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有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分。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明代的朱元璋、刘基、解缙,清代的乾隆、纪昀,都是热衷于游戏性对联的大师。
楹联具有游戏性,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楹联就变成了一种游戏。事实上,楹联能谐能庄,既是一种带游戏性的语言艺术,同时又具有文学的严肃性。那些极为庄重典雅的场合,如名胜古迹、祠墓碑林、书院会馆、官厅衙署,都悬挂楹联。人们以联斗智游戏,也用楹联来抒情言志、评人论史、写景状物。清末有个叫赵藩的人,在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联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而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
第四节楹联的形式特点
楹联由于历史悠久,是传统的实用性文体,同时本身含有美的属性。因此,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将其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和回味。它的表现形式多样,既可抒情写意,绘景叙事,也可道贺庆喜,广泛地应用于我国民间。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传统性、文学性、艺术性、民俗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练性、普及性的特点。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下对联的形式特点:
首先,对联通常是用毛笔书写,张贴、悬挂或雕刻在亭榭楼台、庙宇碑祠、客厅书斋、门柱厅堂上。有些对联通常还加上四个字的横批(也称“横额”),如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其他类的对联一般不加。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和中心,是对联的点睛之笔。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悬挂、张贴时,传统的贴、挂法是上联居右,下联居左,横批的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现代贴、挂,有的就不讲究了,将其上联居左,下联居右,横批的文字顺序从左至右。有失传统,不宜提倡。现代不贴、挂的对联,如我们论坛上的形式和平时书面书写,是横写,上联在上,下联在下,文字从左至右书,一般不加横批了。
其次,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若加标点符号时,如上下联各有一句,则上联通常标逗号,下联标句号;多分句时,上联联脚通常标分号,下联标句号。根据内容、语气的需要,对联也可以标感叹号、问号。
再次,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和书面联语(简称“联”)。书面联语是上下联均由一个作者创作完成的,称为“成联”或“自撰联”;口头应对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创作完成的,先有人写成一个句子,称为“出句”、“出联”,后由别人对出一句,称为“对句”“应联”。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但一般还是应以上联为好。如:
门第春常在,
人家庆有余。
最后,对联的句式分单句式和多分句式。单句式即上下联各是一句;多分句式是由多个分句组成的联,有两分句、三分句、四分句、五分句式乃至更多。一般单句式和两分句、三分句式的联可称为“短联”,由四分句以上组成的联称为“长联”。单句式联的句尾字与多分句式联的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而多分句式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则称为“句脚”。
第五节楹联文体说
文体,指文学的体裁、体制或样式,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了很多文学体裁,它们体式不同,功用各殊,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串珠引络,争艳斗奇,文体代兴,各领风骚。
而蔚为大观的楹联是什么性质?古往今来,成为学者、联人们讨论的话题。古今联家关于楹联的性质的观点概括如下。
一、“小道“说
庄俞选录的《应用联语粹编·序》:“联语,小道也,然社会应酬,文人雅士都用之,其声价亦高于一般礼品百倍。”把楹联称为“小道”,即楹联是不甚重要的学说、技艺而已。
二、“附庸”说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学者,他还工于诗词楹联,是位撰联高手,更是一位集宋词联的大家,对楹联作过理论研究。可是他对楹联的总体评价却是贬抑的。1924年12月3日他在北京《晨报》上发表的《痛苦中的小玩意儿》一文中说:“楹联起自宋后,在骈俪文中,原不过是附庸之附庸。”
三、“诗余”说
郭立志《曾文正公联语辑录序》:“联语亦诗余也。”这种认识是把楹联看做是诗的变体,是由诗发展衍生而来的。
四、“小品”说
陈方庸《楹联新话·故事》中说:“古今诗词丛话,刊行于世者最多,独联话则除梁章钜《楹联丛话》外,不概见。殆以联为小品,无当学问耶。实则应酬往来,亦社会上需要之一种也。”吕云彪《楹联作法》:“楹联虽为小品,并属应用文之一。”
五、“游戏”说
文怀沙先生说:“对联本身是一种游戏,以此娱乐而已,而上升为艺术则需要追求思想性。”认为楹联只是一种雕虫小技,只是一种语言文字游戏。当然作者原意并非如此简单,但这种观点很有普遍性。
六、“偶文”、“骈体”说
20世纪20年代,向义称:“楹联虽起源晚近,实出于偶文之绪余,亦君子所弗弃也。”联语中五、七字者,诗体也。四、六字者,四六体也。四字者,箴铭体也。长短句之不论声律者,散文体也。其论声论者,骈文体也。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初集》序:“联语者,论其性质特对偶文之余绪。”刘麟生把楹联写进《中国骈文史》,列为第十一章,标题是“骈文之支流余裔——联语”。
七、俗文学说
郑振铎把俗文学定义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吴同瑞等人编写的《中国俗文学概论》中,把楹联作为俗文学的一部分编入其中一个章节。
八、变体诗说
不少人认为“楹联是骈文体、律诗派出来的一种文体,称之为‘变体诗’”。有人说楹联称为“诗中之诗”。
张伯驹说:“因汉字之独特构造,我国诗歌自然由乐府诗发展到律诗,而对联即律诗中之腹联也。”《辞海》名之曰:楹联是“诗词的演变”。
九、综合文体说
