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8932000000038

第38章 管理个性化:刚柔相济,走向自觉(3)

三、走向管理自觉

管理自觉的提出既是源于我们追求教育自觉所需要管理思想与方式的思考,同时也是我们在反思原有学校管理思想、过程与方式基础上所要追求的管理境界。

(一)自觉与教育自觉

1.内涵解读

所谓自觉,简单来说就是不假思索就以恒定的方式去做,是意识与行为、内隐与外显之间的有机统一,是个体一种不需要刻意思考便能自动化做出合理有效反应的行为模式。

(1)自觉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懂得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能够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统一,是一种主体自我觉醒的主动精神。

(2)自觉是一种过程。自觉与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改变、自我提升相伴随,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磨炼。它是一个螺旋上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3)自觉是一种境界。自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具有发展性,总是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发展,这决定了走向自觉是一种境界。

具体到教育自觉,则是对教育传统、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和教育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把握;是在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对教育的驾驭能力,使学校适应当下改革和发展趋势,并获得主动地位。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教育自觉是指善于用哲学的眼光审视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主人翁的态度明辨当前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主动发挥优势,克服自身之不足,在自身原有的基础做出更好的发展选择。

第二,教育自觉就是师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主动建构、主动创造;是学校教育中师生主体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状态。

第三,教育自觉就是对功利主义的主动抵制,对教育回归本质的追求,也是一种对朝着发展人、提升人的教育终极目标积极主动、心甘情愿地思考和行动。

2.“教育自觉”思想扎根于镇中百年发展历程

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其生根发芽的土壤,2000年至今,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对学校办学历史、文化脉络和教育内涵的挖掘梳理,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并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拓展空间、深化内涵、开拓优势、培育特色。

我们在学习、感受、梳理镇中现状和历史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走向自觉”其实是百年镇中的历史选择,它贯穿于镇中百年的发展历程,散发出镇中独特的历史意蕴。镇中的学校文化年轮上打上了社会责任自觉、学校育人自觉、个人修养自觉的深深烙印。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来说:

(1)精忠报国、学成报国——社会责任自觉的历史基础。

镇海中学所在镇海区(前为镇海县)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古称“浙东门户,两浙咽喉”,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港口资源,时常遭受外寇的觊觎和侵略。千百年来,镇海人民奋起斗争,主动担当起保卫家园平安的责任,无数爱国儿女以自己的忠诚和热血一次次击退了外敌的入侵。镇中校园内保存了一批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遗迹。其中泮池、吴公记功碑亭、都督俞公碑亭3处作为镇海口海防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催生了镇海中学堂,可以说镇中建校伊始便融入了中国社会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历史洪流中,涌现了一批批为了革命前仆后继,为了正义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如曾经担任过学校教务主任的左翼作家赵平复(柔石)先生,在镇中不长的工作时间,通过写作播撒革命种子,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中篇小说《二月》。镇海最早的中共组织也在学校成立,由学校教师沃醒华任书记。在“反帝、反军阀、反封建”的革命风暴中,学校师生多次奔出课堂,走上街头,宣传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消息。

抗日战争期间,镇海沦陷,学校几迁校址,几易校名。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镇中师生自力更生,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学习和革命斗争,开创了辛勤教学、艰苦奋斗的好校风,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才。现在的全国劳动模范、微电子学专家、中科院院士李志坚,以及中科院院士、医学专家沈自尹等,都是那个时期的校友。

镇中校园内还有两处纪念革命烈士的景点:一是为纪念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原型张困斋烈士(1929届校友)而建的困斋亭;二是朱枫烈士纪念楼,朱枫烈士新中国成立前夕深入敌人心脏,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周旋于敌人军政要界,不幸被捕,于1951年在台北壮烈就义。

(2)梓材荫泽、荫庇学子——学校育人自觉的历史基础。

镇海中学从创办之日起就致力于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目击时事,首以提倡教育,陶成后进为急务。时老师宿儒多不喜办学,炳纬独开风气之先。”其中提到的“炳纬”是当时县中学堂的创始人盛炳纬,他在时事动荡、国难当头之际,自觉办学,寻求救国之道。

在镇中历史上有一位四度担任镇海县中、私立辛成中学、镇海中学校长和第一校长并深受师生爱戴的李价民校长,他是镇中历史上跨越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时期的校长。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突出体现在“爱心育人”、“人格陶冶”、“智育奠基”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实践在镇海中学的办学历史上可以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早期镇海中学领导自觉地对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探索的一个代表,同时他进一步深化了我们的办学实践之道。

