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道教圣地(阅读中华国粹)
8933700000011

第11章 五脏俱全——圣地构造(4)

道教营造

道教信奉者走遍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风景优美的理想场所,当然大山最能实现他们追求自然、修炼成仙的理想。他们在大山上营造宫观,广种树木,使自己能够安下心来,一心求道。由于风景不同、环境各异,我们的宫观大体可以分成南方宫观和北方宫观。尽管北方不如南方湿润、温暖,但宫观中的植物还是要精心栽植的,以便使得本来光秃秃的地表,也充满生机,给人回归自然的感觉。

这里要谈到的,不同于上述宫观及名山,而是人们在山上雕琢、钻凿的石窟及山洞,这也是一种营造,石窟是人们表达宗教情绪的结果,他们寻找到好的位置、好的石材,便用心雕琢,最终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各地的道教石窟。而山洞则是最真诚的道教信奉者所营造的修炼圣地,虽然简陋不堪,但在道士们的心中这里才是最理想的隐身静修之地,而且,如果没有自然的山洞,他们还会自己开凿出一个来。

石窟

位于山西太原的龙山石窟是现存最著名的道教石窟,不仅规模大,而且历史悠久。它开凿于金元之际,距今有将近1000年的历史。

龙山石窟共分八窟,其中第一窟“虚皇龛”位置最高,内刻元始天尊坐像,龛外左右上方分刻手持莲花的道教飞仙各一身,左右又有“十常侍像”陪祀。第二窟名“三清龛”,是最大的一窟,主祀三清神,旁又有相应的陪衬;第三窟叫“卧龙龛”,刻一卧态神仙,有的说是石窟的建造者宋德芳的卧像,也有说是陈抟老祖,因为他是“睡仙”嘛;第四窟名“玄真龛”,刻了一幅探亲的画面,据说这是全真道兴盛时期的作品,因为全真道比较重视孝道和亲情;第五窟名“三帝龛”,雕了三皇即:伏羲、神农和轩辕。第六窟名叫“七真龛”,雕刻了“全真七子”的形象;最后的两个石窟也有雕像,但今已不可考。

龙山石窟虽然是道教最重要的石窟,但是和佛教石窟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而且,现在龙门石窟已经残破了,尤其是雕像的头部多已不存,我们是从它的残存画面来构想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同佛教的龙门石窟相混淆。

其余的道教石窟主要有甘肃上天乐道教石窟、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四川剑阁鹤鸣山道教石窟、四川丹棱龙鹄山道教石窟、四川绵阳西山道教石窟、四川安岳玄妙观道教石窟、四川大足南山道教石窟、四川大足石篆山道教石窟和四川大足石门山道教石窟等。

其中,福建清源山的老君岩值得一提,这里的老君像是全国少有的道教巨像,像高5.1米,厚7.2米,宽7.3米,由整块天然岩石雕成,老君像生动形象,厚重中不失灵动,为宋代时作品,历来受到重视。

与福建有千里之遥的四川是我国道教石窟造像的集中地,这里山多石多,文化深厚,各处的石窟都别具特色,值得一游。

鹤鸣山是道教名山,山上现有著名的唐代石刻造像五龛,总计有63个人物造型,其中又以重阳亭碑石右侧的三号龛内的“天尊像”最为著名。像高1.92米,发髻高绾,头戴道观,身穿道服,脚蹬道靴,站于莲花台之上。头部造像丰腴慈祥,身体轻秀挺拔,姿态美观大方,是道教神仙的理想形象。同时石窟还包括了许多刻字,其中有颜真卿曾经的手笔。

龙鹄山的道教石窟共有57龛,造像551尊,数量较大,但没有大像,其中最高的一米,最小的仅三十厘米,他们成“一“字形排列在岩石之内,长约80米,这里石窟的特点是刻画精细,石窟造像生动、丰富。

在四川也有一处老子造像,也是规模比较大的,位于四川安岳县境内,像高2.2米,神态安详,由于老君被奉为道教始祖,所以他的造像历来都是最大的。

大足县是四川乃至全国道教石窟的集中地,南山上有六龛窟,以三清古洞、圣母洞和龙洞为代表。三清古洞高3.8米,宽6.8米,深5米,刻“三清”神像,余部由道君、天尊像填充;圣母洞刻三圣母像,即注生后土圣母、保产圣母和卫房圣母,都是保佑生育的女神;龙洞则只刻了一条龙,头无角,器宇轩昂,为其他道教石窟所少有。

