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洪承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皇帝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承畴的亡灵。殊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后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间,京城士人大哗。清朝入关后,洪承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
有一年春节,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
十二、文、武妙对
明朝文学家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嘉靖三年召为翰林学士,以“大礼”之议触犯世宗,下狱,谪永昌卫。杨慎少时即以诗文知名,有《升庵诗集》、《陶情乐府》等。
相传正德年间,杨升庵中状元后,从水路乘船返家,行至一河水较窄之处时,恰巧遇到武状元所乘之船行至此处。双方为了各自抬高身价,便互争先后,结果双方都不能前行。为此双方发生争执,武状元对杨说,你是文状元,一定擅长对句,我乃一介武夫,就出一个上联,你如果对上来了,我就尾随在你的船后而行;你如果对不上来,就要让我先行。杨升庵自负文才,一口便答应了对方的提议。于是武状元乃出上联云:
两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
此联出乎杨升庵的意料,武状元巧用谐音,既指物又论人。以“橹速”谐三国时东吴名臣“鲁肃”,以“帆快”谐西汉初期名将“樊哙”,意含“文不及武”。杨升庵一时难寻对句,不得不让自己的船尾随武状元之后而行。
这成了杨升庵的一大憾事,直到他儿子结婚时仍然耿耿于怀。当儿子儿媳拜堂鼓乐齐鸣之时,他也高兴地大喊一声,原来困扰他多年的联语终于对出来了: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笛清”谐音北宋名将“狄青”,“萧和”谐音西汉名臣“萧何”,意含“武不及文”。
十三、蔡锷作对智讨风筝
蔡锷(1882~1916年),字松坡,湖南宾庆(今邵阳市)人。民国初年反袁将领,于1915年12月在云南发动护国军起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蔡锷将军出身贫寒,小时候无钱上学堂求学,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学,小小年纪,就显露出才华。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外出放风筝,玩得正高兴时,风筝断了线,掉进了知府家的花园中。小伙伴们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锷不怕。他翻过花园的围墙,跳进园中,准备捡回风筝。正好知府在园中散步,看见一个小孩跳进来,便叫家人上前驱赶。蔡锷大声嚷道:“我的风筝掉到这儿了!”知府向周围扫视一番,果然发现小亭子旁边有个断了线的风筝,也就消了怒气,慢悠悠地说:“如果你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风筝就还给你。”蔡锷一扬头,自信地说:“对就对,你快出上联,我们还等着放风筝呢!”
知府皱着眉头正在思索,忽见墙外又冒出几个小脑袋。他触景生情,马上吟出一句: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这上联的意思是:在这六七个孩子中,数你心眼最多。蔡锷一听,立即对出: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蔡锷故意留下一个字,不说出来,并调皮地眨了眨眼睛说:“我已想好两个字,现在,由你来挑。如果你还我风筝,那就对‘唯有公廉’;如果不还,那我只好对‘唯有公贪’了。”
知府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谋。面对这一“廉”一“贪”的选择,他只好将风筝还给蔡锷。
十四、胡耀邦巧改武侯祠对联
南阳卧龙岗诸葛武侯祠的大殿门两旁,有一副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传说这副对联是清朝咸丰年间的南阳知县顾嘉蘅所作。说明诸葛亮对于蜀汉王朝,不管是在先主刘备还是后主刘禅在位期间,他都是鞠躬尽瘁,始终如一。诸葛亮的功绩扬名天下,至于他早年的隐居之地,究竟是襄阳还是南阳,那就不必追根溯源了。
1959年,当时的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来到河南检查工作,也曾在南阳诸葛武侯祠大殿前逗留,看了上联后,改一联: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明代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北京有人由于对一些问题有情绪,模仿此联写成:
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
国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
胡耀邦知道后,把这副情绪消极的对联改成:
风声雷声悲叹声,枉此一生;
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
十五、纪晓岚无中生有对妙联
纪晓岚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乾隆很想出个题难为他一下,以压压他的才气。一天,君臣来到关帝庙,乾隆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怪题,对纪晓岚说:“纪爱卿,关武帝君是个大忠大义之人,歌颂他的联语随处可见,可是从没有见过吟咏他妻子的对联。朕命你吟一联,颂扬关夫人的品德。”
此题的确很难,因为不论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只字未提这个关夫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如何“歌功颂德”呢?不过,纪晓岚毕竟是纪晓岚。只见他略一思索,就吟了出来:
生何年,殁何月,皆无从考;
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
妙!关夫人的事迹,书无所载,史无从查,自然是生和死“皆无从考”了,然而,既然其夫大忠、其子大孝,那么她理所当然可以称为“贤”了。乾隆皇帝听后龙心大悦,重赏了纪晓岚。
十六、穷秀才妙对夺魁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以至于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脱口便说: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非这位联对高手莫属了。
十七、解缙巧对曹尚书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据说他六七岁就能吟诗作对,人们皆称之为神童。他家住在曹尚书府的竹园对面,于是便在大门写了一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第二天,曹尚书见后很不愉快,命家人曹保去问是哪个写的。一打听,原来是卖水的贫民解通之子解缙写的。曹心想:我家的竹园景色岂能让他借用?于是命家人把园中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后就在对联下增加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见了对联更加气愤,遂命家人把园中竹子全部砍光。解缙又在对联下加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见了十分惊奇!即命家人请解缙到府上相见。当解缙来到时曹府中门却不开。解缙当即提出抗议: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
曹尚书说:我出几副上联,你对得上便开中门迎客。曹念: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对:
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又一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缙对: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曹尚书见解对答如流,口称奇才,立即开中门迎接。他见解缙身穿绿衣,个子矮小,走路连蹦带跳,便又挖苦他:
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见曹尚书穿红袍,老态龙钟,便答:
落汤螃蟹着红袍。
解缙入府后,曹尚书问:解学生,你父母做何生意?