李校长的全面教育、善于继承和借鉴、博彩取精、适应时代要求的追求,为我们走向自觉提供了启示。

“梓材荫泽,荫庇学子,源远流长。”镇海中学深厚的文化积淀中透露出“自觉”的意蕴。在镇中悠远历史、幽雅校园交织而成的时空里,“梓荫”孕育出璀璨的文化光芒、真诚的教育仁爱和绵长的人文精神。她已经深深地融进了镇中和镇中人的血脉,她铺垫了镇中学校文化独特的底色,她代表了镇中的精神气质和理想追求,

(3)惩忿窒欲、光风霁月——个人修养自觉的历史基础。

镇中校园梓荫山东麓有一巨型摩崖石刻“惩忿窒欲”,意指克制愤怒,节制欲望,原为古人修身养性之道,也成为历代镇中人一种自我警示和自我管理。

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来说,都需要克制愤怒,节制欲望,要求在静处中反思、体悟和提升。作为镇中教师,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应有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保持恬淡、沉静、愉悦、淡定的心境,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职业境界,对各种纷繁芜杂的欲望、诱惑能保持清醒认识和自觉抵制,精心执教,静心育人,并从中获得内外平衡、身心健康。

镇中校园西南角建有“光霁亭”,上书“泮水鲲池钟灵毓秀,光风霁月荡气涤胸”亭联。“光风霁月”意指雨过天晴的明净气象,常誉为政治清明,前景宽阔和灿烂。“荡气涤胸”是指以浩荡之气来陶冶、洗礼并开阔人性之胸怀。这副对联是历史上镇海中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同时这对现时代同样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它要求镇中师生豁达开朗、坦荡明净、光明磊落、清正高洁。

(二)管理自觉的提出

众所周知,在办学过程中通常存在两个目标,即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而管理目标总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当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清晰意识并凝练出教育自觉时,必然要选择并构建一个与之匹配的学校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引领学校的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教育自觉境界。“以境界成就境界”,我们认为管理自觉即是学校领导者应该秉持和追求的管理境界,它的提出既体现了管理理论的发展逻辑,也是建立在学校管理实践的现实基础上,它来源于对人性和教育本质的深刻洞悉和把握,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让人成人”,管理自觉的价值在于服务教育自觉、指导管理实践。在镇中,管理自觉已初步具体化为七项要义,四种形式。

1.管理自觉的内涵

管理自觉的提出既是源于我们追求教育自觉所需要管理思想与方式的思考,同时也是我们在反思原有学校管理思想、过程与方式基础上所要追求的境界。

所谓管理自觉,是指在充分把握管理规律、充分认识和尊重人性的基础上,一种注重精神、价值、道德引领,善于帮助人们达到自我实现的管理境界。

其主要特点包括:

(1)对管理规律的充分把握。能够找到一种既适合学校发展又适合人的发展的管理方式。

(2)对人性及其基本心理需求的深刻理解。

(3)在管理方式上强调尊重、信任、激励、正面评价。

总之,管理自觉要求管理者潜下心来,深刻反思管理的本质与规律,分析人性深处的基本心理需求,用伦理的方式与方法激励人的积极性发挥的过程。

对于校长而言,校长要常关注教师内心的本质需要,换位思考,理解教师,关爱教师,多做实事,这样才能与师生拉近距离,贴近心灵,及时掌握情况,实现互动共赢与良性循环发展。对于教师,既要常看自己内心,从而反省自我,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还要尊重与关心学生内心的心理需要,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从而达到师生的共同发展。

2.管理自觉的理论基础

管理活动是和人类文明相伴随的,管理自觉的提出,也是伴随着我们管理实践活动本身的深入而逐步察觉到的。这种察觉是需要一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作为基础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开始,人们对管理经验就有了系统的总结和概括,并形成了一套逻辑结构严密的管理思想体系。管理自觉就是以这些管理思想体系为土壤,生长、升华而来的。镇海中学作为一所有较高办学成绩和管理水平的中学,在管理上走向自觉也是依托这样的理论逐步发展而来的。回顾一下这一发展过程,可能会更好地说明我们选择管理自觉的必然:

从泰勒开始,基于各自的人性假设,产生了三个鲜明的管理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泰勒、法约尔、马克斯·韦伯等人为代表的经典管理理论时期。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由此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管理过程理论”,韦伯提出了“科层管理理论”。这一时期的管理对人性的理解更多的是基于X理论。X理论对人性的理解是: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人生来就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宁愿听从指挥;人天生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需要;人习惯于守旧,本性就反对变革;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问题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缺乏理性,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基于这样的人性假设,其管理要点是管理者以经济为目的,以获得利润为出发点,来组织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管理是一个指挥他人的工作、控制他人的活动、调整他人的行为以满足组织需要的过程;管理的手段主要是奖惩、严格的管理制度、权威、严密的控制体系。