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潍坊风筝就已经非常兴盛,制作风筝的作坊和销售风筝的店铺多达三十余家,其中以起始于明末的唐家店铺最为著名。在东城城墙下还有专门的风筝集市,盛行寒食清明时节到郊外踏青、在河边沙滩放风筝。在清明节这天,人们将高飞空中的风筝割断线绳,任其随风飘去,以求一年之中不生疾病,称为“放郁”,寄托了人们的良好愿望和祈求。
20世纪30年代是潍坊风筝的兴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潍坊风筝事业进入鼎盛时期。为了发扬风筝这一优秀民间文化传统,1984年,潍坊倡导并举行国际风筝会,当年就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七个风筝团队前来赴会。此后,每年4月在此举行的国际风筝大会,使潍坊成为当之无愧的国际风筝之都。
与民间木板年画风格相统一是潍坊风筝的重要特点。其蒙面材料采用半印刷半绘画的方式,甚至直接把印刷好的年画裱糊到风筝上。色彩鲜艳明郎,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造型讲究工整、对称、均衡。在做工精细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放飞效果。
二、潍坊杨家埠
潍坊风筝的扎制以杨家埠为代表。杨家埠的木板年画驰名中外,与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年画产地。杨家埠年画艺人把半印半画工艺运用到风筝制作上,“放到天上是风筝,挂到墙上是年画”,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艺人按照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活动需要,设计制作出各种类型的风筝。在潍坊典型的民间四合院建筑样式的风筝与木板年画作坊里,可以看到艺人们刻制木板、刷印年画以及扎制风筝的全过程。
杨家埠风筝的代表人物是杨同科。他出身于风筝世家,十岁左右始随父亲杨振甲学习风筝制作工艺,后专门从事风筝制作。他总结老式木板三色风筝的传统技法,并多次到外地学习,大胆创新,终于树立了崭新的杨家埠风筝风格。他扎制的风筝,骨架选料精,劈条均匀,糊面舒展平整,色彩艳丽。为解决杨家埠风筝起飞难的问题,他改变双翅比例,减轻了骨架重量,风筝的尾部能根据风力的大小变换角度,使之能够“一级风起,五级风不折”。他制作的风筝,大的有三百多米长的龙头蜈蚣,小的有火柴盒那么小的蝴蝶,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三、“龙头蜈蚣”风筝
潍坊风筝种类繁,主要的有三种基本造型:串式、硬翅和筒形,其中尤以“龙头蜈蚣”最具代表性。艺人们吸收了当地木板年画、刺绣等民间艺术中龙的形象,巧妙地把龙的形象运用于串式风筝,遵循了我国的“尊龙”传统,符合了广大民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加之其精湛的扎制工艺,别具的绘画特色以及绝妙的放飞效果,在历届国际风筝会上均能出奇制胜,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潍坊传统风筝一绝。“龙头蜈蚣”风筝现在已经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型、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头、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丫”字形飞行的“哪咤闹海”,可谓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大型风筝博物馆,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于1989年4月建成。其建筑造型选取了潍坊龙头蜈蚣风筝的特点,屋脊是一条完整的组合陶瓷巨龙,屋顶用孔雀兰琉璃瓦铺成,似蛟龙遨游长空伏而又起,其设计风格独树一帜,是“世界风筝都”的标志性建筑。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旨在收藏、陈列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及有关风筝的文物资料。该馆共设有八个展厅:即风筝的历史文化展,潍坊风筝精品展,世界精品风筝展,中国精品风筝展,风筝综合功能展,潍坊国际风筝会,民俗展厅,风筝放映厅。分别介绍了风筝的历史、应用及沿革发展,潍坊风筝的流派及分类,国外风筝展,国内风筝流派,精品风筝及国际风筝会等内容。展览以翔实的风筝文物资料以及照片、文字、绘画、复制品等,全面展示了风筝的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国际文化及延伸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所独具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传播和弘扬风筝文化的艺术交流中心。
