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寺庙建筑(阅读中华国粹)
8932600000015

第15章 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妈祖庙与关帝庙(3)

解州关帝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殿阁嵯峨,气势雄伟;屋宇高低参差,前后排列有序;牌楼高高耸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间既自成格局,又和谐统一,布局十分得体。庭院之间,古柏参天,藤萝缠树,碧草如茵,花香迷人,使气势磅礴的关帝庙笼罩在一片浓烈的生活气息之中。

(2)具体建筑特色

游人从“义勇门”或“忠武门”进入前庭,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但见东西两侧的钟鼓楼巍巍耸立;迎面有三座高大的单檐庙门,中间的“雉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东面的“文经门”是供文职官员行走的,西侧的“武纬门”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门”门楼上镶嵌着一块竖匾,上书三个金色大字“关帝庙”。“雉门”后部的台阶上是戏台,铺上台板即可演戏,戏台的四字“全部春秋”横匾,与上场门、下场门的“演古”、“证今”相映成趣。继续前行,就能看到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遭围有石质栏杆,栏板的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一百多幅,洋洋大观,颇有情趣。厅内南面绘有周仓、廖化的画像,轩昂威武,气势非凡;北面左右两侧彩绘有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没有“败走麦城”这个情节。全国关帝庙的壁画中,都没有“败走麦城”这一情景。据说这是因忌讳关羽自高自大而被杀,终于造成蜀国的覆灭而隐去的。穿过午门,经过“山海钟灵”坊、御书楼,便是关帝庙的主体建筑——崇宁殿。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所以此殿名为“崇宁殿”。殿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配有一对石华表、两座焚表塔、一对铁旗杆,月台宽敞,勾栏曲折,使人顿生敬佩之感。崇宁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琉璃殿顶,额枋雕刻富丽;周围回廊立置雕龙石柱26根,蟠龙姿态各异,个个须眉毕张,活灵活现;下有栏杆石柱52根、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蔚为壮观。大殿的明间悬挂横匾“神勇”二字,系清朝乾隆帝手书;檐下有“万世人极”匾,是清朝咸丰帝所写。殿内罗列三把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器),重300斤,门口还有一座铜香案、一对铁鹤,以示威严;木雕的神龛玲珑精巧,内塑关羽坐像,着帝王装,勇猛刚毅,端庄肃穆。龛外雕梁画栋,仪仗倚列,木雕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狰狞怒目,两首相交,以示关羽的英雄气概。龛上有康熙手书的一方“义炳乾坤”横匾,更增崇宁殿庄严肃穆的气氛。

穿过崇宁殿,进入后宫南门,就进入寝宫,过花圃,有“气肃千秋”坊,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东侧有印楼,里边放着“汉寿亭侯”的玉印模型;西侧是刀楼,里面陈列着青龙偃月刀的模型。院里植有一片翠竹,风动影摇,疏朗雅致;又有《汉夫子风雨竹》碑刻,以竹入诗,诗曰:“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多谢东君意,丹青独留名。”传说出自关羽的手笔。

后宫后部,是关帝庙的扛鼎之作——春秋楼,掩映在参天古树和名花异卉之间,巍然屹立,大气磅礴。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塑像,所以命名为“春秋楼”。《春秋》又名《麟经》,所以春秋楼又名“麟经阁”。此楼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的。春秋楼阔七间,进深六间,上下两层,高达33米。两层皆有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凭栏远眺。第一层楼上有木制隔扇108面,图案古朴,工艺奇特,传说是象征历史上山西的108个县。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读《春秋》塑像,暖阁板壁上,正楷刻写着整部《春秋》。春秋楼的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精彩纷呈;楼顶覆盖彩色琉璃瓦,光泽夺目;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尤其是在宋、元、明、清一千余年的社会中,解州关帝庙是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感化的神圣殿堂。一朝又一朝的最高统治者、一批又一批的庶民百姓,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这里参拜祭祀,虔诚地从关公身上学习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品格。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之际,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感的人们,在这里通过对关公的祭拜,接受忠于国家和民族、勇于保家卫国的教育;当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之后,他们来到这里进行褒封和祭祀,力图通过对关公的赞扬、肯定和对关公文化的认同,去弥合、同化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的分歧与不同;在社会压迫和社会剥削加重、民不聊生的年代,揭竿而起的反抗者们来到这里,从关公身上汲取勇往直前、敢于抗争的精神和力量;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甚嚣尘上之际,恪守传统道德的人们来到这里,从关公身上寻找坚持信义和忠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楷模;当遭际坎坷的时候,命运多舛的人们来到这里,效仿关公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即使是目不识丁而又胸无大志的人,来到这里,也能接受到待人处事要以“忠”、“诚”、“信”、“义”为本的教育与感化……

综之,解州关帝庙这座历史悠久、气势恢宏的古老庙宇,直至今天,仍有着自己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发展到宋、元、明、清时代的物质化凝结,作为珍贵的文化遗存,将永远向后人揭示着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复杂内容。

2、福建东山关帝庙

福建东山关帝庙,又称“铜陵关帝庙”、“铜山武庙”,位于福建东山县铜陵镇岵嵝山的东麓,依山临海而建,坐西北朝东南,规模壮观,气派巍然,庙中的木雕、石刻,工艺精湛,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关帝庙宇。

东山关帝庙的建造历史要追溯到唐朝。唐总章三年(670年),陈政、陈元光奉旨开发闽南,带来了家乡所奉祀的关羽神像,以作为战士们精神和心灵的寄托,关帝信仰由此进入福建。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福建铜山城时,为了预防倭寇,特雕刻关公塑像,并建庙奉祀,以护佑官兵。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扩建庙宇,至正德七年(1512年)竣工。后又经过多次重修。关帝庙的主要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依次为庙门的牌楼、大殿、主殿及左右两廊,层层递高,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

关帝庙的前面有明清时代雕刻的四对石狮子,昂首威猛,神态各异。庙门是一座牌楼式的建筑,叫“太子亭”。令人称奇的是,太子亭的左右两边有四根石柱都向中间的柱子倾斜。可见,早在600年前的中国建筑工程师们,就对力学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掌握,知道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左右两边各两根柱子与中间的一根柱子刚好构成两个三角形,形成一个稳定的受力结构,即使上面还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拱架上还架着一座宫殿式楼亭,也是稳如泰山。数百年来,太子亭虽历经了无数次大地震、大台风的侵袭,却都安好无损,令许多中外的建筑专家们赞叹不已。

太子亭的屋顶上有各种精美的图案,正面是“八仙过海”和“兽图”(如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等);背面有120个唐宋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如李世民登基、樊梨征西、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等,造型生动,千姿百态。这些图案和故事人物就是最具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剪瓷雕”。其制作方法是根据不同的人物造型,用泥胎制成形,再将彩色瓷片根据人物造型的需要剪碎贴上。这种传统艺术的过程繁琐复杂,需要有精湛的工艺才行。“剪瓷雕”有两个特点:一是不会褪色,可以长时间保持色彩的鲜艳;二是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流光溢彩,有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