岳阳人李澄宇曾任湖南省政府秘书、中国大学国文教授,晚年寓居长沙。他认为从语言使用方式来说,楹联具有多种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征。今人赵龙生在这方面的认识与李澄宇的观点异曲同工,而且升华了,定性了。他认为楹联身上呈现出多元交错、异质同体的特征,“合诗文于一体,萃众美于两行”。对联是混血儿,即“综合文体”,它具有高度的包容性与开放性。长联是以诗句、词句、曲剧、文句以及语体等多种语言组合而成的立体化文体。
第六节楹联的分类
对联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变化,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分类也日益繁多。由于对联的自身复杂性,其分类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光绪年间出的《楹联汇编》,把对联分为寿诞、庙宇、故事、胜迹、应制、人品、格言、春联、新婚、屋宇等20类,显得繁琐而杂乱。近些年来,关于对联的分类人们正在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研讨,但意见也不很一致。分类的目的在于分别研究各类对联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总体来说,对联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分类:
一、从写作上分类
从写作方法上分类,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
正对就是上下联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如两山对峙,山根相连;或似两湖相联,水脉相通。正对是对联中最常见的。例如:
阳春开物象,
丽日焕天文。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这两副春联上下联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这就是正对。
2.反对
反对就是上下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例如:
破千年旧俗,
立一代新风。
此联用“旧俗”和“新风”来反衬,上下联意思恰恰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
3.串对
串对又叫流水对,上下联的意思是顺承的、连贯的,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表达,如果将上下联独立起来,意义就不完整。串联的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例如: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这是一副棉花店联。上下联是因果关系,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又如: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这是著名书法家启功撰写的一副联。上下联是假设关系,上联提出假设,下联推出结果。
二、从内容上分类
从内容上分类,有述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等。
1.述事联
述事联是指直接陈述某件事情的对联。
例如,武汉古琴台联: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此联陈述了春秋时俞伯牙在龟山鼓琴与钟子期交为知音的故事。上联写泊牙鼓琴时,忽而“志在高山”,忽而“志在流水”,意指情趣高雅;下联则写对伯牙鼓琴的客观反映,知音者“听琴”入迷,不辨者“荷樵”而去。联语仅十六字,犹如一幅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可惜联语有平仄失对之处。
2.状景联
状景联是指描写景物的对联。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状景联,而且有许多佳作。
例如,昆明黑龙潭联:
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此联上联写了黑龙潭的梅花和水,点出这个风景区的特殊景物;下联又抓住黑龙潭的另一种景观——烟云来呼应,把人们带进奇妙的神话世界之中。
3.抒情联
抒情联是指作者所寄托的或抒发自己感情的对联。例如,周恩来早年撰写的一副自题联:
与有胆肝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此联告诫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读书要注重实践,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胆略。
4.晓理联
晓理联是指用意味深长的语句作对联,告诉人们某种哲理。例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丹江桥凉亭联:
桥下清溪,看你浊时有几久;
亭前大路,劝君邪径莫须行。
上联通过“清溪”、“浊时”不会长久的规律,给人们揭示了挫折只是暂时的道理;下联则成了规劝人们循章守法的箴言。
5.评论联
评论联是指对某件事或某人物进行评论的对联。例如,安徽合肥包公祠联: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此联摄取了“理冤”和“赈灾”两宗大事,评价包公清明廉政、秉公断案、铁面无私的崇高品格。
三、从字数上分类
从字数上分类,有短联、中等联、长联等。
1.短联
例如,最短联为一字联:
墨,
泉。
相传在清咸丰年间,文宗帝以“墨”字为上联征对,众臣多以“笔”、“纸”、“书”等字应对,均不合其意。唯某臣以“泉”对之而获嘉奖。奥妙何在?请看,“墨”和“泉”的上半部分别为“黑”和“白”,为颜色相对;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同属五行之中。匠心独运,对得工稳无比。
又如,二字联:
夏雨,
春风。
又如,三字联:
山有色,
水无声。
又如,四字联:
闻鸡舞剑,
跃马扬鞭。
又如,五字联:
酒醉书为枕,
诗狂石作笺。
又如,六字联:
月落天光送曙,
冰消地气回春。
又如,七字联:
舟排幽岸迎青浪,
桥卧金波起彩虹。
2.中等联
中等联,是指比短联长、比长联短的对联,一般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间。
例如,十字联:
夜半星移惊起一林宿鸟,
春深雷动震醒九渊潜龙。
又如,二十一字联:
几幅画图,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馨,香鸟不叫,笑杀学士;
一盘棋局,车无轮,马无足,炮无烟火,象无牙,闷死将军。
3.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