石篆山在大足县城西南27公里处,这里儒释道三种造像都存在,其中道教的石窟主要刻有老君形象,此外还有鲁班、药王等其他道教神圣的石像。

石门山位于大足县城东12公里的石门村,主要是佛道两家的造像留存于此,道教石窟中刻有玉皇大帝的石像,威严庄重,旁侧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巨大雕像,为国内仅见。此外还有华光大帝、天地人三皇的造像等也别具风格。

(知识小百科:佛教三大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陕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石洞

山中石洞曾是道士的栖身之所,后来随着宫观的出现,石洞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个自然景观。在道教初期的发展阶段,有专门关于山洞的记述,当时这些山洞被称作“洞天”,享有崇高的名声,同时也流传着“十大洞天”之说。

“十大洞天”分别是:第一洞天王屋山洞;第二洞天委羽山洞;第三洞天西城山洞;第四洞天西玄山洞;第五洞天青城山洞;第六洞天赤城山洞;第七洞天罗浮山洞;第八洞天句曲山洞;第九洞天林屋山洞;第十洞天括苍山洞。除第一洞天外,其余山洞几乎都位于南方地区,这显然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

除此之外,还有“三十六洞天”之说:第一洞天霍桐山涧;第二洞天东岳泰山洞;第三洞天南岳衡山洞;第四洞天西岳华山洞;第五洞天北岳常山洞;第六洞天中岳嵩山洞;第七洞天峨眉山洞;第八洞天庐山洞;第九洞天四明山洞;第十洞天会稽山洞;第十一洞天太白山洞;第十二洞天西山洞;第十三洞天小沩山洞;第十四洞天潜山洞;第十五洞天鬼谷山洞;第十六洞天武夷山洞;第十八洞天华盖山洞;第十九洞天盖竹山洞;第二十洞天都峤山洞;第二十一洞天白石山洞;第二十二洞天勾漏山洞;第二十三洞天九疑山洞;第二十四洞天洞阳山洞;第二十五洞天幕阜山洞;第二十六洞天大酉山洞;第二十七洞天金庭山洞;第二十八洞天麻姑山洞;第二十九洞天仙都山洞;第三十洞天青田山洞;第三十一洞天钟山洞;第三十二洞天良常山洞;第三十三洞天紫盖山洞;第三十四洞天天目山洞;第三十五洞天桃源山洞;第三十六洞天金华山洞。以上“三十六洞天”是“十大洞天”的延续,是道士们进一步开发山林的结果,然而再没有进一步发展出七十二洞天,或者一百洞天,可能因为,此时宫观建筑已经形成规模,已足够道士们居住。

中华大地广袤无边,洞天圣境是数也数不过来的,我们只能将它们看成是道士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而且是最接近自然的一种生活场所——想想我们的祖先山顶洞人就知道了。

在道家看来,山洞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位于高山之上的山洞,可能就是仙境了——那里黑洞洞一片,充满神秘感。道士们会想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洞呢,除了神仙在这里居住还能有谁呢?

而且由于有的山洞幽深无底,人们便想象洞的另一端会有另一个世界;还有的人认为山洞是沟通人与天的渠道,而且各个山洞彼此联系,成为一条又一条的仙界脉络——这样山洞在道家者看来是很神圣的了。

现今比较著名的山洞有委羽洞(位于浙江省黄岩县委羽山,洞口狭小,深不见底)、林屋洞(位于太湖西山之中,洞内宽敞,乳石成林)、括苍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勾漏洞(位于广西省北流县城)、金华北山三洞等。

重视风水

“风水”是一种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理论根据。它以中国古代的“气”、阴阳、五行、八卦等为主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掺进了不少迷信思想,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会导致个人命运的吉凶祸福,这也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体现和应用。从历史看下来,“风水”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人与自然的融合。

在道教宫观的建造过程中,崇尚自然的道士们无不将风水方面的考察作为是最基础的工作,虽然只是到处走走瞧瞧,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且在建造过程中,他们也不忘在宫观中加进自己的观念,比如将整座宫观设计成“八卦形”——北京白云观和龙虎山天师府在古代比较完整的时候就是八边形的——只不过我们现在只能从遗迹上去辨识了;又比如在宫观的墙壁装饰及庭院景观的设计上也会尽量体现道家的阴阳八卦理念——建个八卦亭,雕个阴阳图,都是很常见的设计;再有就是镜子的广泛应用:道家认为镜子能够反射太阳光,具有驱邪避鬼的作用,借助镜子可以将阳光反射进宫观之中,在举行塑像开光典礼的时候,往往需要镜子反射太阳光。

