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偶戏(阅读中华国粹)
8935000000006

第6章 中国木偶戏艺术特色(3)

在福建傀儡戏中,南戏剧目的傀儡戏多在泉腔、兴化腔、大腔、词明等古老剧种的班社中保留。宋元南戏、杂剧在这些剧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遗存,如人们熟知的南戏剧目《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跃鲤记》《三元记》《四美记》《西厢记》《织锦回文记》《葵花记》等剧目,都在一些傀儡戏中不同程度的遗存。而杂剧在莆仙和泉州傀儡戏中的存在较为突出,如泉州傀儡戏的《取东西川》第八出“单刀赴会”,关羽所唱曲牌“新水令”的曲词为:“大江中看见巨浪千叠,乘西风驾小舟一叶。却离了九重龙凤阙,早来到重叠、万重叠虎狼穴。我是大丈夫,惹得我性猛烈,大丈夫到那里性猛烈。想起单刀会,好似赛春社。”其唱词与关汉卿《关大王单刀赴会》的“双调·新水令”文字内容基本相同,从中可见泉州傀儡戏与元杂剧的密切关系。它标志着泉州傀儡戏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戏剧阶段,连元杂剧这种文学性很强的戏剧,都能被融合应用。难怪在明代,泉州赵氏宗室在其《南外天源赵氏族谱》中,明文禁止在家庭中进行傀儡戏娱乐活动,说明傀儡戏在元明期间,已成为上流社会自娱或娱宾的戏剧。同时也说明,傀儡戏在当时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可以满足上流社会观赏之需求。

【知识小百科】中国南北杂剧

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就其音乐──北曲来说,则是一种早期的以曲牌体为特色的重要声腔系统。它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优秀成果,对当时的南戏和明代以来南北各种地方声腔剧种给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杂剧“杂剧”最早见于唐代,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

杂剧的音乐,有些直接取自宋大曲,有些则来源于民间小曲。但宋大曲一般只取唐大曲的一部分,称为“摘遍”;宋大曲的结构也已远较唐大曲简单。

北宋以后,杂剧既有随南宋南迁的,也有为金所继承的,金继承的宋杂剧也称院本,性质上与宋杂剧却没有区别。

北宋末南宋初,也就是12世纪,南方也产生了一种与宋杂剧不同的戏曲南戏,又叫戏文,又因为产生地在浙江温州,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戏完全表演故事,结构可随故事变化,不象宋杂剧基本由三段构成。南戏音乐以南方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大概后来受到宋杂剧的影响,也采用唱赚、词调和大曲的部分曲调。南戏虽不讲究宫调,时间久了却也自然形成了集曲成套的规律,曲牌联接已有一定次序。在南戏的舞台上,一般角色也可歌唱,因此便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形式,音乐的路子显得开阔了。

第六节、中国木偶戏现当代剧目

一、木偶戏中的现实文学作品

傀儡戏虽然是古老的传统戏剧艺术,但它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样适用于各种题材剧目的创作演出。早在清乾隆间,就有上杭艺人将该县“蓝约三误断还金案”编成故事剧《无良心》,并搬上傀儡戏舞台。至上世纪三十年代,闽西上杭革命根据地的傀儡戏艺人,也编演了配合革命战争的《借衣劝友》《打土豪》《团结一致》等时装戏,通过演出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950年后,邱必书等人还排演了《白毛女》《血泪仇》《九件衣》《刘胡兰》等现代剧,在社会主义初期发挥教育作用,傀儡戏的演出体现的是革命的文学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傀儡戏的文学创作呈多题材多样性发展趋势,出现了许多斑斓多姿、异彩纷呈的戏剧创作精品。如以木偶儿童剧形式演出的现代剧就有《东海小哨兵》《张高谦》《半夜鸡叫》《我爱国旗》等剧目,以漳州木偶剧团演出的《神笛宝马》和《少年岳飞》在少年儿童观众中最具影响。

《神笛宝马》演的是以抗日战争题材创作的现代戏,演乌尔汉、琳琳两个马戏班的小姐弟在党的教育下,以马戏小演员身份出入日寇敌营探听情况,最后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神笛之声和宝马之舞,是全剧最重要的象征符号,它代表人民的愿望和意志,以独特的形象(宝马)和音符(神笛)以及木偶特有的动作语言来传达人民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意志与力量,既有较强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魅力,又具备浓厚的儿童文学特色。

二、木偶戏中的神话剧

又如傀儡戏最为拿手的神话剧,在历史上是最具影响的戏剧形式,可演的剧目如《西游记》、《封神榜》、《八仙东游记》等,是民众家喻户晓的剧目。而建国后,特别是当代创作的木偶剧目中有泉州木偶剧目的《火焰山》《水漫金山》《太极图》《钟馗醉酒》,漳州木偶剧团的《大闹天宫》《八仙过海》《哪吒闹海》《钟馗元帅》,晋江市木偶剧团的《白龙公主》《五里长虹》《清源仙女》等剧目,都在传统神话剧的基础上给予重新创作,赋予新的命题,使之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这方面,泉州的《火焰山》最具影响,成为全国木偶艺术的代表,在海内外产生轰动。该剧不仅在表演空间及其艺术形式上有许多突破,而其文学语言的提炼也颇具独到之处,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

三、木偶戏中的童话剧、寓言剧

在这一时期,一些剧作家已经注意到一个庞大的少儿观众群的存在,许多适应少年、儿童观赏的童话剧、寓言剧应运而生,漳州木偶剧团布袋戏《小猫钓鱼》《熊猫姐弟》《森林里的故事》《两个猎人》,泉州木偶剧团的《千桃岩》《馋猫》以及晋江、惠安木偶剧团的《狼来了》《狐狸的葡萄》《龟兔赛跑》《狐狸建筑师》等剧,都有新的尝试。其中《馋猫》表现一个仅有一点馋嘴小毛病的老猫保管员,禁不住狐狸的吹捧和老鼠的诱惑,终于难以抵挡物质的引诱而被拖下水,其中漫画式的形象与童话式语言,既富于教育意义,又童趣盎然。

四、木偶戏中的讽刺剧与荒诞剧

近年来,由于傀儡戏作家视野的扩大,木偶文学的创作已涉及到讽刺剧、荒诞剧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漳州木偶剧团演出的《狗腿子的传说》和泉州木偶戏剧团的《钦差大臣》。

木偶剧《钦差大臣》根据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讽刺喜剧改编而成,将其剧情、人物和艺术思维及表现手段全盘地“偶戏化”和“中国化”,剧中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情节的翻版,更在于其以偶剧的艺术语言构造了诸多“偶趣”。如第三场剧中纨绔子弟贾四与仆人朱五荡尽财物,沦落客栈,到厨房偷食被发现,而被当作是微服私访饿昏的“钦差大臣”抬进县衙。“钦差”的降临,使乌有县腐败官场一石激起千重浪,各人都在打各自的逃脱主意,而心眼不多但性情粗暴的朱巡检不禁要暴跳出来警告大家:“你我兄弟,可是一串花生一条秧,扯着裤腿连着裆。一只老鼠吃错药,一窝耗子全遭殃。”这样一部讽刺喜剧,以奇巧的故事构架,滑稽的艺术手段,幽默讽刺犀利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中国古代典型的官场群丑图,令人忍俊不禁,其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剧作也提示出傀儡戏剧文学已发展出了一种适应新题材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