊椎动物。

两栖类处于陆生和水生的中间过渡期,它们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蛰。

第二节形态各异——两栖类动物的种类

现代的两栖动物种类并不少,超过4000种,分布也比较广泛,但其多样性远不如其他的陆生脊椎动物。

现代的两栖动物包括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其中,只有无尾目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1.无足目

无足而形态习性均似蚯蚓的两栖动物,例如现代分布在澳洲以外的热带地区的各种蚓螈。

蚓螈是一种形似蚯蚓的两栖动物,尾极短或无,无四肢和肢带。

它们白天栖息在土壤中或者在水中游泳,夜间才出来觅食。

绝大多数的蚓螈,主要是在陆地上活动,一般人很难察觉这种两栖类动物的存在。

蚓螈体表有许多体环,体长10~150厘米不等,直径最大为5厘米;颜色从黑到粉红、棕色不等;拥有眼睛,但不是很发达,隐藏在皮下甚至骨下;眼与鼻孔之间有一化学感受触须。

蚓螈和蚯蚓是有区别的,它们与蚯蚓最大的不同处就在于它有嘴巴,可以用来进食。

蚓螈雌雄外观相似,雄性具有可插入雌性体内进行体内授精的交配器。许多种类为胎生,母体输卵管向胚胎供应营养,小蚓螈发育成熟后出生。

一般的蚓螈以蠕虫和昆虫为食,而蛇又常以它们为食。大型蚓螈则多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会捕食小型蜥蜴。

目前已知的蚓螈大约160种,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湿热地区,尤以南美的种类最多(安的列斯群岛没有)。我国现有两种,代表种类是版纳鱼螈,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南部。

2.有尾目

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幼体和成体区别不大,包括各种鲵和蝾螈。

出现在侏罗纪,现在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1)鲵

鲵分为大鲵、小鲵两科。

小鲵四肢较发达,皮肤光滑,头部扁平呈卵圆形;躯干圆柱状,略扁,体侧有肋沟;有肺,尾基较圆,向后逐渐侧扁。

小鲵长5~9厘米,背面黑色,腹面颜色较浅,整个身体有银白色斑点;头较小,舌头很大,有一短而侧扁的尾巴,平时在岸边水草间活动。

以陆地生活为主的小鲵主要生活在海拔120~1800米林间潮湿的草丛、洞穴中,繁殖季节进入溪流内石下或植物枝叶间配对产卵,繁殖期以后进行陆地栖息生活。它们以多种昆虫、蠕虫、蚯蚓、蛞蝓、多足类等小型动物为食。

小鲵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有20余种,分布在中国、朝鲜和日本。

其中日本的种类最多,中国有4种,分布在东北、华中和台湾省。

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全长可达1~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

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很短;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黏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大鲵栖息在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喜欢吃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2)蝾螈

蝾螈也称水蜥或水栖蝾螈。水栖者皮肤光滑,称蝾螈。而陆栖者皮肤粗糙,称水蜥。

蝾螈身体短小,有4条腿,皮肤潮湿,体长在10~15厘米,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显眼的模样。中国大蝾螈体形最大,体长可达1.5米。

蝾螈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它与蛙类不同,一生都长着一条长尾巴。蝾螈的视觉较差,主要依靠嗅觉捕食,以蝌蚪、蛙、小鱼、孑孓、水蚤等为食。

蝾螈的四肢不发达,成体可分为水栖、陆栖和半水栖几类。水栖类型在水中产卵,陆栖类型在繁殖时回到水中产卵,少数种类在潮湿的陆地产卵。

因为蝾螈的体表具有半透性,因而体内的水分容易散失,为了保持体表体内水分均衡,所以多数的蝾螈都栖息在潮湿的环境中。陆栖能力好一点的种类可以离水较远,但生活的环境仍以潮湿的苔癣环境为主。

多数蝾螈都是个性十分温和的种类,并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当个体因机械性的外伤而断肢时,伤口会迅速长出肉芽,并逐渐发展修复成原来状态。

蝾螈雄雌间的交配行为也相当特殊。雄性个体会将其精液包在一个如胶囊般的精荚中,当排出体外时便会在短短的时间内由雌体吸入体中,以完成交配行为。

陆栖型与水栖型的交替则发生于部分的种类,因为栖息环境的改变而造成其外形与色彩上的改变,例如六角恐龙的陆栖型与水栖型便是最常见到的例子。

蝾螈是较好的实验动物和观赏动物,也能捕食水稻田中的水生昆虫。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几百种蝾螈。英国最普通的种类是滑北螈(普通北螈),身上有斑点,也遍布全欧洲。

最大的欧洲蝾螈是冠北螈,体长约17厘米。加利福尼亚蝾螈(肥渍螈)产于北美洲西部潮湿地带,体长约15厘米。

赤水蜥(变绿东美螈)是北美东部最常见的种类,需在陆地生活2~3年后才变为永久的水栖动物,在由陆生变为水生的过程中,体色由鲜红变为暗绿,且体两侧各出现一排红色斑点。日本蝾螈(红腹蝾螈)常被作为玩赏动物,在豢养条件下可活数年。蝾螈也见于中东、伊朗,中国大部分地区和邻近地区。