解缙想起父亲沿街卖水,母亲在家纺线织布,答曰:
严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转乾坤。
曹尚书不得不惊服解缙确有奇才。
十八、秀才讽赃官
清朝末年,山东省有个县令,贪赃枉法,用贪赃的钱财为自己和儿子买了个进士的头衔,混到京城做了京官,而且恬不知耻地在自己的京宅门口的柱子上写了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
此联俗不可耐,无非是小人得志、自鸣得意。一个秀才来到京城,看到贪官门柱上的对联,可笑又可恼,便想治治这贪官。几天后,秀才连夜来到贪官家门口,将门柱上的对联添上几笔,然后悄悄离去。
第二天,贪官门前围满看对联的人,有的捧腹大笑,有的窃窃私语。贪官开门出来一看,差点气昏过去。原来门柱上的对联已变成: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十九、三联讽慈禧
慈禧(1835-1908年),清朝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光绪两期的掌权者。她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统治中国48年,既骄奢淫佚又十足顽固。
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60岁。早在几年前,她便着手筹备盛大的寿辰,不惜挪用海军经费,扩建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在园中大大庆祝一番。谁料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惨遭失败,签订了赔款、割地、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她的寿庆也成了一枕黄粱。当时,北京等地流传着一副这样的对联: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这副对联,慈禧太后气得半死。她下令派出人马,四出追查,结果一无所获。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政治形势稍有缓和,卖国求荣的慈禧太后又在颐和园里大肆庆祝自己63岁的生日。当时,仅仅建筑一座戏台,就花去160万两银子。同时,还在仁寿殿搭起五颜六色的天棚。这时,北京城又出现了一副对联: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她扩大祝寿活动。满朝文武官员献礼、献寿联祝贺。有一个御用文人,献上一副对联:
一人有庆,
万寿无疆。
当时,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听到此事后,非常气愤,他便用此联玩了个花招,也给慈禧太后写了一副对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奈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这副对联,上联写游览之盛,揭露慈禧太后生活之荒淫;下联述割地之多,控诉慈禧太后政治之腐败。经章太炎先生这么一加工,那位御用文人的祝寿联变成了:
一人庆有,
万寿疆无。
慈禧垂帘听政20余年,丧权辱国,死后却被尊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对此,有人书联嘲之:
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
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二十、半副对联慑群魔
19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清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他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笑声。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惶惑不安。这时,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位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仅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他中国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者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二十一、征联巧讽阎锡山
1929年,阎锡山到南京开会,休会期间,他心血来潮地想到无锡—游。到无锡后,他找了一位向导。先是去看东林书院,后又泛舟五里湖上。阎锡山忽然看到西面有一座突兀的奇山,便问:“那是何山?”向导答道:“那是锡山。”阎锡山听了,沉吟半晌,又问:“那是锡山,贵县为何称无锡?”向导解释说:“据说锡山原来是有锡的,正因为有锡,一时间,采锡者蜂涌而至。那时,强豪占地霸产,百姓锡产被夺。于是,械斗者有之,诉讼者有之,老百姓有苦难言。后来,锡采完了,也就相安无事了,百姓才得安居乐业。因此,县名就定为无锡。我们无锡人有一句俗语,叫做‘有锡则民乱,无锡则民安’。所以,无锡反而是件好事。”
阎锡山听到此处,心中一怔,想要发作,转念一想,此乃民间传说,并非向导编造,如果敲明点透,岂不有失大体,于是默不作声。后来,当地名士冯国征,依此轶事,撰了上联,又在上海《大公报》征求下联。冯国征的上联是: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