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军陆战队:两栖动物(探究式科普丛书)
8935100000004

第4章 “海军陆战队”——两栖动物学习篇(4)

①滑跖蟾科

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无尾目,包括新西兰的滑跖蟾和北美洲的尾蟾,有时二者也被列为单独的科,体型小。新西兰唯一的两栖动物就是滑跖蟾,它们生活在近水的潮湿地区,产卵于潮湿的地面上,当卵孵出的时候,卵已经完成变态,形如有尾的小蛙,在成蛙的背上。

尾蟾生活在寒冷的山区激流中,雄性尾蟾身后有形如短尾的交接器。

蝌蚪嘴上长有吸盘,这样不会被激流冲走。

②盘舌蟾科

盘舌蟾科有4属15种,其舌为圆盘状而不能伸出。被认为是中国最原始的无尾目,包括铃蟾和盘舌蟾,有时候把二者列为单独的科。铃蟾属分布于欧洲到东亚一带。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一带。

③负子蟾科

负子蟾亚目被认为是原始的无尾目,分布于南美洲一带。

负子蟾科包括南美洲的负子蟾和非洲的3属爪蟾。因为3属爪蟾趾端有似爪的角质结构,有时被单列为爪蟾科。负子蟾在繁殖的时候,将卵放在背上的小囊中进行孵化,卵完成变态或接近完成变态时离开母体。负子蟾科的成员完全是水生栖,后肢强劲有力并且有发达的蹼,前肢纤细无力而无蹼,没有舌头。

④异舌蟾科

异舌蟾科仅以墨西哥的异舌穴蟾为代表。分布于德克萨斯到哥斯达黎加地区。异舌穴蟾的分类有时被归入负子蟾科,也会被单列成一个亚目。异舌穴蟾在地下挖洞生活,当遇到危险时将身体膨胀成球状,以此来摆脱危险。

锄足蟾亚目被认为是处于原始类型各进步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

⑤锄足蟾科

锄足蟾科包括锄足蟾亚科和角蟾亚科,有时也把二者列为单独的科。锄足蟾科3属几种,分布于欧洲、亚洲西部、非洲西北部、南美洲等地区,跖穿发达,适合挖洞穴居。角蟾亚科有7~8属、70种之多,分布于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多生活在山区。有的生活在海拔很高的地区,靠近水域栖息。

角蟾亚科在我国种类繁多,大多分布在横断山区一带并且相当繁盛,有不少是我国特有的种类。锄足蟾科的成员依据各自的身体结构以及种类不同,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水栖,有的挖洞。

⑥合附蟾科

合附蟾科分布在西欧和高加索地区,分类不是很明确,有时会被归为锄足蟾科的锄足蟾亚科。合附蟾在陆地上生活,不挖洞穴居住,外形和典型的蛙类非常接近。

新蛙亚目包括无尾目中96%的种类。其分布范围之广,除了新西兰之外,基本上遍及世界各地,甚至包括一些荒僻的岛屿。新蛙亚目的成员们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和南半球,以拉丁美洲的种类最为丰富。

⑦细趾蟾科

细趾蟾科分布于南美洲地区,种类多达52属、800种,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一科,包括外形与蛙和蟾蜍相似的种类。细趾蟾科的众多成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的相貌也各不相同,有的像蛙,有的像蟾蜍,有的树栖,和雨蛙很相似,还有的进行穴居。

⑧龟蟾科

龟蟾科分布于大洋洲,是细趾蟾在大洋洲相对应的成员,也有人将其归入细趾蟾科。龟蟾科有大约20属、100种左右,和细趾蟾科一样,它们的成员中也有的像蛙,有的像蟾蜍,也有不少是进行穴居的。它们的成员中数胃育溪蟾最奇特。胃育溪是将卵放在雌蟾的胃中孵化,最后雌蟾将小蟾从口中吐出,这是20世纪才发现的。

奇怪的是,胃育溪蟾在20世纪80年代突然消失,距离被发现的时间只有十余年。它们的灭绝成为不解之谜,至今人们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

⑨塞舌蛙科

塞舌蛙科分布于印度洋中的塞舌尔群岛,分类地位不定,有人认为它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塞舌蛙科是小型的陆栖蛙类,卵产于陆地上,卵直接孵化成小蛙,或者将蝌蚪背在背上直到变态成小蛙,而这些附在背上的蝌蚪,没有嘴,不进食。

