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寺庙建筑(阅读中华国粹)
8932600000006

第6章 灵鹫飞来仙灵隐——灵隐寺(1)

灵隐寺,中国佛教著名的寺院,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也是江南著名的古刹之一。

灵隐寺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的灵隐山麓中,两峰挟峙,林木茂密,幽山古刹,云笼雾绕,的确是一处古朴幽静、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

第一节灵隐寺概说

北宋时,曾有好事者专门比较、品论江南各个佛寺,结果,气象恢宏而又幽谧雅致的灵隐寺被列为诸佛寺之首。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的寺宇就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堪称胜景圣地。

一、美丽传说

据当地百姓传说,灵隐寺原来并不是这个名字,而是叫做“灵鹰寺”,始建于唐朝初年。

相传在1400多年以前,在现今秦岭湾门前,有一座笔架山,笔架山左侧,荆棘纵横,荒无人烟。后来有一个吴姓僧人在山后居住,靠打柴种地为生。有一天,吴僧在笔架山的丛林中打柴,因为天热,遂将僧衣脱下,挂在树枝上。忽然,一只大雁凌空飞下,将僧袍叼走,向南飞去,直至现在的灵隐寺地方落下。吴僧追寻着大雁一路赶来,但见此处绿树密茂,翠柳成荫。在一片绿意盎然之中,有一道土坨南北横贯,左右两侧又隆起了两扇像翅膀似的土丘。整个地貌犹如一只巨鹰俯卧地下,正在前饮碧水绿荷,后踏浮萍青湖。吴僧认为自己肯定是有神灵指点,才发现了这块“宝地”,遂于此地焚香祷告,感谢神灵,然后建立寺院,命名“灵鹰寺”。

从此,灵鹰寺香火兴旺,寺院初具规模。传至碧钵和尚时,寺内有僧人一百多人、耕地两百多亩、牛十余头、水井十多口,香火鼎盛,远近闻名。有一天,碧钵大师正在寺内说法,大将军尉迟恭由于受朝廷委派平叛剿匪而路过此寺,但见寺院巍峨庄严,井井有条,周围风景深幽秀美,遂特进庙朝拜神圣,祈祷此去如能平妖剿匪,定禀告皇上拨款重修佛寺。尉迟恭后来果然一举平息叛乱。班师回朝后,尉迟恭立即禀奏唐太宗李世民。太宗皇帝当即准奏,并钦命灵鹰寺改为“灵隐寺”。从此,灵隐寺的名称就一直延续了下来,直至今日。

二、灵隐历史

其实,历史上的灵隐寺,其“开寺祖师”为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年由中原云游进入浙江,到达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险峰兀立,遂感叹道:“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慧理和尚认为此处地灵水秀,于是就在峰前建立寺院,名曰“灵隐”。

慧理和尚初创灵隐寺时,佛法还没有兴盛,一切都是仅具雏形而已。待至南朝梁武帝时,梁武帝赐田灵隐寺并扩建寺院,其规模才稍有可观。至唐大历六年(771年),灵隐寺作过全面修葺,香火开始兴旺。然而,唐末的“会昌法难”,灵隐寺遭受“池鱼之灾”,寺院破毁,僧人逃散。直至五代的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主持,重新修建开拓寺院,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又赐名“灵隐新寺”;灵隐鼎盛时曾有9楼、18阁、72殿堂,僧房1300间,僧众多达3000余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寺,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第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堂”住持灵隐寺,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的时间前后就有18年之久。建成之后,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又赐灵隐寺为“云林禅寺”。

民国时期,灵隐寺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北阀战争时期,军阀吴佩孚所辖第31团团长徐图进,为了窃取千年古珍佛宝——灵隐寺第一代主持大师碧钵和尚座化的一口古缸——生天堂,不惜放火烧毁了这座由大唐天子李世民钦命的千年古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隐寺多次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在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方针下,灵隐寺这座千年古刹,法幢高树,僧众安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004年3月3日,失散77年的灵隐寺镇寺之宝——生天堂古缸又重归灵隐寺。新世纪,灵隐寺正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游客,学佛、观光、祈福、休闲……

知识小百科

灵隐寺自古就是清嘉胜境、佛教胜地,文人墨客纷纷流连徜徉其中,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美文佳篇。请大声朗读以下两首名家名作,仔细体会空灵神秘的“灵隐秀色”。

《灵隐寺》

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灵隐寺》

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元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第二节灵隐寺主要殿堂