总之,道教信众在建造自己的宫观的时候,总要想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果还是心存疑虑,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我们知道,宫观最怕的就是着火了,一旦遭遇火灾,那么所有的经营都将付之一炬,所以,为了达到防火的目的,他们还运用了“五行”的手法,将宫观纳入到一种心理暗示之中,以“水克火”的理念来预防火灾的发生。

“风水”在现在看来是一种不太科学的观念,但是体现了人对自然的顺从,所以说,道教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不可低估。

(知识小百科:何谓风水学?风水学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专门研究人居环境的一门学科。风水勘察,实际上就是选择和调整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因此,中国古代的风水师,实际上有些类似于现代的人居环境的规划师。

风水学理论的核心是“气”。调整风水,实际上就是选择适宜的气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气”实际上就是由超微粒子、电磁波等所构成一种特殊的场,包括物理场、生物场等。这种场是客观的、物质的。因此,风水学理论与现代科学之间自然地发生着一种密切的联系。)

佛道争山

佛道争山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崇尚清静无为的佛教同崇尚修身养性的道教竟然为了地盘打得不可开交,实在是让人发笑,不过我们毕竟不是教内人士,不了解其中的情况,因为佛道争山是宗教圈的事情,我们只能静观其变、略述其事。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名山大川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它们的性质具有独一性和不可改变性,名山大川就那么多,你也不会再去建造几座,而且山上的空间有限,道家占据了佛教就不能占据,佛教占据了道教就不能占据,所以,这种矛盾是必然存在的。

佛道争山在历史上闹得比较大的是在青城山和崂山发生的,结果是道教获胜,而更多的是道教圣地的自然流失——道教曾经衰落过,而同时也是佛教兴盛期,道教从一些名山撤了下来,佛教顺势霸占,现在的峨眉山和九华山曾经就是道教名山,而现在却是典型的佛教山了。

佛道争山是个必然存在的现象,谁让这两种宗教都喜欢在山上安家落户呢?而在历史上,我们可以发现,佛道争山的结果往往是相互融合的——一座山上既有道观,又有佛寺,二者和平共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佛道会有相互融合的现象。比如,道教的造像就是向佛教学习的,而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也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爱好山水的传统,和道教叫起板来。

总体来看,中华文化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文化,中国的“三教合一”倾向是很多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可以说,正是这种包容的胸怀,才使得中国拥有如此悠久灿烂的文化,也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既往开来的最重要的精神意涵。

宫观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一些道教宫观,相信大家已经对宫观有所了解,这里,我们将给出道教宫观的准确定义,并对他们的基本构造和神奇故事进行介绍,以期加深我们对道教宫观的认识。

一、宫观是什么

道教宫观就是道教的宗教场所,类似佛教的寺庙,人们在其中举行道教特有的宗教活动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这就是宫观。

宫观相比较其他的寺庙、教堂等,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讲究融于自然,与大自然合为一体。道教宫观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它没有寺庙的金碧辉煌,更没有教堂的恢宏壮观,所以道教宫观还是处在一种古朴的状态之下。但是我想,道教宫观在未来还会是独具他接近自然的特色的,因为这是它的信仰,那些奢侈的、太过人为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做的。而喜欢道教宫观的人也不在少数,谁不喜欢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处处体现和谐的建筑,谁不想到崇山峻岭之中去探访圣境呢?

第二,建筑理念比较明确,处处体现道教信仰,将信仰纳入到真实的建筑中来。道教信仰的是一个“道”,和佛教的死后极乐世界以及基督教的耶稣信仰不同,道教要在还在世的时候体验“道”的存在,最终达到与“道”融为一体,即所谓的得道成仙。而在建造道教宫观的时候,人们也无时不刻想着要把宫观纳入到自己心中的那个“道”之中,也就是说道家将道观视作自己可以把持的一件东西,建造宫观除了解决自身基本的生存问题外,还要体现自己的意志。而佛教和基督教的建筑目的是要将个人的意志泯灭,相信来世或者相信上帝,是一种宿命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