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这一文学形式,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第一节历史起源
一、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
对联产生于唐代,是有史实根据的。现在陆续发现的唐代对联逐渐增多,这至少说明唐代对联的确实存在。对联产生于唐代,绝非偶然。从对联的对仗句特点产生的途径来看,它除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外,最关键的就是律诗。律诗除排律外,八句中要求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且合一定的平仄,对联也讲对仗平仄。这说明对联最本质的东西,是从律诗直接继承和发展而来的。然律诗之“联”与对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律诗之“联”转化为对联,还有一定得条件。这一点,梁羽生先生在《律诗之“联”不同于对联》一文中举例说,杜甫的《蜀相》中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说是概括了武侯生平,因此可以独立出来作为武侯祠的楹联;但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就不能独立出来作为武侯祠的楹联。
除了律诗以外,在唐代,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对联的产生。这些因素,主要是联句、书壁等。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由两人或多人共同作一首诗,相连成篇。后来习惯于一人出上句,续者对成一联,再出上句,再对一联轮流相继。唐代这种作诗方式很常见。《孟浩然集序》中记载:“(浩然)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叹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
唐代一些诗人和书法家都喜欢将诗句写在壁上,即书壁。如此。如无锡惠山有唐代张祜题壁联:“小洞穿斜竹,重阶夹细莎。”便是一例。
在唐代,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对联的产生,不管通过何种途径,对联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都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除白居易外,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如李白的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杜甫题写的四川成都武侯祠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骆宾王题杭州观海亭联: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藏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对联墨迹,为御笔亲题: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的三副唐代堂室对联:
唐代进士林嵩所题自己读书草堂之联: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陈蓬所题的两幅对联: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二、宋、元、明:对联的发展时期
唐以后,对联便逐步推广开来。到了宋代,就正式向各个领域深入了,在门上粘贴对联已经是一种普遍的风俗。王安石在他的《元日》一诗中这样写道:“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赵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诗中这样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说明,在当时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像寺僧契盈陪吴越忠懿王钱俶游黄浦江时,为碧波亭题联:
适逢黄浦江潮水初满,舟楫如云,契盈谓: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时人称为佳对,便题到了碧波亭上。这是游览题联,被称为“胜迹联”。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云: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这是书斋题联。
南宋权臣贾似道镇淮扬时,上元张灯,客有摘句作灯门联,曰: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这是灯门题联。
寿联和挽联在宋代也已经出现。同时,对联开始用于文学作品中,也在宋代。宋话本小说常常用对联进行章节的总结。总之,对联在宋代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逐渐被人们喜爱。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现在能见到的只有杨瑞、赵孟頫等人的少数作品。如杨瑞的自题寓所联: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赵孟頫题西湖灵隐寺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赵孟頫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所书的两副对联,是为元帝歌功颂德的,影响比较大。书于大殿上的一副录王维的诗句: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书于应门的一副是: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赵孟頫还在扬州迎月楼题了这样一联: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元代的对联形式,在元杂剧中得以巧妙的运用。如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在结尾处写道:
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这也算是对联的一种新的形式吧。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史书载,朱元璋建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为了检查执行情况,除夕夜,朱元璋还“微行出观”,以察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还有一副题写秦淮河的对联:
佳山佳水佳月佳风,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由于朱元璋对对联的重视提倡,上行下效,于是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春联”这个名称,就是由朱元璋提出来的。春联的推广使对联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对联的发展。此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楹联事业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解缙。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因此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命运者亦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入清以后,对联更是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三、清代:对联的鼎盛时期
在清代,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杰作传世。在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历史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又长于大观楼联。最长的要属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为止的长联之最。
在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乾隆皇帝是一个喜欢卖弄风雅的风流天子。他每逢出游总是到处题诗撰联,只是被称道的作品不多,只有题于谐趣园的联写得还算不错,联曰: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晚清时期,对联的写作手法有了很大的创新,不过随着语言的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的出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了。由于长联的出现,使得清代的对联在我国楹联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晚清时期,出现了谭嗣同、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杨度、严复、王闿运、林则徐、张之洞、钟云舫等楹坛高手。随着对联的兴盛和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汇集、记叙对联的专家学者,梁章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的《楹联丛话》等几本专著,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资料,其他如梁恭辰、袁枚、王渔洋、谭嗣同、俞正燮等人也都有专著传世。
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越写越长。二是越写越巧,把许多艺术手法都运用上了。三是使用越来越普遍和广泛。风景甚佳,有景物联;某人去世,有挽联;感于世情,有喻志联;交朋会友,有娱兴联。诸如此类,官民皆有。四是对联独有的整套格律——马蹄韵不仅形成,而且已经完善。总之,对联在清代以来,进入了它的空前鼎盛时期。
四、民国时期以后的对联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外寇的入侵,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其中尤以四川刘师亮为驰名。他于1929年创办《师亮随刊》,颇有影响。刘师亮气质洒脱,语言幽默、诙谐,作品讽刺性强,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其他还有冯玉祥、孙中山、柳亚子、郁达夫、郭沫若等,都写过较有影响的名联佳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一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不断。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常青之树,必将在新世纪展示诱人的姿容。
第二节哲学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