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对联的基本要素与格律
一、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要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也要相等。例:
春来眼际,
喜上眉梢。
“喜”对“春”、“上”对“来”、“眉梢”对“眼际”,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
多分句例:
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
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
上下联各两个分句,第一分句为4个字,第二分句为7个字,单边各11个字。“秀”、“和”为第一分句句脚,“老”、“春”为第二分句句脚,也是联的联脚。
对联短的有“四言联”或称“四字联”、“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长的有十几言、几十言、上百言乃至几百言,一般十几言的可称“短联”,几十言的可称“中长联”和“长联”,几百言称“超长联”。
二、词性相当
上下两联相对应位置上的字词,词性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严格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等。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上下两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词性完全相同,“两”“一”都是数词,“个”、“行”都是量词,“黄鹂”、“白鹭”都是名词,而且都是飞禽名,其中“黄”、“白”又都是颜色词,“鸣”、“上”都是动词,“翠柳”、“青天”都是名词,其中“翠”、“青”也都用来表颜色。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三、结构相称
上下两联相对应的句法结构应尽可能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如: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上下两联都是主谓结构,“明月”、“清泉”都是主语,“照”、“流”都是谓语中心语,“松间”、“石上”都是状语。
四、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本是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上下联语句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在节奏上应当保持一致、吻合。如杭州西湖岳坟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下两联依次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相合。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五、平仄相谐
汉语每个字都有声调,古代汉语分平(含阴平、阳平)、上、去、入四声,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相对。现代汉语则是分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对联要求上下两联之间的平仄要相谐。就是说:联语句中的平声字与仄声字,要有规律地交替使用;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该相对。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上联的末尾字(联脚)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尾字必须是平声。如长沙爱晚亭联:
花迎剑佩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干。
其平仄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两两交替,声律和谐,类似马之行步,“仄顶仄,平顶平”,故称为“马蹄韵”,富于节奏感、音乐美。
六、文义相关
对联的上下两联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
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第二节楹联的六禁忌
对联的基本格律,除第一节所述六个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一、忌同声收尾
同声收尾,是指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尾字(联脚),不能同声收尾,即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应上联必须是以仄声收尾,下联则要以平声收尾。
二、忌同声落脚
是指应尽量避免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之间的句脚同声落脚。多分句式联的各分句之间句脚要平仄交替,严格说,应按马蹄韵的“平仄格”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既每边二至三个分句的联,要求各分句句脚不能全是仄声或是平声落脚;每边四个以上分句的,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三、忌孤平
“孤平”,诗律术语,律诗大忌。是指在五言律诗“平平仄仄平”和七言律诗“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型中,如果除了句脚的平声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律句。即五言律诗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言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就是犯“孤平”。它仅存在于句脚是“仄平”的五言和七言律句中,如果不是“仄平”句脚,而是“仄仄仄平平”的“平平”句脚,则不能叫“孤平”。在对联中,“孤平”只出现在句脚是“仄平”的五、六、七言的句子下联。一般认为应尽量避免出现。
四、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三平尾”是指下联(或分句)最后三个字连平,也叫“三平调”。“三仄尾”亦反之,即上联末尾连续用三个仄声称为“三仄尾”。“三平尾”是格律诗词中的大忌,许多年来一直套用到对联中。忌“三平尾”、“三仄尾”的理由是“平仄交替太少,缺乏音调变化”,读起来别扭。
五、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不能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也不能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也就是我们说的“重字”。
六、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合掌”,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对“赤县”等,就属合掌。当然,有些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出现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有的字词,单独来看是合掌,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可能就不算合掌了,所以,有些类似合掌,要看是处于什么语境下来判断。忌上重下轻、上下联无关、失替、失对等。
总之,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它不仅实用性强,而且艺术性要求也是很高的。它是一字一音的独特艺术形式,其基本句式是来自骈文和律诗的(当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可称为对联),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艺术风格总的来说是短小精悍、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正因如此,它在格律上的要求是严谨的。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