⑩沼蟾科

分布于非洲最南部开普敦一带的山地急流中,分类地位不定,有人认为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成体的沼蟾趾端有吸盘,其蝌蚪的吸盘长在嘴上,吸盘可以附在岩石上,以免被激流冲走。

(1)雨蛙科

雨蛙科是两栖动物的第二大科,有40余属,超过700种。绝大部分分布在美洲,特别是美洲热带地区,有的分布在大洋洲。分布在大洋洲的成员,有时把它们单列为一科。还有的分布在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北部,我国境内有9种。

雨蛙科作为一个大科,它的成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除了典型的树栖蛙类外,有的在美洲地下以穴居生活,有的在大洋洲陆地上生活。特别要强调的是,雨蛙科没有完全水栖的成员。雨蛙科主要是以树栖蛙类为主,它们趾端膨大成吸盘,是美洲和澳洲主要的树栖蛙类。雨蛙科中的不少成员有很好的保护色,有的与环境混为一体,色彩鲜艳。

附蛙科分布在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附蛙体长7.5厘米,生活在多岩石的瀑布中,并在岩石产卵,卵附着在岩石上。小的附蛙体型非常小,多数不到3厘米,大多属于树栖蛙类,在树叶上产卵。

附蛙科成员们的腹部皮肤为半透明,能够隐约看到内脏。

疣蛙科属于南美洲的小科,疣蛙科仅疣蛙一种,是小型树栖蛙类。

疣蛙科的分类地位尚不明确,有人猜测可能与蟾蜍科、细趾蟾科或者雨蛙科有一定亲缘关系。

短头蟾科分布于巴西东南部的海岸森林中,属于南美洲的小科,是体型最小的两栖动物。最小的一种不到1厘米,其他稍大的则刚刚超过1厘米。短头蟾的身体为明亮的金黄色,四肢非常细小,每肢只有三个脚趾有功能。短头蟾在陆地上产卵,卵直接孵化成小蛙。短头蟾生活在森林地面的落叶层中。

达尔文蛙科分布于南美洲西南部的温带森林中,属于南美洲的小科。达尔文蛙身长3厘米,属小型陆栖动物。值得一提的是,尖吻达蛙将卵放在雄蛙的声囊中进行孵化,等到变态完成后,雄蛙将小蛙从口中吐出。

多指节蟾科分布在南美洲北部、东部一带的低地水域,属于南美洲的小科。

因为多指节蟾的蝌蚪要比成蛙大很多,所以又名为不合理蛙。成蛙身长7厘米,蝌蚪25厘米左右。多指节蟾是水生蛙类,若遇到干旱,把自身埋在泥穴中度过干旱时期。

箭毒蛙科分布于拉丁美洲从尼加拉瓜到巴西东南部和玻利维亚一带。箭毒蛙属于拉丁美洲的小型蛙类,毒性强烈且色彩鲜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箭毒蛙科的成员都是有毒的、色彩鲜艳,并且有毒的成员的毒性也千差万别。大多数的箭毒蛙体型很小,最小的只有1.5厘米,只有少数成员身长可达到6厘米左右。

(2)蟾蜍科

蟾蜍科是分布广泛的大科,在我国也很常见,但澳洲、马达加斯加和一些大洋岛屿除外。蟾蜍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可以生活在高山、草原、密林、荒漠等地。

蟾蜍科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属于同一个属,即蟾蜍属,其成员分布也相当广泛。蟾蜍属的成员体型差别很大,但是样貌习性都比较相似、有些行动缓慢,跳跃能力很弱。由于它们的皮肤粗糙而高度角质化,使蟾蜍的耐旱性很强。蟾蜍分泌出来的毒素就是制造蟾酥的原材料。尽管蟾蜍可以消灭很多害虫,但是它们天性贪吃,同时又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

蛙科是无尾目的第三大科,是分布最广泛的两栖动物,几乎遍布各个大洲。一些岛屿上也有出现,最北到达北极圈,但在澳洲则只出现在最北方。蛙科中最大的成员是巨蛙,分布在非洲一带。

树蛙科分布在亚洲、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在马达加斯加岛上也能看到。

树蛙科的外形和雨蛙非常接近,但它和雨蛙没有亲缘关系,却和蛙科亲缘关系比较接近。最着名的树蛙当属亚洲的几种飞蛙,如黑掌树蛙,脚掌大,脚蹼发达,可以在空中滑翔。

非洲树蛙科的种类繁多,分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并有一个特别的种类,分布在塞舌尔群岛。非洲树蛙体型小,栖息方式有树栖也有路栖,有穴居,还有水栖:一些成员生活在沼泽地区,攀附在芦苇等植物上。