【第四节声色俱佳的南通风筝】
一、南通风筝概述
南通制作和放飞风筝的历史悠久,是我国风筝的发祥地之一,与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并称中国四大风筝产地。
南通位于黄海之滨,长江之北,古人谓之“潍南江北海西头”。南通原为沙洲,后与陆地相连,形成一马平川。其节令分明,季风强劲,为放风筝提了良好的条件。每年农历正月直到清明,都是其放风筝的好时节。
南通古称如皋,相传,三国时魏国官兵经常骚扰此地,如皋百姓便用一种叫做“慢口”的葫芦风筝通风报信。至明代,如皋风筝即独树一帜。大如风帆、装有响哨、声震云霄、音若胡笳,是南通板鹞区别于其他地方风筝的主要特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清代以来,如皋风筝蜚声海内外,制作风筝卓有成就的人中,比较著名的有石紫绶、石维林父子,以及夏寿泉、张其远、郭文和、贾智等。
二、板鹞风筝
我国南鹞北鸢两大流派的风筝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南通是南派风筝的主要产地,在品种纷繁的南通风筝中,哨口风筝(又名哨口板鹞)最具特色。南通板鹞风筝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几个这种风筝组合在一起的“七连星”、“九连星”等。这种“六角”大的有几米高,上面装有几百只大小不同的“口”、“哨”,放上天去这些“口”、“哨”发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声音可传到几里之外,十分雄伟。
板鹞风筝融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工艺精湛,不仅是极有观赏与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而且在放飞中稳定、优美,更有各种音调的哨口和谐而有节奏的震空齐鸣,好似声色俱佳的空中丽人,以其无穷魅力伴随放飞者在天地之间,享受人们与大自然相辅相成的万千妙趣。
过去,南通放鹞子是村民中的大事,放前要将风筝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作“头把手”,带着十几个人拉绳,还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风筝如一飞冲天,则人们欢声雷动,认为这预示着一年的丰收,万事如意!他们认为风筝上的哨鸣可以震天地,震慑妖魔。但鹞子如果断线,摔落或掉在别人的房子上则是大不吉,是“不顺遂”的事。这要烧利市,磕头上香,然后把鹞子撕碎丢入河滩或坟地去。
三、张良“飞鹞”戏妻女
相传,早在楚汉相争时代,刘邦的谋士张良就曾经乘坐风筝遨游。那时候,风筝还是用铁做成的,连牵引风筝的“线”也使用铁索,而且能够载人。人们把它称做“飞鹞子”。
张良跟随刘邦南征北战,戎马半生。等后来刘邦消灭了项羽,害怕将军谋士们功高倨傲争夺自己的王位,便想办法解除他们的权力。张良没有了朝政公务,倒也讨得清闲,便想着要到各地游山逛水,逍遥人生。于是,他制作了一个巨大的“鹞子”风筝,作为旅游的交通工具。张良乘坐着这只风筝从通州(即今天的江苏南通)出发,开始了他的行程。风筝一路飘飘摇摇,时而穿。云而行,不觉已行数百里,期间,所经之地,风土人情、风光美景,尽收眼底,好不惬意,不免得意洋洋、心旷神怡起来。
一转眼他就到了钱塘的上空。看到自己久别的故乡,忽然想回家看看亲人。正这样想着,低头一看,他见下面的芝麻地里有人锄草,再定睛一看,却是两个女子,美颜如玉,姿色姣好,其中一个更是芳龄二八,楚楚动人。张良顿时心里激动不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想去调戏她们,便信口唱起山歌:
耕芝庥,耨芝麻,
芝麻地里两朵花。
哪个愿意陪我张良过一夜,
保你上穿绫罗下着纱。
可巧的是,在芝麻地里锄草的两个女子正是张良的结发妻子和亲生女儿。由于张良常年在外,一时竟然没有认出来。
听到空中的山歌,妻子觉得好生耳熟,抬头一看,天空中飞着一只大风筝,坐在上面唱歌的正是多年不见的夫君。妻子又惊又喜又羞又气,又不便发作,便转头低声告诉了女儿。女儿对自己父亲的轻佻行为十分生气,顺口唱了一支歌来讽刺父亲:
耕芝麻,耨芝麻,
芝麻地里两朵花。
我娘陪你张良多少夜,
何曾穿过什么绫罗着过什么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