3.无尾目

包括各种蛙和蟾蜍,幼体和成体区别甚大,仅蝌蚪有尾。出现在三叠纪,现代绝大多数两栖动物均属此类。世界广泛分布,但在拉丁美洲最丰富,其次是非洲。

(1)蛙

蛙类是一些皮肤光滑、善于跳跃的两栖类动物。许多种类主要为水生,但有些种类陆栖,栖息在洞穴内或树上。

一般来说,蛙类具有突出的双腿,无尾,后足强壮有蹼,适于游泳和跳跃;皮肤光滑,潮湿。

许多种类的外形与典型的种类不同。如非洲树蛙属产于非洲,趾有吸盘,用以攀爬。琉球拇棘蛙俗名匕首蛙,产于琉球冲绳,拇指变成尖锐的棘刺,形似匕首。树蛙属的种类俗称飞蛙,产于东方,在树上栖息,趾间有宽大的蹼,可以滑翔12~15米。

蛙类从吻端至肛门端的长度各异,巴西的二趾木虱蟾仅长9.8毫米,而西非的歌利亚谐蛙长达30厘米。一般来说,雄性的无尾类种类较雌性者小。

蛙类的皮肤有毒腺,但这些毒素不能保护蛙类免遭哺乳动物、鸟类或蛇类的捕食。

可食的蛙类具有伪装并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有的种类体色与自然背景融为一体,另一些则可以改变体色。一些身体下部颜色鲜艳的蛙移动时耀人眼目,其作用可能是迷惑敌人。

大多数蛙类捕食昆虫,另一些捕食小型节肢动物或蠕虫,但有些蛙类也食其他蛙类、啮齿动物和爬虫类。

蛙类的生殖特点是雌雄异体、水中受精,属于卵生。通常每年在淡水中繁殖。雌雄抱合时,雄体从后面抱住雌体,在雌体产卵时将精液排到卵上。

蛙类由于皮肤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因此它们一生都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惧怕干旱和寒冷,所以它们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寒带也有极少的种类分布。

蛙类的分布比其他任何两栖动物都要广泛,几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最北可达到北极圈。

树蛙在我国有十几种。它们轻盈瘦小,指端有吸盘,善攀登高大的树干或矮小的灌木丛,体色和周围环境一致。在农田里,常见的蛙类有黑斑蛙、泽蛙、金线蛙等等。

蛙科有650多种,但不论哪一种,都主要以害虫为食,几乎都是消灭害虫的能手。同时,蛙在保护农田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保护青蛙。

(2)蟾蜍

蟾蜍行动缓慢笨拙,不善于跳跃游泳,只能作匍匐爬行,但它却是世界上咀嚼最快的动物,它的嘴在一分钟里要咀嚼4000次。

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它的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

蟾蜍有300多种,主要分布在除了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蟾蜍是一种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可以生活在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

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

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

尤其是雨后,蟾蜍常集中在干燥的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过冬的。

蟾蜍属的成员体形差别很大,最大的美洲海蟾蜍体长达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体长只有其十分之一。

虽然蟾蜍大小差别很大,但是相貌和习性均比较相似,都是些行动缓慢不擅跳跃的陆栖动物。皮肤粗糙而高度角质化,使得蟾蜍有较强的耐旱能力。

蟾蜍非常贪食,人们用其来消灭害虫,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灾害。澳洲引进了海蟾蜍来防治蔗田的害虫,但海蟾蜍却给当地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海蟾蜍排挤本土的龟蟾类,捕食当地的小动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对以捕食它们为食的当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胁,因而造成生态系统的混乱。

第三节两栖动物之最

1.最大的两栖动物

大鲵是两栖动物中体形最大的动物,为我国特有物种,因为叫声像小孩啼哭,又名“娃娃鱼”。中国的山西、陕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大鲵分布,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大鲵不善于追捕,只是隐蔽在滩口的乱石间。当它发现猎物经过时,进行突然袭击。

因它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一般很难逃掉。

大鲵有很强的耐饥本领,甚至两三年不吃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大鲵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大鲵经济价值高,在美食、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开发利用前景,因而颇受社会各界关注。

大鲵还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现代临床观察发现,大鲵对贫血、霍乱、疟疾等有显着疗效。同时,大鲵的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其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为人体所必需。

由于大鲵的肉嫩味鲜,所以长期遭到人们大量捕杀。各产地数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因此,我们应该严加保护,避免大量稀有物种的增退,从而使生态平衡免遭破坏。

2.最大的蛙和最小的蛙

产于古巴的牛蛙可算是蛙中的“巨人”,它们的体长可达20厘米。它们“哞哞”的叫声很像牛叫,所以叫牛蛙。

我国的蛙类有130种左右,身体较大的蛙有生活在江南稻田中的虎纹蛙,身长超过12厘米,叫声犹如狗叫。

生活在江南山涧溪流中的棘蛙,又叫“石鸡”,体长也有12厘米左右。

那么我国最小的蛙有多大呢?

海南岛上的姬蛙就是最小蛙类之一,身长只有2.5厘米。

另外,还有一种灰色的浮蛙,身长只有2厘米,常漂浮在水草之间,只露出个头。一有动静,浮蛙就马上潜水而逃。

别看这些蛙身体小,它们却是小型害虫和白蚁的天敌。

3.最毒的蛙

在中南美的丛林里,生活着很多种毒剑蛙。

它们的体型大多很小,一般都不超过5厘米,但色彩非常鲜艳,似乎像炫耀自己美丽的彩衣,也是对来犯敌人的警告。

毒剑蛙和其他的两栖动物一样,皮肤里有许多腺体,能分泌黏液以润滑皮肤和保护自己。它的分泌物毒性很强,这使它成为世界上最毒的动物之一。

除了人以外,毒剑蛙没有其他的天敌。在南美哥伦比亚西部崔柯,那里的毒剑蛙分泌的蛙毒,是目前世界上所知道的最厉害的毒,仅1克的十万分之一便足够使一个人中毒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