节蛙科种类较多,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地,有时被归入蛙科。有些节蛙的卵浮出来时,已经是完成变态的小蛙,有些则变态不够完全,还保留着尾巴。壮发蛙是节蛙科中很有趣的一种,它们分布在喀麦隆到刚果一带的热带雨林中。到了繁殖季节,雄蛙的体侧和腿上长有毛发状皮肤衍生物。

姬蛙科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温热带地区,种类很多但属于小型蛙类、只有少数的成员身长可长到8~9厘米,大多数的成员身长还不足1.5厘米。它们中的很多成员生活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如非洲的短头蛙,平时很难见到它们出来,只有到了降雨期它们才活动频繁。一部分生活在热带雨林的成员,有一些是树栖,一般在马达加斯加和新几内亚可以看见它们。生活在澳洲和新几内亚的一些成员,它们在植物上产卵,孵出的下一代不用经过蝌蚪的变态,直接是小蛙。

5.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区别

两栖动物在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两个阶段:幼体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幼体变态后成为成体,有成对的附肢支撑着身体,在陆地上爬行或跳跃运动,这时是用肺呼吸。

两栖类动物的皮肤光滑裸露,没有鳞片覆盖,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或称冷血动物),有夏眠或冬眠现象。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方式以卵生为主,极少数是卵胎生,代表动物:青蛙、大鲵(娃娃鱼)、蝾螈、蟾蜍、鱼螈、鳗螈、泥螈、洞螈、肥螈极北小鲵、蚓螈、虎螈、姬蛙等。

爬行类动物的特征:身体表面覆有鳞片或角质板;运动时采用典型的爬行方式即四肢向外侧延伸,腹部着地,匍匐前进。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在严寒的冬季要冬眠,在炎热的夏季要夏眠。

爬行动物是有脊椎的冷血动物,它们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爬行动物的心脏只有3个心室,不像其他动物,有4个。绝大多数爬行动物是卵生,也有个别种类,卵在母体中先孵化再出生。现在,世界上的爬行类动物有5700多种。

6.四足动物和两栖动物

四足动物指具有4个附肢的脊椎动物。所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都是四足动物,其中包括附肢退化的一些种类(如蛇)。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鱼类不是四足动物。

现生的两栖动物有4000多种。它们生活在除南极洲以外、各大洲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可分为3大类:无尾两栖类,俗称“蛙类”,它们的成年个体没有尾巴,并因此得名。但北美的尾蟾是个例外,雄性成年时保留一个短小的“尾巴”。有尾两栖类,俗称“蝾螈类”,包括大鲵(俗称“娃娃鱼”)、蝾螈等。

还有一类不常见的两栖物——无足两栖类,俗称“蚓螈类”,它们通常生活在热带,大都过着地下穴居的生活。

7.乌龟是两栖动物吗

很多人都会这么问,乌龟是两栖动物吗?回答却不尽相同,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到底乌龟是不是两栖动物呢?

说到两栖动物,它们是人们熟知的一类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但繁殖和幼体发育还离不开水。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体温不恒定;卵生,幼体在水中生活,经变态后,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而湿润,没有鳞片,没有毛发等皮肤衍生物,黏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

而乌龟的主要特征是:乌龟经常会栖息在江、湖的地方,当然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严格地说,乌龟是一种半水栖、半陆栖的动物,而且是爬行动物,并不是两栖动物。乌龟是用肺来呼吸的,也没有鳃。

两栖动物在水中生活大部分是产卵的需要,乌龟的卵是产在陆地上的;乌龟自出生下来就用肺呼吸,而且是变温动物,所以它是爬行动物。

乌龟和恐龙是近亲。

因为爬行动物是从两栖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乌龟具有某些两栖动物的特征,也难怪很多人会认为乌龟也是两栖动物呢!

8.鳄鱼和娃娃鱼,谁是两栖动物

很确切地说,鳄鱼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表皮有鳞片,而两栖动物表皮是湿润的。娃娃鱼是两栖动物,而且是我国珍稀的两栖动物。

根据鳄鱼的习性,我们知道,它是在陆地上产卵的,属于爬行动物,鳄鱼和娃娃鱼的关键区别在于,爬行动物能完全脱离水生活(只是不一定会这样做,可能还会在水中活动),但是两栖动物无法完全离开水生活。两栖动物的卵不具有羊膜,无法在干燥的陆地环境中孵化。但是爬行动物所产的是羊膜卵,因此具有很好的保水能力,66且能在陆地上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