今日的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的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目前,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道济禅师殿、联灯阁、大悲楼、方丈室、东西藏堂、东西碑室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150多亩,殿宇庞大,建构有序,气势恢宏。

一、天王殿

灵隐寺山门内的第一殿,就是天王殿。殿门正上方挂有上下二个巨匾,上匾是“云林禅寺”,乃是清代康熙皇帝所赐。据记载,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灵隐寺后面的北高峰顶眺望。康熙帝放眼望去,但见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好似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于是就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即是根源于此。下匾是“灵鹫飞来”,乃是当代著名书法家黄元秀先生所书。因为灵隐寺的对面有飞来峰,东晋的慧理和尚认为此峰是从印度灵鹫峰飞来,乃是“仙灵所隐”。灵隐寺之得名即是缘于此(详见上文所述)。

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里供奉着一尊弥勒菩萨像,他腆着大肚子,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正是: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开怀大笑,笑人间可笑之人。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2.5米,头戴金盔,身裹甲胄,手执降魔杵,威严无比,神采奕奕,象征着降伏世间一切的邪恶势力。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极具观赏价值。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8米,俗称“四大金刚”。他们个个身穿盔甲,手持武器,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和善。他们均为护持佛法的大将,威武不能屈,去恶而扬善,保护着每一位行善信佛的人,所以佛教也称他们为“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中,手拿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拿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手臂缠绕一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银鼠的是北方多闻天王。他们所拿的法器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象征的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

二、大雄宝殿

穿过天王殿为庭院,院中古木参天,正面是大雄宝殿,是清代所建的仿唐建筑,重檐高33.6米,气势轩昂,雄伟壮观,在国内其它佛教寺院中并不多见。高高翘起的飞檐翼角,使庞大的屋顶显得轻盈而活泼。殿宇的瓦饰、窗花、斗栱、飞天浮雕以及天花板上的云龙绘图,均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艺术。殿宇门前的正上方有“妙庄严域”四个大字,是前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先生的手笔;下方一块金碧辉煌的匾额题有“大雄宝殿”四个字,是已故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于1987年第二次重写。

大雄宝殿正中,在莲花台上结跏趺坐的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像,一共用24块樟木雕刻而成。这尊佛像高19.6米,加上莲花宝座共高24.8米,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香樟木雕坐像。佛像造形体态丰满,慈祥和蔼,妙相庄严,气韵生动,极具风采。左手上抬,作吉祥姿态说法相;头部微微前倾,两眼凝视前方,以示佛祖对众生的关爱与呵护,令人景仰。灵隐寺的原释迦牟尼佛像,于1949年大雄宝殿正梁因白蚁蛀空倒塌时被毁。现在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比原先的释迦造像高一倍多。

殿内东西两侧站立的雕像,名为“二十诸天”,出自《金光明经》,他们是掌管日、月、地、水、电、火、雨、风、等的天神。他们个个手执法器和兵器,象征着神通广大。佛祖莲花宝座后面的东西两侧,共有12尊坐像,号称“十二圆觉”,相传是佛祖的12位大弟子,“圆觉”的意思即为“圆满觉悟”。从东面排列分别是:文殊、普眼、贤首、光音、弥勒、净音;从西面排列分别是:普贤、妙觉、善慧、善见、金刚藏、威音。大雄宝殿内以十二“圆觉”这样的布局来排列,在全国佛教寺院中是非常少有的。

大雄宝殿的后壁,有一组大型雕塑,高20余米,雕塑材料全部用黏土塑成。它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共有大小佛像150尊,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也充分表现了佛教《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南游,遍参53位名师而后才能正果”的典故。这就是所谓的“五十三参”。这组群雕布局分为天、地、海三层。最上层再现了释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场景:白猿献果,麋鹿献乳,而那尊形容枯槁、瘦骨嶙峋的雕像,则是释迦牟尼苦修的形态;中层坐在麒麟上的金身塑像是地藏菩萨;最下层中间手执净水瓶的就是家喻户晓的观世音菩萨,她脚踩鳌身,独占鳌头。此鳌传说是海中之王,其一眨眼,就有可能引起山崩海啸、洪水地震,后被观音菩萨所驯服,所以也就成了观音菩萨的坐骑。观音菩萨右侧,有一尊双手合十、身穿红肚兜的童子,他便是善财;左侧是龙女。这组群塑可以说是佛教艺术的上乘之作,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们的神工技巧。

另外,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塔高逾7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经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考定,两个石塔雕造于吴越末年,是弥足珍贵的宝物,价值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