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秧歌——“百戏之源”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汉族的一种大型歌舞,也是一种民间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故而往往热闹非凡。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舞队一般由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所以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据《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从秧歌发展、演变成的戏曲剧种,在全国剧种中所占的比例之高,是相当惊人的。可以说,秧歌为百戏之源。
2、秧歌的历史脉络
秧歌最初是插秧、耘田时所唱之歌,以民间农歌、菱歌为基础,逐渐发展成汉族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
宋代文人笔记小说中就已经记载有秧歌的踪迹,主要是说百姓在农事中唱秧歌。如在南宋的时候,就已经有关于与秧歌相类似的民间舞队“村田乐”的记载。至清代,秧歌已由插秧歌、菱歌、演唱秧歌,逐渐成为规范的民间歌舞形式而盛行各地,并且关于秧歌的文献记载很多。如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
3、秧歌的发展与演变
秧歌源自田间劳动,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装表演。再后来又逐渐发展为由二人或者数人载歌载舞的歌舞形式,如狮舞、龙舞、高跷、旱船、竹马、小车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形式多样的“歌舞会”。
从清初发展到几百年后的今天,同出一源的秧歌,早已派生出多种名目与表演形式。例如:陕北地区称人数多的大场为“大场秧歌”,称双人对舞为“踢场子”。而山西雁北地区的“踢鼓子”,则有大场、小场、过街场子之分。在南方,江苏叫做“花鼓”,湖南叫做“地花鼓”,江西、福建叫做“采茶”,而云南、贵州、四川又叫“花灯”,广西叫做“采茶舞”,壮族叫做“采茶”,也叫“采茶舞”等,都属于清代以来同源异流的各种秧歌形式。
4、秧歌的表演特点
秧歌队的表演一般分为“扭”、“过街”、“大场”和“小场”等。
(1)扭
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采绸等道具,踩着锣鼓点,口中唱着当地文人流行的秧歌词,步履轻盈,边扭边舞。
(2)过街
“过街”是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的总称。由狮子、龙舞在前面引导;后面有秧歌队,其中有青年、妇女、丑婆、花公子等,边走边扭;再后面是旱船、竹马、小车,大头罗汉、霸王鞭、腰鼓、高跷和“小场”的演员,随着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